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雅士们爱不释手的器物,其韵致和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联系。
时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古琴馆如雨后春笋,在台州一间间地开了起来,除了教古琴之外,不少琴馆还同时兼有书、画、茶、诗等国艺的传习。
台州古琴学会的女掌门张佳苗告诉记者,在台州,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学琴、制琴、教琴都有人在专心致志地做。
【现象】
身边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在琴馆里学古琴的人有近80人,年龄从10岁到60岁都有,主要集中在20到40岁之间。”台州抱一琴馆古琴老师陈周易告诉记者,现在台州学琴的气氛不错,琴馆在2016年刚开时,几个月都没有人报名,还有人老问,“古琴”是什么东西?而现在更多人会说,我想学古琴。古琴音乐会、雅集,一举办都是场场满座。
“我从小学的是竹笛,高中时,父亲接触到古琴,我见了非常喜欢,也跟着学了一些。大学时,我开始跟魏依娜老师学弹古琴。”陈周易说,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保险公司,抱着传播古琴文化的态度,他也免费教授身边想学古琴的朋友。谁料,学生越来越多,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学生就增到了30人左右,“因为对古琴的喜爱,我就干脆辞了工作,办起了琴馆。”
如今,陈周易是一名专职的古琴老师。记者了解到,在台州,大多数的古琴老师都是兼职的。“目前,在台州专职教古琴的老师不多,可能都不到10位。”他说,做一名专职的古琴老师,开一家琴馆投入挺大的,成本回收也比较慢,不过,因为喜爱并把它当自己的事业来奋斗还是前景可观的。“目前,我的收入和大部分的白领差不多,毕竟,我的创业刚起步,这一行业在台州也是才起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五六年前,整个台州教授古琴的老师寥寥无几。“当时,我在台州学古琴都找不到老师,要学古琴,只能一趟趟地去杭州学。”陈周易说,现在,台州各地都有了古琴老师,学古琴的学生也在成倍地增长。当然,学古琴的学费也在飞涨,从过去的80元一节课涨到现在的200至500元一节课。
“从去年开始,学琴的人有一种井喷似的增长。”在临海开了一家琴馆的郑雅告诉记者,在2015年以前,她的学生只有5位,目前,跟随她坚持学古琴的有50多位学生。
学乐器的往往都会有一个交流平台,古琴也不例外,古琴雅集、音乐会便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以往,在台州本地,很少有古琴雅集、音乐会等,而从2015年开始,几乎每个月我市都会有一场古琴雅集和音乐会。“我们也在筹划举办古琴雅集,各位古琴爱好者可以相互学习、切磋。”陈周易说,举办雅集的多为古琴老师或是古琴爱好者,有时,一些茶馆或是国学学堂也会举办。
不过,在采访中,古琴老师们也都告诉记者,虽然学的人是多了,但是比起其他乐器,古琴还是比较小众的。“古琴易学难精,买古琴、学古琴的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且,年龄越小的学习者,往往越难以坚持和领会其韵味,学古琴的人大多都是热爱传统文化的一群人,还是比较小众的。”郑雅说。
【体验】
学古琴5年,花费过5万
昨天下午,在椒江景元花园,林清羽家中。
一推开门,我的耳朵就被悠扬的“高山流水”之音叫醒了。
一架古琴造型质朴,坐着抚琴的是一个穿着白色棉麻褂子的姑娘。她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身上散发着一种静谧。
这位姑娘就是林清羽,她从大学时开始学古琴,至今已经5年了。
“从古琴的入门到古琴的整个学习过程,我都受益匪浅,学古琴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作真正的不忘初心。和我一起学古琴的同学,如今坚持下来的,只有几个了。她们中很多是学了几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就不学了。”小林说,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有好几次觉得有点厌烦。“很庆幸,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还会继续保持着那份初心。”
小林说,学古琴以来,一贯的坚持,让她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够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在她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张琪琪是小林的同事,受小林的影响,她是从去年开始学古琴的。“当时,我们是四个人和小林一起学古琴,现在坚持下来的就我一个人了。”张琪琪说。
“古琴悦己,一年了,我深有感受。有时候在生活中,我很气愤,或很恼火、很悲伤,每次都会弹奏一曲,一个人弹,一个人听,我发现抚琴真的能够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张琪琪说,如今,她感觉自己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古琴了。
学古琴,贵吗?记者问了个挺俗气的问题。
张琪琪说,一年的花费大约是一万多一些。“主要都花在古琴上,一张能用的古琴,至少需要2000元,我买的这张,价格是5000元不到些,而我一年的学费大约是30节课4000元。”
“我有两张古琴,一张是初学时买来练手的,3000多元;练了两年后,换成了能收藏的演奏琴,价格是3万多。5年时间,花在古琴上的,早已超过5万了。”小林说,其实,刚开始学的时候,不要买太贵的琴,因为也许过一两个月,你的兴趣就过去了,不妨等到听得出琴与琴的声音差异时,再买把贵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