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连云来云连天,畲族歌唱几千年。歌是山哈传家宝,代代流唱代代传。”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雷朝阳以现场演唱畲歌为引子,在大会上提出保护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建议,掀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畲乡发展的热潮。
5月4日下午,由市政协委员、文创专家等组成“智囊团”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与当地村干部深入探讨如何促进畲乡文化和经济互利并举,破解畲文化被动“输血”等顽疾。
普通小山村“易容” “拼出”美丽畲乡版图
左溪村是省内畲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近年来,左溪村坚持走“两山”道路,迎来蝶变。村中的危旧房、赤膊房,摇身变成精致、大气的畲乡小院;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完成“四连跳”,由5000多元,跃增到现在的2万多元。
七八年前走进左溪村,如果没有村民指引介绍,你肯定不知道这是一个畲族人口超过1000多人的畲族村。高低不平的砖体房林立,中心村落被一条大桥拦腰分成两段。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2008年,泰顺县民宗局组织了一次外出考察少数民族特色村活动。从那时起,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心中种下一个“旅游梦”。
考察归来后,蓝学许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在村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借款18万元,请专家对左溪村做出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整体发展规划。
“村里当时确实没钱,做了规划之后,我们就去县里、市里各个部门‘推销’左溪村。”蓝学许说。
走出规划先行这步“险棋”之后,左溪村终于在2011年迎来发展机遇。浙江省财政厅连续3年给泰顺县发来2亿元“特扶金”红包,而早早做好规划的左溪村,被列入优先名单。
有了规划,资金到账,左溪村彻底进入蝶变期。原先的砖体房改成了别墅式的畲乡小院,原本“碍眼”的拦腰大桥,被绘上具有畲族特色花纹的蓝绸带,村民人均收入也从5000多元,跃增到2万多元。
采访中,72岁的左溪村村民蓝思发坐在自家的畲乡小院门口,连声说道,“蓝书记好,让我们住上了城市里的大洋房。”
“畲牌”乡愁味淡了 如何“造血”成难题
然而,这样的发展势头,在蓝学许看来,却是喜忧参半。房子洋气了,路宽了,但专属的“畲牌”乡愁味,也淡了。
一边,是民宿经济鼓了村民腰包;另一边,是部分游客留下的“中评”,让蓝学许心中不是滋味。“一些游客告诉我,村里虽然变得洋气了,但那股原汁原味的‘畲味儿’也淡了。”蓝学许意识到,所谓的畲乡文化,并不是给房子外立面写个畲字那么简单。
一个偶然的机会,畲族小伙蓝永潇即兴表演了一段畲歌,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让大家耳目一新。村里当即决定,成立畲歌队,由蓝永潇任老师。
从2014年成立畲歌队至今,不仅发表了拥有20多首畲族歌曲的专辑,还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畲歌队中,不少人是根据个人兴趣义务参加,有了家庭成员,会渐渐淡出队伍,这是畲文化挖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如今摆在蓝学许面前的难题是,一直靠“被动”输血的畲文化,何时能拥有自主的“造血”功能。
“智囊团”开出“打造畲乡品牌”良方
市政协委员钟凤媚看完左溪村“蝶变记”后,感触良多。她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分重要,“文化要带动经济,但不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丢掉原始的文化韵味。”
“左溪村的整体旅游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政协委员雷朝阳提出,此外要尽可能保护和传承畲歌等畲族文化元素,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把这些畲文化扶上正轨后,它们会自己“跑”起来。
温州动漫协会副会长、文创专家刘春提出了“一文,二古,三生态”的七字建议。畲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应该是碎片化发展,应该从整体布局,打造畲乡文化品牌。文化再造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回归也是一种创新方式。
刘春还建议,眼下左溪村应建立村落文化发展中心,对村里的文化项目进行评估,对部分改造进行约束,该保护的要保护起来。只有“畲味儿”浓了,才能让更多人认识畲乡、记住畲乡、爱上畲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