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用故事讲海洋知识 30年汇编“鱼虾趣闻”成乡土教材
2016年10月17日 13:46:29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傅芳芳

(图片由洞头区旅委提供)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涨知识:国家海洋局今年出台的《全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要实现海洋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适度利用,海洋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我市在海洋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宣传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被列入了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瓯居海中”,充分说明了温州发展与海洋建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文化传承和开发作为海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推进和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纲要》发布以前,我市积极推进海洋文化传承,以故事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关注,以此提高青少年的海洋知识积累。其中洞头用鱼虾蟹作为主人公的海洋动物故事受到不少青少年青睐,当地部分学校还将故事当作乡土教材使用。

  【古时】故事是老渔民

  传授新丁经验的方法

  鲸鱼头顶上的洞是墨鱼刺破的、鲳鱼这么扁是被鲨鱼打的、玉珠鱼曾战胜蝤蛑所以别名“蝤蛑虎”……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组织开展海洋动物故事记录,并将故事汇编成集的中国作协会员邱国鹰告诉记者,故事最早就是由渔民创作的。洞头海岸线长达333千米,常年洄游的海洋生物达三百多种,过去以四大经济渔产著名:春天墨鱼,春末夏初打黄鱼,夏末拉海蜇,秋冬网带鱼。就这样,渔民在长期与鱼虾蟹龟接触中,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与兴趣,有些渔民就尝试用故事的形式去回答。

  那时渔民出海生产,远离亲人,而船上也没有娱乐设施,在闲暇时间就会聚在一起闲聊。为什么浑身骨头酥软的龙头鱼肚里常有尚未消化的虾蛄?海蜇的头部为何藏有许多小虾?黄鱼为何身穿“黄袍”?渐渐的渔民们把这些现象编凑成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当做经验传授给新丁,这样一代传一代,便汇聚了不少故事。

  【今天】故事成为

  宣传海洋文化的载体

  如今,海洋动物故事仍起着普及海洋知识的作用。将海洋动物故事与教育结合,部分学校将故事选入乡土教材中,并举办演讲比赛、校园剧等形式,扩大传承范围。

  另外,洞头在打造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方面,还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位于洞头的望海楼就是一座宣传海洋文化的“博物馆”,主楼内1-4层,是洞头海洋文化展示厅,展示了渔民的生产技巧、耕海牧渔的民俗风情等。在洞头望海楼同辉亭西侧,更塑有海洋动物故事《鱼为什么没有脚》、《章鱼擒乌鸦》、《海鸥与鲨鱼》三座石雕。

  除此之外,根据《纲要》要求,我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在促进发展海洋文化公共服务也做了很大努力。每年的“世界海洋日”和我国的“海洋宣传日”,市海洋与渔业局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邀请市民参观水产品检测室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基层海洋文化发展;且积极开展海洋主题文化创建活动,今年还邀请市民在“全国放鱼日”放流鱼苗80万尾,全面向市民普及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

 

标签: 教材;海洋知识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