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涵育乡风 沁润心田
​——记临海市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两位“民星”
2019年01月21日 08:54:40 来源: 台州日报 通讯员 朱婷

  近年来,临海市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涵育乡风、沁润心田,引领塑造着乡村文化礼堂的文明内涵,受到村民们的喜爱和支持。王官平和金丽君就是其中的两位“民星”。

  王官平:“乡风讲堂”上的“教书匠”

  “我家老王的‘门口讲堂’就要开张了,你们快来捧捧场吧。”2006年元旦前,上盘镇翻身村村民陈菊仙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中奔走,提前为丈夫王官平的“门口讲堂”热场。

  40多岁的王官平下过海、打过工、当过村干部,后经自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丰富的社会经历,尤其是多年教学生涯中与孩子的接触和相处,使王官平深刻地领会到文化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呢?王官平灵机一动,拍起脑门:“我既然是个‘教书匠’,不妨在自家门口开个义务‘学堂’。”

  2006年元旦一大早,王家门前的空地上摆出八仙桌——“第一课”就这样开讲了,前来听课的多是被陈菊仙偷偷喊来的“熟面孔”。王官平用夹杂乡音的普通话,将文化知识与百姓们茶余饭后的闲谈、趣事结合在一起,娓娓道来。说到精彩处,王家门前掌声连连。

  “第一课”办得有声有色,慢慢地,“门口讲堂”的名气传遍了十里八乡,听众扩大到全村及附近村的百姓。

  2012年,翻身村文化礼堂落成,王官平的“课堂”搬进了新家。从“门口讲堂”摇身成为“周三乡风讲堂”之后,全镇甚至周边桃渚、杜桥等镇的百姓一拨一拨涌进他的课堂,听宣讲、学文化、明伦理、立家风,王官平的讲堂成为上盘镇翻身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上盘镇宣传部门的重视下,王官平还“讲”进了乡村讲台,“讲”进了学校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天边讲身边。”为了将课讲得通俗易懂又感化于心,王官平不断推陈出新,宣讲内容涉及国家政策、安全生产、社会文明、和谐家庭建设等各个领域。

  在王官平的努力下,翻身村村民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与周边人的变化:不和的婆媳开始有说有笑,三天两头拌嘴的夫妻变得恩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学懂事了。翻身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元曾同人打趣:“自从王官平的‘乡风讲堂’开课以来,连我这个书记都好当多啦!”

  金丽君:“乡情乡愁”的守望者

  问及土城村,杜桥镇上的人都知道:“土城村呀,它是镇里最靠近大海的一个村。”古往今来,土城村人世代勤恳,农忙时下田劳作,农闲时讨海为生。

  2014年,村里立项建设文化礼堂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猜这个文化礼堂一定会建成古典样式吧,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肯定是现代样式的!都什么年代了,你这老古董咋不知道与时俱进呢?”……听见村民们众口不一的揣测,为建设文化礼堂日夜奔走的土城村村民委员金丽君总是会心一笑。她知道,“乡情乡愁”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挖掘、唤醒这些乡村记忆,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所以土城村的文化礼堂一定要完整呈现村庄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

  那段日子,金丽君像个转不停的“车轱辘”,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每敲开一户家门,金丽君都不厌其烦地问起:“老乡,你家有改革开放前的老物件吗?犁、耙、渔网、打稻机……什么都行。”她的“寻宝”行动得到村民的一致支持,很多人甚至没等她上门,便自告奋勇地交出了自家留存下来的“老古董”:“这些东西不拿去文化礼堂里收藏展出,便再也没人认识喽!”

  走进今日的土城村文化礼堂,可以看见海边农耕文化展示厅里,摆满了搜集来的大小物品。这些物件虽不名贵,却都浸润着古城村的历史风尘与古城人的时代记忆。其中,金丽君对一台洋纺机的印象特别深刻:“大概是1968年,地处海门港北岸的农田因久旱无雨、缺水灌溉而绝收了,村里闹了饥荒。土城村的老干部邵荷花就带着一帮妇女远去金清、蓬街等地,引进了一批当时比较先进的用于纺织棉线的工具,也就是洋纺机。靠着这个,村民们辛勤劳动,终于度过了灾荒。这台洋纺机是村书记母亲的,也是村里剩下的唯一一台完整的洋纺机。”

  平时,金丽君经常组织本村及周边的青少年前来文化礼堂参观,帮助他们了解历史、感恩家园:“年轻人缺乏对集体文化、对个体身份的认同,这就需要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精神家园作用,帮助他们寻得‘文化之根’。”


标签: 礼堂;文化;村民;讲堂;先进典型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