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为流浪者寻回家路
2018年02月01日 14:37:57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彭洁

  绘图陶祎之

  截至2017年11月,台州市救助管理站共有长期滞留受助人员331人,“这些人大多精神有问题,没有认知能力,说不出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为他们找到回家的路,是台州市救助管理站一直在做的事,但因受限于传播渠道和技术,这条回家的路狭窄而充满困阻。

  一场协调会打破了这一困境。

  2017年12月4日,台州公安、台州民政联合召开了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寻亲甄别工作协调推进会。会上,救助管理站与公安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就推进刑事科技寻亲工作进行对接协商,推动滞留人员身份信息一对一核对工作。

  之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公安机关科技战线警官们和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全市共成功找到长期滞留人员亲属37人,其中市救助管理站找到10人。

  在成功的寻亲者中,台州市外户籍的受助者20人,分别来自安徽、湖南、四川、湖北、贵州、江西等省份。

  于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了温暖的故事。

  分离四年后的团聚

  2018年1月初的这天,对普通人来说,除了有些冷,与往常并无不同。

  但对杨琴来说,这一天,她和丈夫韩金玉结束了四年多来的噩梦与折磨——他们走失近四年的儿子终于找到了。

  22年前,安徽阜阳,韩家夫妇的儿子小亚(化名)出生了。很快,杨琴就发现儿子不大对劲,不说话、不认人;长大些了,也不会自己吃饭,不懂上厕所,大多数时候都在胡言乱语。“说不清具体什么病,就是精神上有点问题。”

  小亚被父母时刻带在身边。后来,韩金玉到台州打工,小亚也就跟着来到台州,一家三口租住在椒江。

  2014年4月23日,这个日子,韩家夫妇记得清清楚楚。韩金玉甚至还记得,饭桌上,儿子拿着筷子戳戳盘子里的菜跟他说,“爸爸,多吃菜”。可这顿饭吃完以后,他就再也没见过小亚。

  杨琴开始以为小亚只是出去转转,也没找,转身做家务去了。忙到天色渐暗,韩金玉下班回家了,小亚还没回来,杨琴心里一惊,儿子呢?“还不快出去找!”韩金玉冲着妻子嚷,顾不得穿上刚脱下的外套,飞奔着出门去了。

  那个晚上,在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里,夫妇俩骑着车子,找了一圈又一圈,一夜无眠,小亚却毫无踪迹。

  在小亚走丢的近四年里,韩家夫妇几乎天天骑着车子在外面寻找,从椒江找到路桥,又找到黄岩,还发动亲戚朋友帮着一起找……但找不到,小亚的身影仿佛被这座城市的光彩与喧嚣吞没了。

  杨琴和韩金玉一直不敢搬家,也不敢回老家,生怕哪天儿子想起了回家的路,他们却不在这里。杨琴后来说,那些年,他们每天在外面跑,天天祈祷能有奇迹发生,“我就想着等我儿子回家啊”。

  杨琴更担心的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亚在外面要怎么生存下去。“我怕他吃不好,睡不好,下雨了担心他不知道找地方躲雨……”

  在走失三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7月,小亚在椒江区永泰花园附近流浪,被热心市民发现并报警。椒江区公安分局民警护送他至台州市救助管理站。

  小亚被送来时,站长李朝阳注意到,这个面容清秀的男孩神情呆滞,精神恍惚,问他的名字和家庭住址,他支支吾吾,要么不答,要么乱说一气。李朝阳让工作人员送小亚到黄岩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小亚在医院时,台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定期去探望,给他带吃的,跟他说话,希望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关于住址和亲人的线索,但收效甚微。

  2017年12月,在由市民政局和市公安局联合开展的“帮助救助站滞留人员回家过年”活动中,通过采集被救助者的个人信息,采取刑事科学技术手段,警方找到了小亚的父母。

  那天,杨琴穿着红色的棉衣,向坐在凳子上的儿子飞扑过去紧紧抱住的时候,小亚一直面无表情的脸庞变得生动起来,他眨着眼睛,声音细弱,“妈妈……”久违了的一声呼唤,瞬间淹没在杨琴抑制不住的放声大哭中。

  韩金玉多少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站在一边,肩膀微颤,眼眶发红,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可算是找到你了……”

  小亚的右手被杨琴紧紧攥住,往救助站大门外走去。少年似乎明白了什么,露出一抹羞涩的笑,扬起左手,向工作人员摆了摆……

  回家了,小亚。

  滞留七年终于回家

  2017年12月12日下午,65岁的朱池(化名)在台州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王美青的护送下,回家了——在此之前,65岁的朱池已经在管理站滞留了七年。

  那个他找了七年的家,在临海市永丰镇缸窑村。

  朱池系着一条白围巾,穿着一件红色的背心,从车上下来,站着,像一棵树。也许脑海中已经没有了七年前的记忆,看着眼前炊烟袅袅的村庄,他的眼神闪烁,嘴里一直在喃喃自语着什么。

  王美青站在他身边,挽着他胳膊,问,“家认识吗?家里到了知道吗?”朱池目光短促地打量着一切,没有回答,仍旧自顾自地说着。

  嫂子潘敏飞早早地等在了村口,领着他们往家里走去。

  “我们找了他好久,他神志不清,说不清……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朱池是他们照顾的……我们,还有他其他兄弟姐妹家里条件都不好,有个兄弟常年躺在床上等药吃,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所以爸妈去世后,就没有太多时间看着他了……后来就丢了,我们到处找,都没消息……”

  一路上,潘敏飞断断续续地跟王美青说着。

  朱池走在两人中间,左顾右盼,喃喃自语的声音随着离家的距离越近竟变得响亮起来。王美青凑到他身前,“你说什么?”“家啊,家啊,回家啊……”

  朱池是在2010年4月被民警护送到台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在王美青的记忆里,七年多来,无论他们如何引导,朱池就是不开口说话,“在给他做身体检查之前,我们甚至以为他是聋哑人”。虽然沟通极其困难,王美青和同事们从没放弃过帮他找家人。

  直到前不久,市民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利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为朱池寻亲成功。那天,王美青拨通了潘敏飞的电话,得知朱池“父母双亡,无妻无子,只能靠兄嫂照顾他以后的生活”,“我们心里既替他高兴,又很忐忑……”

  终于到家了。

  朱池的脚刚踏进门槛,一位邻居就闻声跑来,“这是朱池啊?”了解了前因后果,她又问:“阿池啊,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王美青也紧盯着他,带着期待,几乎沉默了七年的朱池会开口吗?能说对吗?

  “金菊阿姨……”朱池僵硬的面容裂出了一抹温柔的笑,他张嘴,说得小心翼翼。

  “对的对的!哎呦,阿池回来了,白白胖胖的,你们把他照顾得很好啊,真是谢谢你们……”

  那一刻,王美青有种“奇迹降临”的感觉,后来她想,这种魔力大概就来自家、来自家人和亲朋吧,“看到他与家人、邻居和谐交流其乐融融的样子,我们的心也放下了。”

标签: 滞留;救助管理站;台州市;回家;椒江区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