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椒江大桥:从往事中走来
2016年12月26日 09:46:59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鞠贵芹

  本版配图均由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 椒江大桥,椒江主城区沟通椒江南北两岸的第一座桥,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市重大工程项目。大桥全长2587.3米,主桥为五跨430米连续梁,桥面总宽19米,净宽18米。大桥两端接线公路长1538米,路基宽25米。工程总投资3.2亿元,1998年8月19日动工建设,2001年10月18日建成通车。

  2001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张巍一生难忘。

  “你看,那时我也是‘小鲜肉’吧?”记者的微信里传过来一张照片,画面前景是穿制服的张巍,背景则是写着“椒江大桥收费站”的蓝色标牌。

  “那是我到椒江大桥收费站上班的第一天,也是大桥开通的第一天。”那天,身为收费班长的张巍,开始与大桥结下不解之缘。

  也就在那天,椒江两岸百姓敲锣打鼓,争相上桥一睹雄姿。张巍说:“当时,那是两岸百姓的一件大事。桥开通的前一晚,有些老太太彻夜诵经,可能是祈福,也可能是感激。”

  曾任椒江市委书记、台州行署专员、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的老同志林希才,是大桥建设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在回忆录《亲历台州巨变》中写道:“我每次经过大桥,看到如龙的车流从大桥面驶过的时候,当年的很多往事便会浮上心头。这座大桥的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

  被触到的痛点:江难

  1987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廿六,再过三天就是春节。人们忙着备年货,迎新年。

  那一天,一艘木质机动船,从椒江南岸红旗道头开往北岸道头金码头。船上载着人们置办的年货,成捆的甘蔗,家用摩托车,还有钢材。那时,渡船是椒江南北岸之间,交通往来的唯一工具。

  117名旅客,加上诸多物资,渡船严重超载。船到江中,遇上大浪,乘客船员全部落水。经抢救,22人脱险,97人死亡。

  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殒于江底。这次事故,刺痛了人心。

  人们对桥的渴望,变得空前强烈。

  决心建设大桥:开端

  椒江是浙江第三大水系,是台州的“母亲河”。对人来说,大江大河是生命之源,也是天险。

  1993年至1997年,曾任原椒江市市长、椒江区首任区长的卢武,担任过椒江大桥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说:“椒江南北两岸,原来交通极为不便。但北岸有椒江三分之一的土地、三分之一的人口。”

  尤其是台风天气,南北岸交通更为艰难。位于椒江北岸前所的台州电厂,职工往返靠渡船。遇到台风,渡船停航,电厂职工要去北岸上班,先要坐车到黄岩,从黄岩大桥过江,到临海涌泉,再到前所。

  自然因素带来的阻隔,也造成了椒江南北两岸的差异。在有些市民的记忆中,生活在椒江北岸的人,被称为“北岸人”。有人觉得,这个称呼多少带点歧视的意味。

  但“北岸人”也好,台风天“辗转”上班也好,都不是致命的问题。当97条人命一下子葬身椒江,从政府到群众,最一致的呼声就是:造桥!

  当时的椒江,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卢武回忆,椒江设区前的1994年,全市可用财政收入为1.8亿元。他说:“按照当时的预算,造一座桥要2.2亿元。显然,自己造桥是不可能的。”

  桥,一定要造。但拿什么造?这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两度引资未成:曲折

  林希才说:“当时,椒江大桥的委托设计和筹资前期准备以椒江市为主,撤地设市后则以台州市为主。”

  1993年初,原椒江市四届一次人代会通过建设椒江大桥的决议。椒江市政府上报后,经台州行署多方协调,1993年12月,省政府批准将椒江大桥列为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四自”工程和省重点建设项目。

  林希才回忆:“椒江大桥筹备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筹集问题。”

  1994年,椒江提出以成片出让1500亩土地经营开发权的方式,招商引资建设椒江大桥的思路。1994年台州招商会期间,日本高必士株式会社等公司与椒江市政府达成了合作建设椒江大桥的意向,并于6月签订协议,合作成立浙江椒江大桥开发有限公司。

  根据协议,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椒江优惠提供1500亩土地供外方成片经营开发,由外方投资为主建设椒江大桥,并享受一定比例的经营收入。卢武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造座桥,解决南北交通问题就是了。”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当地政府委托省交通厅公路水运咨询监理公司完成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省交通厅以(94)浙交复661号文批复椒江大桥“工可”报告。

  合作公司成立后,外方派驻了工作人员,也投入了部分前期项目经费,并委托铁道部大桥工程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工作。1995年10月,省计划经济委员会以【1995】48号文件批复椒江大桥初步设计。当时,设计桥宽16米,总投资2.5亿元。

  此后,由于国家用地政策的调整,使外商成片开发土地操作比较困难,加上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大桥建设和土地开发项目组合本身资本量要求很大等因素,日本高必士株式会社等合作外方资金不能到位。

  1996年,运行两年的合作协议被迫中止,椒江大桥开发有限公司停止运作。

  其间,随着椒江大桥前期工作的进行,对于大桥桥面是否加宽,有不同的意见。当时,桥面设计宽度从16米增加到19米,需增加2000万元投资。一部分人认为,资金十分紧张,桥宽设计为16米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假如16米宽的桥面双向通车,每边只有一车道半,桥面宽度至少要调整到19米,这样可容纳双向四车道。后一种意见,最终被接受。

