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百年台门没腿咋“挪窝”
372吨、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嵊州老建筑9天移动55米
2020年08月10日 04:56:2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苗丽娜 金汉青 王啸天 通讯员 吴一赞

  浙江在线8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苗丽娜 金汉青 王啸天 通讯员 吴一赞)0.2米、3.6米、12.6米……重372吨、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嵊州百年台门被放在“托盘”上,用大大小小78个千斤顶支撑起来,花了9天时间,先向西平移15米,再向北平移近40米,共平移了55米。

  平移到位后,又花了近4天时间,8月2日,老台门顺利完成整体抬升1.15米。

  这个位于嵊州市甘霖镇苍岩老街的百年台门为什么要“搬家”?如此庞大的百年古建筑如何实现平移55米?我们见证了在科学技术帮助下,这一奇迹的发生。

8f4d48078ed9b50dfcaed855735111a5_0.jpg

台门正在平移中。拍友 徐灿法 摄

  为防洪工程平移让道——

  百年老台门“搬家”

  两个月前,听说嵊州甘霖苍岩的百年台门要“搬家”了,我们就踏入这方土地,一睹它的风貌。

  苍岩,如今的古村,以前则是一个古镇,已有800多年历史。我们沿苍岩大桥走入,一条明清大街临江而建,保留着古老的风格。

  嵊州市文管处主任王鑫君站在江边,向我们还原这样一个场景:苍岩村正好处于嵊州和新昌的交界地带,曾是水陆交通要道,各地的客船在此来往。苍岩人大多为俞姓。清康熙年间,嵊县知县题“剡南第一族”。那时,苍岩老街商业氛围浓厚,有客栈、布店、药店等大大小小的店铺。老街两侧,不少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俞家台门最具代表性。

  “带你们去走走看看吧,”今年53岁的俞建农就是主人之一,他边走边介绍,“台门是太爷爷俞基成建的。太爷爷是清光绪年间的一名师爷,当年他卖掉了60亩地,才建起了这一座恢宏的徽派建筑,所以俞家台门又叫基成台门。”

  如今台门内总共住着四户人家,依然热闹。

  台门坐北朝南,由内外两个院落组成,入口处外院由门坪、门楼、外天井组成,内院由内天井、三开间正厅及两侧耳房组成。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外天井,这里种着几十盆兰花,俞建农说曾祖母从另一个镇嫁到了俞家,她带来了一份特别的嫁妆:一盆兰花。兰花的名字,因为地名,被人叫做“苍岩素”,花翠色,舌全白,苞叶绿,寓意着新人幸福美满。现在,村里很多人种“苍岩素”,还屡屡在兰花展览会上获大奖。

  环顾四周,台门整体设计精美,采用了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装饰,牛腿、格扇雕刻精美。瓦檐下的壁画,有枇杷、柿子,还有“年年有鱼”、稻丰蟹肥等彩色画面。正厅入口处院墙上的灰塑,居中脊塑“福禄寿”三星栩栩如生……

  俞建农说,上世纪60年代,因文革“破四旧”,宅子曾受到破坏,一些精美的构件不见了。父辈们想尽了办法,用一些泥和墨纸把牛腿等物品包了起来,才得以保全至今。

  参观完一楼的厢房,我们踩着狭小的木结构楼梯,小心翼翼走到了二楼,这里是俞家的几间卧室,留着老式的雕花床等老物件。

  二楼屋顶是榫卯结构,木头支撑起整个屋顶,使得老屋能自由“呼吸”,我们走进房间,顿时觉得敞亮和透气,这也是老屋能百年保持原样的原因之一。

  2002年,这座台门被列为嵊州市文保单位。

  随行的嵊州市文管处主任王鑫君告诉我们,基成台门是浙东地区较为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反映了当时嵊州地区的建筑技术水平,也是乡村文化痕迹的遗留,在同类建筑中有较高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台门为何要搬迁?甘霖镇副镇长江凯最为担心,苍岩地处澄潭江和小乌溪江两江交汇处的,最近几年,河床渐渐抬高了,防洪设施变得薄弱,村民常受洪水危害。临江而建的俞家台门同样受到威胁。去年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更是造成500多户村民房屋受灾,直接损失约2亿元。

  痛定思痛。为了让苍岩的百姓不再受洪水侵扰,嵊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也就是造防洪大坝。

  经多次现场察看,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水利专家确认:大坝的建设无法避开基成台门,而如果采取落架搬迁的保护方式,会对老台门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3160fed5d90c8ee79720ca88d57a560c_0.jpg

台门内的木雕

089109f696dc1bd0ad144403b2d1e63d_0.jpg

 台门底下安装的千斤顶。拍友 虞显忠 摄

  为百年古建筑万无一失——

  50多个工人备战60多天

  要建防洪大坝,基成台门也要被拆,怎么办?今年3月,听到台门可能要被拆迁的消息,俞建农74岁的老母亲袁玉娟茶饭不思,对老人来说内心是矛盾的:一来防洪工程关系到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来老台门的一砖一瓦都是记忆,真不舍得。

  当地政府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拆了古建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经多方商讨,最终由嵊州市文物部门牵头组织审批,嵊州市政府同意,由甘霖镇政府作为项目建设方,决定对基成台门采用整体平移的异地保护方式。为确保基成台门整体平移,共增加拆迁8户。

  当俞建农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时,袁玉娟激动地哭了。老人说,她没想到政府愿意花这么多钱去保留老台门。

  5月10日,杭州圣基建筑特种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毛新华带了50多个工人进场。

  眼前的这幢古建筑让他锁紧了眉头,这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之前曾平移过温州的古建筑,但那座建筑占地仅200多平方米。而基成台门372吨、500多平方米,是他从事古建筑工程20多年来,参与过的体量最大的古建筑平移项目。

