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新昌“春饼大妈”刷新全国“最早”营业执照核发时间
2018年12月07日 09:23:49 来源: 绍兴晚报 记者 陈乙炳 潘晓林

  “想不到奶奶还做了这么一件大事,我申领的这最后一份营业执照要好好保存。”昨天,当记者把一份“个体户登记基本情况表”发给张美君时,她满是惊喜。

  张美君是梁爱娟的孙媳妇,当她感慨的同时,奶奶梁爱娟的7份营业执照正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的展厅里展出。

  “1979年10月25日核发,主营春饼……”在介绍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的执照时,该局局长赵新建有些激动:“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现存最早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从1979年10月申领执照,到2017年6月关停,梁爱娟的这家小店38年间7次变更营业执照,成为见证改革开放的珍贵标签。

  “可以大大方方卖春饼了”

  昨天,记者见到了这7份发黄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原件,其持证人均为梁爱娟(现已过世)。

  赵新建关于“最早”的判断是有依据的。此前记载的“全国首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为1980年12月11日由原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持证人为章华妹,主营小百货;另据《台州日报》2018年11月28日报道,温岭市也发现了一份由原温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核发时间为1979年11月1日。

  而新昌县发现的这份,核发时间为1979年10月25日,比温岭的那份还要早一个星期。

  而且,新昌这份执照填写更规范,内容也更丰富。经比对,新昌这份执照写有“资金总额贰拾园(应为‘圆’)整”字样,而温岭的那份执照此栏为空白;新昌这份执照标明的开业时间精确为1979年11月1日,而温岭的那份只笼统地写了年份。

  为还原当年的情况,记者联系上了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人员俞相明,当年就是他负责给梁爱娟填写营业执照的。“以前做生意偷偷摸摸的,整天担心‘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找过去。”今年73岁的俞相明说。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政策允许各地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次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是我同事找到梁爱娟的,说现在放开了,可以去领执照了,领了执照就可以大大方方做生意。”俞相明回忆。

  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胡栋溢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资料:“这是我们整理的1979年已核准发证的个体工商户名单。”这份资料显示,1979年陆续发证3天,分别是1979年10月25日、12月4日和12月8日。1979年10月25日一共有8户领执照,其中6户经营春饼、2户经营糖果。梁爱娟就是其中之一。

  新昌的首批个体工商户,为何春饼摊主是“主力军”?“相比流动摊贩,卖春饼更需要固定场所;而我们也需要以此为突破口,将更多‘闲散经营人员’纳入工商管理中来。”俞相明说。

  38年间7次变更营业执照

  梁爱娟申领的第一份营业执照上没写店名,写了主营“春饼”兼营“油饺”。1983年,因为营业执照制式变更,梁爱娟两次更换执照,“经营范围”一栏均填“春饼”。

  当时春饼生意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梁爱娟的儿子——现年77岁的裘嘉虎,“一筒春饼卖3分钱,一天能卖出四五十筒,每天净赚1元多。”他说,妈妈很能吃苦,天不亮就起床,一直要忙到傍晚才收摊。“我爸当时上班一个月工资是四五十元,加上春饼店赚的钱,家里每月收入七八十元,在当时算可以的了。”他说,妈妈申领执照后两年,他们家盖起了新楼房。

  “办证前,这里摆一下子,那里摆一会儿,很担心‘打办’的人来驱赶;办证后,摊位位置固定了,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他说,卖了几年春饼后,妈妈又开了杂货店,边做春饼边卖日用品。这一点,在梁爱娟1988年1月4日领取的营业执照上得到印证。这份执照上,“经营范围”一栏已改为“副食品、百杂货”,“资金数额”也从“贰拾元”变成了“壹仟元”。

  1989年3月20日,梁爱娟第4次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为“主营:其他食品、调味品”“兼营:百杂货”。“这年开始,我妈不再做春饼,改卖生活用品。”裘嘉虎说。

  1993年2月25日,梁爱娟的小店铺终于有了店名——顺兴副食百货商店。1997年1月30日,梁爱娟最后一次变更执照,这份执照上写的店名进一步规范,变更为“新昌县城关顺兴副食百货商店”。

  “我是1990年嫁到裘家的,嫁过去就一直帮着奶奶看店。”梁爱娟的孙媳妇张美君说,2004年奶奶去世,这家店有了第8份营业执照。张美娟申领的执照上,店名变成了“新昌县城关张美君副食店”,“经营范围”一栏改为“零售:其他副食品、日用百货”。

  张美君说,小店转入她名下的几年里,每月可进账两三千元,而在工厂上班的丈夫每月工资只有约1000元。最近几年,店里每月收入四五千元,“说真的,我们就是靠这家店把儿子拉扯大的。”

  去年6月,梁爱娟和张美君经营过的这家店“寿终正寝”。“新昌主城区改造,那里要建市民公园了,我们一家已住进新房。”张美娟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要感谢奶奶当年的勇气,更要感谢改革开放好政策。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梁爱娟领出的第一份营业执照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1988年1月4日领取的第4份执照中,编号为“新工商个体执照字第10232号”。“收藏在我们这里的7份营业执照,编号一直在变,越到后面数字越大,反映了新昌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赵新建说。

  “1979年,全县只有26人申领营业执照,这还是在我们宣传动员下才办的。1988年,全县申领执照猛增到653户,登记的资金为262.95万元。”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人员求宝兴还留存着一份图表,该图表显示,1998年,新昌县个体工商户3225户,登记资金3084.164万元。相对应的,梁爱娟于1997年1月30日领取的执照中,编号变成了“新工商个字160971号”。“从该编号看出,梁爱娟当年是第971个领执照的。”求宝兴说。

  从1979年的首批26户个体工商户,到后来的成千上万户,这背后的原因,有从业人员的“经济觉醒”,也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扶持。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的展厅里,有一份材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份写于1985年7月18日的《新昌县城关镇个体饮食业户徐玲娣资金、雇工情况调查报告》记载,家庭妇女徐玲娣于1980年12月“沿街设摊”,经营馄饨、肉馒头和豆腐包子。1983年,为适应市场需要,她租了两间房,变沿街经营为开店经营。

  两年后,徐玲娣又找了4名雇工帮忙。经调查,1985年,这家店的季营业额从开业初的540元提高到了5400元,除去雇工工资、房租费、水电费等,徐玲娣每月还净赚125元。报告总结道:“个体户适当雇请帮工,于自己提高营业额,于国家增加税收,于社会解决一些人就业,对活跃市场也有好处,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

  这份调查报告发出3个月后,也就是1985年10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此后,越来越多的个体工商户想方设法把生意做好做大,其中一些佼佼者甚至组建了公司。”赵新建说。

  据统计,1986年,新昌全县拥有公司78家;两年后,公司数量增长到136家。截至今年11月,新昌县拥有公司10797家,其中10家为上市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绝对是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看着展厅里的7份营业执照,赵新建感慨道。

标签: 执照;工商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