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50年代劳模陈芳芳:新式操作法 为工人“省”下4小时
2019年09月10日 08:12:29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滕华 王志勇 刘波

  陈芳芳曾经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照片里,陈芳芳胸戴勋章是60年前获评全国劳模后回宁波拍摄的。

  劳动创造新时代,劳动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温不同时代的劳模故事,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宁波都市报系携手宁波市总工会推出特别策划“劳动,书写70年时代画卷”。

  我们将走进宁波7位劳模家庭,从7位劳模的成长故事中,我们看见中国发展、宁波变迁和劳动者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位劳动者,都是时代的主角。我们的双手,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也能书写壮丽的时代画卷。向时代致敬,向劳动者致敬!

  今年85岁的陈芳芳是个有故事的人。解放前,她以童工的身份进入纱厂做了一名纺织女工,后来一路做到多年“霸榜”的技术明星,两获全国劳模,再到市总工会主席等领导岗位。

  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陈芳芳率先倡议扩大看锭到800—1200枚,引宁波全市纺织行业响应,从二班制改为三班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她实现了“旧社会当童工,新社会当劳模”的完美“逆袭”。

  翻身当主人翁工友们干劲十足

  声音爽朗、动作麻利,陈芳芳的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微笑,看起来丝毫不像85岁的年龄。早上9点多,她已完成锻炼和早饭,桌上厚厚一叠报纸也都翻过了。

  见到记者,说要聊以前的事,她兴致很足,一个劲地感叹:“以前老板把工人当贼看待,不仅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星期天放假出厂前还得‘抄身’。哪里有地位可言?”因为家庭清苦,1948年,13岁的陈芳芳进长丰纱厂当起纺纱女工。那时候做工要12小时,到礼拜六那天则要做15个小时。

  个子小小的陈芳芳话不多,一门心思想的是怎么学技术。“那时,我技术学得非常好。经过三个月技术学习后,老板亲信领班那摩温(工头)要来考试,30多名养成工考试,我考了第一名,所以我的工资最高。”

  1949年5月,宁波解放。长丰纱厂的老板一看形势变了,仓皇逃走,此后由军管代表接手,变成地方国营企业,改名甬江纱厂。6月,陈芳芳和那些原来的工人,也通过考试重新录用,成了地方国营甬江纱厂的职工。

  “经历过新社会,我们才知道以前资本家有多坏。”陈芳芳说,军管会代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日三餐,战士们也和工人们一起用餐,8个人一桌,四五个菜加一碗汤,有荤有素,比以前的青菜淡饭好很多。”战士们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办夜校,上课内容既包括社会主义理想教育,还有文化课。“这对我们文化程度偏低的工人来说非常难得。”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陈芳芳从一个资本家厂里的童工,变成一个国有工厂的工人。“大家都感觉作为工人阶级,地位提高了,也都以‘主人翁’姿态更加奋进干活。”陈芳芳回忆,工友们纷纷报名值班“护厂”,到了星期天也坚守岗位,有时候碰到棉花断货被迫停工,就下乡去割稻子,脚上被蚂蟥叮、晚上睡地板都毫无怨言。

  推进新式操作法“二班制”变“三班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工人的地位自然上升。陈芳芳回忆说,她明显感觉到社会上人们开始羡慕起工人的地位。工人们的工作热情也都很高涨,大家的想法很朴素:党拯救了我们,我们要为新中国多纺纱、多作贡献。

  本就业务拔尖的陈芳芳更加刻苦钻研纺纱技术,很快就成了浙江省和宁波市纺纱系统的技术能手。1952年,她代表宁波赴青岛参加一个全国纺织工人先进工作法的展示交流会,会议总结出了“郝建秀工作法”。回到宁波后,陈芳芳积极推广。

  这套工作法,讲究规律性、计划性、灵活性。比如,在车间里巡逻一个来回,需要5分钟还是10分钟,以前只能毛估,但有了新的工作法,就能通过测试,算出精准的平均时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当时,宁波各家纱厂里用得最多的是21支纱的纱锭,一个工人平均能管600枚纱锭。用上这个工作法,每个人最多能看800—1200枚纱锭,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很快,陈芳芳的新操作法在宁波全市范围进行推广,工人们也都从中得益,工作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8小时,“二班制”改为“三班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1956年、1959年,陈芳芳两次获评全国劳模,但她依然坚守一线,直到1961年才转做了技术员管理岗。“那时候当工人很吃香,工资有57元,比技术员还要高呢。”

  周总理发来请柬受邀登上天安门

  一晃60多年过去了,陈芳芳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赴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时的情景。一直到现在,陈芳芳都保留着当年周恩来总理邀请陈芳芳等全国劳模到北京赴宴的请柬。劳模们不仅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和他们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

  1956年,陈芳芳第一次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五一”那天,劳模们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工人们受到如此的尊重,此情此景令她终生难忘。“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今后一定要好好干,争取以更大的成绩来报答党和国家。”

  胸前佩戴着满满的勋章,陈芳芳回到宁波,特意去天胜照相馆拍了一张纪念照。一头精神的短发、一双眼睛恬静而充满希望的眺望,永远记下了那个24岁宁波纺织女工激情燃烧的岁月……

  要爱国要奋斗

  传承给子女的最大“财富”

  “我的孩子们都很乖,也很有出息;孙辈更是优秀,一代比一代人更好。”说起家人,陈芳芳连连点赞。退休后,她还坚持在社区为邻居们服务,做起楼道和谐促进员,85岁老人活得很“年轻态”。

  劳模妈妈,就是家庭的一面标杆和旗帜。对于孩子的教育,陈芳芳最看重的:一是家国情怀,心里要装有国家,对自己的小家也要和睦团结;二是要勤勉奋斗,传承了劳模妈妈的家庭“基因”,陈芳芳的儿子在美国成了一名高级工程师,女儿是海曙区政协委员。孙辈也是争气,孙子在美国曾获得全美科学竞赛奖第一名,外孙英国留学归来,现在发展也很不错。

  尽管退休,陈芳芳仍对社会保持关注。现在宁波的纺织产业全国领先,机器智能制造正风生水起。“我从一个纺织厂里的童工,做到全国劳模,这是共产党和时代给予的机会。”陈芳芳很感触,自己赶上了“一五”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大好时代。

  采访末了,她说有些话要对年轻人们聊一聊,“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咱们劳动者也一定会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标签: 陈芳;宁波;劳模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50年代劳模陈芳芳:新式操作法 为工人“省”下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