  1998年6月,根据台州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省计经委【1998】17号文批复,椒江大桥宽度从16米调整为19米。随后,香港穗昌隆公司希望以原优惠条件与市、区两级政府合作,并于1997年3月成立浙江椒江大桥建设有限公司。

  不巧,受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穗昌隆公司最后也无奈退出。就这样,椒江大桥建设招商引资再度受阻。

  另辟蹊径筹资:坚定

  面对困难和挫折,市、区两级建桥的决心没有动摇。

  在沿线镇村广大群众的支持下,1996年完成椒江大桥征地拆迁工作,省政府批准椒江大桥建设用地121.95亩。1997年,椒江大桥两岸接线公路路基工程动工建设。1998年,根据椒江大桥项目运作情况,政府积极调整筹资思路,争取内资建桥。

  1998年8月,由省电力开发公司出资1800万元,省电力公司出资1200万元,省公路局出资2000万元,省国防交通协会出资1000万元,台州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元,台州市交通实业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元,椒江区电力开发公司出资2000万元,七家股东单位合计出资1.25亿元,成立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椒江大桥项目法人,开始建设运作。

  建设资金不足的部分,向农业银行台州市分行贷款解决。因设计变更,农行贷款额度由1亿元追加到1.75亿元。

  建设资金落实后,椒江大桥进入施工建设阶段。1998年10月,省政府批准椒江大桥开工建设。

  重重技术难关:征服

  林希才说:“当年建设椒江大桥,第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第二大困难是技术问题。”

  椒江大桥前期工作长达五年。其间,两度招商引资,由外商组建项目公司。1995年,日本高必士株式会社组建的公司委托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察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当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

  大桥初步设计经省计经委批复后,由于外商启动资金不到位,未实质性介入设计工作,设计单位也没进行试桩。

  1998年8月,大桥开工,第一根桩被确定为工程试桩。12月,试桩结果出现桩基承载力不足、桩周摩阻力与原设计假定有较大差距的异常情况。

  针对试桩出现的异常情况,指挥部及时汇报并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咨询、分析,委托交通部公规院作设计复核,进行两次试桩。第二次试桩结果表明,设计参数未调整到位,主桥还需作较大的参数变更。指挥部在及时做好协调工作的同时,委托交通部北京公科所进行主桥设计方案比较工作,以更好地解决主桥变更设计问题。

  1999年10月28日,省计经委在杭主持椒江大桥主桥变更设计方案审查会议。11月3日,市政府和椒江大桥领导小组也专题召开会议,确定将连续梁作为主桥设计方案的意见,报原审批单位审定。12月,省计经委批复了椒江大桥主桥设计方案。

  2000年11月,省计经委批复椒江大桥工程概算调整方案。桥梁工程概算从23204万元,调整为31992万元。

  椒江大桥主桥采用连续梁设计方案后,受桩基承载力低的影响,主桥下结构采取了增加桩数、降低承台底部标高、减薄承台封底混凝土厚度、增加承台双向预应力等措施,大大增加了主桥施工的难度,成为大桥建设中的主要风险点和控制工期的关键所在。

  林希才说,面对难题,经过多方商议,施工单位决定,采取主墩承台套箱围堰结构和承台封底等技术措施,“通俗一点讲,就是用钢板围成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把潮水挡在外面。”那时候,工人们一方面克服困难,进行水下作业,另一方面冒着酷暑,加班加点,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了四个主桥墩承台的建设工程。最终,确保了设计、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万无一失。

  一场天价官司:后话

  一座桥,一座城。

  椒江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椒江主城区交通。根据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12月10日至12日,大桥日双向车流量分别达39720辆、39228辆、35378辆。

  但大桥的建设,也引发了一场“天价官司”。

  2002年5月,椒江大桥建成通车后8个月,有杭州媒体刊载了题为《大桥造好了,大江却“断”了——台州椒江大桥引发“天价官司”》的文章。

  该报道称,椒江上游一家公司,因3000吨级轮船无法通过大桥,与台州市政府、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对簿公堂,诉请省高级人民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5010万元。

  实际上,关于椒江大桥高度是否影响船只通航问题,早在大桥建设之前就已引起争议。

  1994年初,椒江市政府委托有关专家对椒江大桥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桥下通航净高为18米。消息传出,立即引起椒江上游某公司的强烈反应,宣称“3000吨级轮船无法通过大桥”。

  1994年6月,台州行署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确定大桥通航净高为20米,并报省计经委、省交通厅审核批准。

  “天价官司”的结果,最终是:原告败诉。原告不服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后又诉请最高人民法院,结果被驳回上诉,原告输了官司。

  穿过岁月的云烟,椒江大桥默默守望着每位行人。如今,椒江城区连接椒江南北两岸的桥,还有椒江二桥。再往下游,则是正在建设的台州湾大桥。

  潮起潮落,时光荏苒。如今的张巍,已是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每天,看着椒江大桥来往的车流,他内心深处,涌动着一份经久不变的情感。

  参考文献:《亲历台州巨变》林希才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资料汇编(一)》台州市椒江大桥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标签: 椒江;大桥;台州市;设计;主桥;出资;批复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