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即将打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最后一公里”。昨天,记者来到柯桥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看到一座容量达800吨的厌氧罐施工已接近尾声。厌氧罐建成后,柯桥餐厨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这将是全市首个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体系。
生活垃圾分类之难在于两点:一是分类的习惯,二是处理的方式。柯桥通过建立智能系统解决了这两个难点。
在柯桥蓝天华都苑小区,74岁的余水姑老人,每天早上会拿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卡片,到小区的封闭式垃圾箱扫码,待垃圾箱门打开,余老太准确地将手中垃圾分类投入。对纸张、金属、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箱自动记录投放的垃圾重量并换算成积分记录在卡片中。余老太每个月凭着卡中的积分能领到不少日用品。
去年底,柯桥街道投入100多万元,在蓝天华都苑、玲珑小筑等5个小区,试点二维码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三大硬件设备组成——垃圾袋自助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专用收集箱、可回收垃圾四分类智能回收平台。整套系统结合了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从领取垃圾袋到投放垃圾,全部实施智能化操作。
除了源头智能化分类,柯桥还在后端建起了完善的自动化处理系统。位于钱陶公路的柯桥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正是柯桥厨余垃圾的指定处理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完整处理流程:运送厨余垃圾桶的垃圾车,将垃圾送到仓库进行初步分拣,之后这些垃圾被投入投料斗,经过破袋、弹跳筛实现自动筛选,其中无机垃圾被传送到垃圾车运走填埋,剩余的厨余垃圾经过生物质破碎机打成泥浆状,进入到厌氧罐发酵,制成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主任柯爱萍说,整套系统实现高度智能化运作,处理量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柯桥全区的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全程智能化操作,助推了好习惯的养成。笛扬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张晓鸿告诉记者,社区内两个小区实行智能垃圾分类试点,400多户居民大多数已经能准确分类,并养成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作为柯桥智能垃圾分类先行试点区,柯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玉磊告诉记者,去年柯桥城区以四分法实现了118个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培育良好习惯,柯桥街道开始试点推行智能化的垃圾四分类系统,今年还将新增5个小区进行推广。“我们将通过与学校及社会组织联动,推动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让垃圾分类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