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解读三门“涛头土改”系列报道之四:“红利”还在释放
2018年12月20日 08:30:45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林学富 李平 方嘉豪

  图为涛头新村掠影。

  涛头,一个傍海而居、以海为名的小村。因为靠海,他们的家园曾遭遇台风洗劫,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面对困境,他们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从赖以生存的土地入手,毅然地选择进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村集体收回土地统一开发,进而激活土地生产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岛小村,一步步蜕变为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进入了新时代,“涛头土改”的红利还在不断释放着、更新着、扩大着……

  统筹能力在不断强化

  ——村民观念变了,“统”成了常态

  “涛头土改”激活了产业,老百姓口袋鼓了,村集体经济富裕了。

  “看到村里的种种变化,村民意识观念完全变了,集体意识在涛头村已成为常态。”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后宜说,这种意识,让村集体对本村资源拥有了更大的调控能力。

  “涛头土改”的效应正在不断延展。现在,涛头全村将近5000亩的土地,几乎全部都集中到了村集体手中,由村里集中统一开发。

  “以前,村民之间会为一条路、一条沟或一点滴水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如今,村里土地全部归回集体,由村里统一用后,无论搞什么建设、开发什么项目,不用再做这户、做那户工作,村民之间矛盾隐患也消除了。”今年54岁的村民陈华法深有体会地说。

  陈华法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村民建了新房,想拆他的旧宅非常难,因为这是他的地。如今,土地都归回集体了,老房子拆了地就要归集体,村民觉得很自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是必然的,比如搞环境整治、庭院革命、五水共治等等,如果没有集体经济,或土地不掌握在村里,会碰到种种难题。”林后宜说,如今,土地集到集体后,各种问题将迎刃而解。

  “涛头村有畲族人口19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1%,是中国唯一生活在海边的畲乡。今后几年,我们打算深入挖掘这一特色,打造‘海上少数民族’,把整个村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村,推出渔旅结合项目,以旅游带动养殖产业附加值提升。”村委会主任林小快说,而这一切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土地的再集中和村集体收入的再增加。

  集体经济在不断壮大

  ——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一应俱全

  20年前,以种植业为主的涛头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仅靠上级补助和几千元水库承包款,打理着村公共事业。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一半以上都是茅草屋。

  这几年,水产品价格一直走强,随着养殖效益的提高,村里养殖塘的租金也水涨船高,从最早的250元一亩,到如今早已超过5000多元一亩。

  “全村140口塘,每口塘有二十余亩,到2020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到1300万元。”林后宜说,今年,旁边的正屿村与涛头村合并,今后村里可统一开发利用的土地会更多,村集体收入应该会有新突破。

  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涛头村的“能量”正在集聚——

  从2012年开始,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涛头村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开展了庭院革命,让满是泥地和垃圾的涛头村,成为“村中有塘、塘中有村”的滨海花园,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2013年,因着良好的村集体和村民创收能力,该村获得了农村金融自治村(农业银行)、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省级信用村”等荣誉称号,为以后开展各种项目准备了金融条件。

  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村民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村委会主任林小快告诉记者,村民的农医保是由村里统一支付的;2016年,村里建了老年照料中心和文化礼堂;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能够拿到300元补助;村里还拿出50万元设立了慈善基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统筹触角在不断延伸

  ——村民住房统一建,抓阄儿来定位

  2013年,今年57岁的涛头村村民林德快全家住进了由村里统一建造的“小康楼”,他家共花了100多万元:造房子40多万元,装修60万元。

  如今,“涛头土改”的经验,被运用到了新农村建设中——

  “村民建房,村里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报批,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并且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标准,确保产权到户,土地证到户。”林后宜说,村民只负责屋内建设,屋外全由村里打理。

  林小快告诉记者,村里新房都由村里统一建设,推行“定权定量不定位”,即房屋由村里引进乡贤先投资统一建设,等全部建好后,有预报名、愿意拆旧建新、能遵循“一户一宅”标准的村民,可以过来抓阄儿再确定具体房屋。期间,老百姓则再按照工程进度付款。

  “由村里统一建设的好处,就是能够充分保障‘一户一宅、拆旧建新’,而且基础设施会整齐划一,如果由村民自己建,很容易乱套。”林后宜说。

  “如果村里不统一建,即使村民有钱,也难以建起如今这样整齐划一的小洋房。”今年54岁的村民陈华法说,一个是个人报批宅基地建房获批较难,另一个则是由于土地分散在村民手中,新房要按美丽乡村要求做基础设施,几乎不可能。

  “涛头土改”解决了种种问题,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从2011年开始,涛头村先后进行了两次的集体建房,共120多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房。现在,他们正在筹划第三批占地90亩、共170户左右的新房建设计划。

  后记

  “既是大灾难,又是转机点,没有台风,我们根本下不了‘种改养’和土地改革的决心。”采访中,涛头村的干部和群众不止一次这样对记者说。

  “涛头土改”的成功,离不开“敢闯敢试”这四个字,在前进的路上,涛头村从未徘徊,反而新传不断。涛头村是改革的精神高地。

  “涛头土改”成功的背后,除了是涛头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也是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也是党支部坚强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精神,这些构成了“涛头精神”的重要内涵。

  “涛头土改”探索精神熠熠生辉。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的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被关注被传承。

标签: 村民;土改;涛头土改;土地;集体;基础设施;集体收入;抓阄儿;统...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