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老绍兴”重现,一次与乡愁的共舞
2017年06月07日 10:18:40 来源: 绍兴日报

  十多年前,网友XY爸爸出生的小村庄拆了。“没有留下一点影像资料,想起来就觉得遗憾。”正因为如此,他希望能让其他人避免这种遗憾,于是开始用相机记录城市和村庄的变迁。

  去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航拍之后,他发现,这是更好地全景全貌记录城市的方式。“近几年,绍兴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村庄和房屋,今年在,明年就不在了;这个月在,下个月就不在了。所以要与时间赛跑,赶在拆迁前,尽量为所有村庄留个影。”

  XY爸爸捐赠给市档案馆的照片中,记录了拆迁前的洋渎村、则水牌村、东光村等,也记录了绍兴地铁建设前的沿线风景,绍兴的老城区几乎全部覆盖。“将来,再把这些照片拿出来跟新景对比一下,绍兴发生的巨变就像电影一样栩栩如生地再现。”

  这些航拍照片,也被放在了XY爸爸的公众号上,十几万网友点击,一片“乡愁”弥漫。

  但在XY爸爸看来,真正让乡愁留下来,还有一种方式:交给档案馆。“如果把我的记录比作水花,档案馆就是一条长河。”接到档案馆的征集邀请后,XY爸爸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觉得,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留住绍兴的乡愁,这是最好的共识。

  接下去,XY爸爸还会不断积累航拍素材,也会继续把这些素材捐献给档案馆,“希望能让市民随时在档案馆里找到自己的‘根’。”

  每个绍兴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土梦,对档案征集工作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土壤和氛围。正如市档案局一位负责人所说,档案征集仅靠几个人是做不起来的,一定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织成一张网,才能避免时代的巨轮辗碎更多东西。

  1985年到2004年期间,市民袁世平在绍兴县粮食局担任文书工作,工作之余他陆续收集整理各种各样的粮票,现在,这批宝贝躺在了绍兴市档案馆里。

  “那个年代,粮票是一个家庭最为重要的财富。”袁世平回忆,从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时起,全国从中央到基层有2441个地方发行过粮票,品种约30万种。当时每户人家每季度可以从居委会(如今的社区)领到一本居民购粮证,上面附有定额粮票,每个家庭成员能分配到多少粮、油,是根据个人年龄、身份来确定的。“一个大学生每月能分配到16千克粮票,65岁以上的老人则是11.5千克,成年人根据工种不同,每月分得的粮票数量也不同,一般干部是13.5千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可以相应多些,如教练员就可以分到18.5千克。”

  粮票刚出现时,正是我国粮食供应最为困难的时期,许多家庭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发粮油票证,然后凭票去购买粮食和农副产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和进口粮的出现,我国粮食紧缺的局面渐渐得到改变,1992年,粮票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袁世平说,这些票证是他们这辈人忘不掉的回忆。所以最近,他又将自己收藏的三百余张粮油票证装订成册,赠送给了越城区档案局。“如果放在家里,这只是我一个人的回忆,捐给档案馆,则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全社会互动,一种力量的共振

  家谱,是离每个人最近的档案,也是老百姓身边的档案。绍兴的家谱整理保存工作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目前,绍兴家谱馆已整体搬迁到绍兴市档案馆。

  一位叫赵传涛的老先生,前不久向市档案馆表达了捐赠家谱的意愿。他手头的这套《剡城赵氏宗谱》,共4种17册,从清光绪元年一直延续到民国24年。从这批家谱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赵氏一族是南宋建炎年间随皇室南迁到今嵊州市的,落地生根,繁衍千年,最终发展成为嵊州市的一个大姓。

  绍兴市家谱协会会长郭欢裕认为,赵氏家谱充分反映了嵊州市赵姓一支近现代百余年间的繁衍史,是研究地方史不可多得的素材。“家谱是记载了家族世系和家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珍贵文献,完整的家谱,有利于家族溯源和传承。同时,赵氏家谱虽经历百年,保存却比较完好,那么多册资料中没有遗失,字迹也比较清晰。我们看到这套家谱后,特意查找了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资料库,结果发现,能保存140余年的完整的家谱,全国就只有这么一种。”

  据郭欢裕介绍,一开始他只是希望赵传涛同意将家谱在绍兴家谱馆中进行展出,当看到实物后,他担心这么宝贵的资料容易受损,建议赵传涛把家谱捐献给市档案馆。“档案馆能为家谱提供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这是一般家庭无法做到的。”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赵传涛很快同意了,而且与郭欢裕商量,希望把赵氏家谱继续修下去,将来也捐献给档案馆。

  “百姓对档案资料的认识在逐渐加深,民间支持成为助推档案工作的重要力量,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市档案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2001年,在市文联工作的朱元桂从同事口中得知,越城区后观巷一间民房墙内嵌有古代石碑,就马上跑去实地察看,认为这批碑刻很可能是明代遗物,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将它们从墙内转移了出来。

  后来才知道,这批市民抢救下来的碑刻原属于“金家祠堂”。金氏是明崇祯年间绍兴的望族,主人金兰进士出身,历任婺源县知县、御史、太常寺少卿、应天府督学等职。金家世代业医,父祖子侄多有孝行义举。这批石碑中,有一块是明朝绍兴籍状元余煌为金氏所写,是现存罕见的余煌手迹。还有不少是当时中国具有名望的大人物赞颂金氏的诗文,充分反映了金氏一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绍兴重文重孝的社会风气。甚至,还有块石碑上写着皇帝赐封金氏的圣旨。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碑刻的文章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书法也具有很强的审美收藏价值,对绍兴地方史料是有力的补充,后来成了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这批石碑进馆,就是典型的民间和政府合力保护历史文化的成功案例。

标签: 互动;档案馆;绍兴;力量;家谱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