  整体迁移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是在新址修建新基础→在新旧基础之间修建轨道→对建筑上部结构加固→将加固后的房屋与基础分离→安装移动装置→顶推或牵引平移→就位连接。

  基成台门同其他常规平移工程相比,还有这样几个难点:

  一是平面布局与结构形式复杂。二是结构整体性差,古建筑底部不“生根”,对加固要求高。三是本工程为文物保护建筑,加固工程不得损害文物价值。平移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保护局部的雕刻、材料等。

  两个多月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台门前,一眼望去,它已经“全副武装”。表面搭满了脚手架,墙壁也贴上了木板、木龙骨,整个楼房被“包裹”成了一个整体。低头往下看,台门底部被工人掏空,挖出一个个近两米深的坑。

  同时,在台门底部放入东西向12根、南北向16根的钢轨,这些钢轨交织成一个巨大的托盘,托起整栋台门。托盘下有78个千斤顶。这些千斤顶在轨道上,全程用计算机操作,推动台门平移。

  “就拿这堵空斗墙来说,它的材料早已老化,为了防止在迁移过程中上半部墙体出现裂缝、局部碎裂甚至侧翻等意外情况,我们预先在空斗墙下面浇筑了混凝土梁,并制作安装了10吨重的钢桁架结构。”杭州风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情达指着院墙说。

  此外,为了防止迁移的过程中灰塑掉落,他们在屋脊灰塑部分也贴了一层塑料保护膜,然后两端木板夹牢,空隙处采用发泡胶填充。台门搬迁至新址后,他们还为院墙两侧增设构造柱以保证安全,同时进行必要的修缮。

  何情达告诉我们,老台门的地面是非常考究的“三合地”,用鸡蛋清、石子、糯米搅拌起来做成的,质地非常坚硬牢靠。为了保留原建筑风貌,地面被切割成许多方块体,平移结束后,再全部拼接起来。

  何情达说,像这种局部保护的工程难度特别大,施工时间也紧张,所以工人们常常从早上6时半开始,一直干到傍晚6时。

  为保证移动毫厘不差——

  372吨台门移了10多天

  7月21日,终于等到台门正式平移的日子。

  我们早早来到现场,只见现场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等着这一奇迹的发生。

  “动了,真的动了!”上午9时,人群骚动起来,78个千斤顶在铺满黄油的钢轨上开始缓慢平移。不仔细留意还真看不出来,垂直的量尺却显示,在两分钟内往前移动了5厘米后停下来。

  “基成台门较为古老,结构也比较松散,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这次我们不再使用传统的滚轮移动,而是采用了‘无感平移’法,每分钟能移动2厘米到3厘米。”毛新华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问,仔细解释说。

  毛新华两眼紧紧盯着轨道,不时通过对讲机提醒着工人们。起身,我们跟着他来到了平移指挥台,想看看平移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

  指挥台上,放着两台电脑,它们是整项平移工程的“中枢神经”。

  “其中一台电脑控制着平移的动力,还有一台电脑控制着78个千斤顶,所有的这些千斤顶都是由电力驱动的12台泵站提供动力。古宅平移最重要的就是要‘稳’,所有设备都需要用电。如果平移过程中遇到坎坷,它便会进行自动调平,以保证台门的行走姿态正确。而一旦高低误差超过2毫米,平移工作将在电脑的指示下自动停止,并自动校正。”设备监测师贺佩敏守候在电脑旁已经超过5小时了,“虽说电脑是很智能的,但我们还是24小时都监控着,我们不能让百年老台门有任何闪失。”

  7月21日调试,只平移了0.2米;7月22日,平移了3.6米;7月23日,平移距离达到了12.6米;7月24日,在指挥台前,毛新华暂时松了口气。当天,老台门向西平移15米到位。紧接着,一声令下,在8个顶推千斤顶的助力下,老台门调整好“步伐”,再次朝着北边出发。

  7月29日上午10时50分,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基成台门终于平移到“新家”。

  8月2日下午4时32分,经过4天努力,整个台门抬升了1.15米。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表示,这是绍兴首次平移历史文物,也是浙江省第二次大型平移古门。这次平移所用到的先进技术,对浙江省乃至中国的文物保护,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嵊州市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将对老台门进行修缮,将基成台门、跨街古戏台、高屋台门与五昌门门墙等文物建筑,有机组合成古典式人文景观。

  袁玉娟带着家里的老人和几十盆兰花,暂时住到了对面临时房内,只要不刮风下雨,她总是来看看工程的进度,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回家了。

  【深一度】

  盘点国内大型建筑平移案例

 上海90年历史老建筑集体“搬家”:

  2020年7月,上海市静安区5栋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群完成平移,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平移建筑物不同,这些老建筑不但要过马路,还要完成S形路线平移。每栋建筑单次平移最远达230米,5栋建筑来回累计平移距离达到2088米。

  河南采用滑块平移技术,将3000吨大楼“挪”7.8米:

  2014年1月,重达3000吨的河南省邮政汽车维护局营业楼整体平移成功。这是河南首次采用钢板滑块平移技术移动大楼。

  河南省邮政汽车维护局经营楼平移工程项目是2013年郑州市陇海路拓宽工程重点项目中的技术难点。该营业楼始建于1999年8月,四层框架,局部五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重3000多吨,平移推力400吨。

  厦门一长途汽车站90度旋转:

  2019年4月,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主站房完成90度旋转。主站房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总重量3.018万吨,相当于将2.5个凯旋门实现90度旋转。


标签: 平移;千斤顶;嵊州市;古建筑;移动 责任编辑: 叶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sxnews/202008/W020200810387200369325.jpg

372吨、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嵊州老建筑9天移动5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