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你还记得温州市区公园路曾有一家露天照相馆吗?听听主人的故事
2017年08月14日 09:01:50 来源: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汪麟康

00300431625_1c2d4a78.png

1996年,位于市区公园路的露天照相馆原貌 林其勉供图

  温州网讯 你还记得市区公园路曾有一家露天照相馆吗?不少上年纪的市民或许曾在那里与亲友拍过照合过影。

  这家照相馆的退休职工余剑海多才多艺,摄影、书法、国画样样精通。8月3日,这位酷爱艺术的老人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当暗房师傅,总是提前半小时上岗

  给照片题款,一直干到退休那一刻

  “余剑海多才多艺,工作兢兢业业。”曾任露天照相馆经理的温州人像摄影家协会主席林其勉回忆道,1977年,他进入露天照相馆工作,起先在门市部当营业员。当时,拍摄一张单寸照片的费用为4角9分,3寸照片1元5角3分。余剑海是照相馆里洗照片的师傅,即从事暗房工作。

  那时一张照片的诞生,需经过摄影、冲胶片、修底片、洗照片、修花点等多道工序,而暗房工作是关键的一环,且相当辛苦。余剑海每天约4个小时置身暗房的红色灯光之中,在显影药水刺鼻的气味中工作。他从暗房出来时,往往要在通道上站一会儿,待眼睛适应了外界光线,才能行走自如。虽说余剑海摄影技术不错,但他服从单位安排,乐于为他人作嫁衣。每个工作日规定上午7时30分上班,他总是提前半小时上岗,搭配显影药水,做好准备工作。

  露天照相馆当年规模颇大,其橱窗的照片展示,不仅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窗口,而且是照相馆实力的体现。余剑海挑起橱窗策划、展示的重担,从确定主题,到挑选图片、放大、着色等环节都精益求精。有时以劳模形象为主;有时集中展现军人的风采,多年来他乐此不疲。除夕夜,余剑海往往还在照相馆,与同事一起布置橱窗,因为正月初一要有新气象,橱窗内容必须要更新,同时力求人像摄影作品形神兼备,富有创意。“当时我还是学徒,虽说在门市部工作,一旦布置橱窗,我就主动参与进来,以便跟着余师傅学些东西。余师傅和同事往往顾不上回家吃年夜饭,一直忙到晚上10时多橱窗图片焕然一新才收工。正月初一他依然准时加班,因为节假日是照相馆最忙的日子,有时顾客还要排队等待拍照呢。”林其勉说。

  余剑海六七岁时就喜欢画画。13岁那年,他进入露天照相馆当学徒。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后他就掌握了摄影、修片、洗相片等技能,成为照相馆一名技术能手。

  新中国成立后,余剑海在艺海中如鱼得水。1950年,他参加了“温州市美协绘画学习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国画、油画。此外,他还坚持自学书法、历史和古汉语等课程。

  早年露天照相馆拍摄的合家福、同学会、战友会等集体照上,几乎都有题款,比如“恰同学少年”,“合影留念”等文字。余剑海擅长书法,精于美术字,给照片题款的活儿自然由他接手,而且一干就干到他退休那一刻。

  绘画班留影,和刘旦宅赵瑞椿是同学

  创作有风格,书画摄影曾送多国展出

  走进市区桃源花园小区余剑海老人生前的家中,只见四壁挂着一幅幅他创作的摄影、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父亲晚年越发醉心于艺术创作。”余剑海的女儿余鸽鸽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父亲留下的剪贴本,内有发表于省内外各类报刊的书画作品,桌上还有一大叠获奖作品的证书。

  去年10月,在中韩邦交25周年之际,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政府等方面发函,邀请余剑海老人参加第19届韩国全罗北道书画名家联展。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只得将书画作品寄了过去。今年4月份,他收到韩方寄来的参展作品集和证书。据说,此次活动全国仅有25人的作品赴韩参展,而温州仅余剑海一人。他参展的作品是国画《江山多娇》,曾发表于《中国美术报》,韩方对该作品的评价是“风格独特,气韵浑然天成”。

  “父亲的国画、书法和摄影作品,曾被选送到日本、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展出。”余鸽鸽说,父亲20多岁时就出版了一本连环画《我爱读书》。上世纪60年代,余剑海老人的简介入编《温州市历代美术家》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温州市美协绘画学习会”结业留影照显示,余剑海和刘旦宅、赵瑞椿等中国著名书画家是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掀起宣传劳动模范纺织女工郝建秀事迹的热潮。余剑海老人受文化宫委托,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创作了一幅高4米、宽2米的油画,完美地展现了郝建秀爱岗敬业的形象。这幅巨作曾悬挂在市区五马街口,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赏。

  据了解,余剑海曾是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退休献余热,上摄影课不收一分钱

  拳拳桑梓情,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在余剑海老人居室门外,有一条崭新的文化长廊。白色的立柱,橘红的坐廊,简洁醒目。长廊横梁上,悬挂着一方方展示板,上面写有“福”“和气致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字样。两旁每根方形立柱上,都挂着风光人物摄影图片,图片嵌在镜匾之中,共计20来幅。其中有白鹭翩翩起舞、黑天鹅呵护小天鹅等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站在这条文化长廊旁,余剑海老人的邻居周中建说,如何布置这条长廊,让其充满文化气息,余剑海老人出了不少主意,也花了不少心思。他精心挑选自己拍摄的图片,并书写励志的文字,做成图片镜匾,制作展示板的费用,他都自掏腰包。他对文化长廊的布置一丝不苟。原先泥水工将长廊立柱涂成灰色,他发现后急红了脸,让泥水工返工。最后,立柱全部改为白色调,清爽而悦目。

  在余剑海老人和周中建等三位居民倡导下,小区一些居民捐款买了一批椅子,放置在文化长廊旁边,从此小区居民有了一个舒适的休闲之处。清晨或傍晚,大家可以在这里谈天说地。

  余鸽鸽说,上世纪90年代,父亲的老家永嘉县乌牛街道大嶂村修路,他去义务帮忙四五个月;村里建造祠堂,他欣然挥毫题词,还为村里拍了不少照片。多年来,他心系老家建设,为修桥铺路慷慨解囊。此外,他还义务在老年大学当教师,向老年人传授摄影知识。

  新闻+

  温州照相业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归国华侨夏炳南先生在市区铁井栏开设了温州第一家照相馆,取名同昌摄影社。1933年,市区公园路一带有“真面目”(主人黄国栋,没有影棚,只在屋后通道里拍照,人称露天照相,即露天照相馆前身)、大地、大光明、东方、就是我、南洋等照相馆。1947年,市区照相馆已发展到22家。

  1956年,温州照相业实行公私合营,经过整合改组,市区只有5家照相馆,分别是露天、南洋、美术、伟光和曙光。前三家为国营,规模较大,后两家为合作集体。“露天”是当时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营照相馆,3层楼,共有8间店面,员工最多时有60多名。

  改革开放后,国营照相馆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合股、个体和国营照相馆三分天下。随着照相技术和照相机的普及1983年,美术照相馆因经营问题首先关闭。此后,个体影楼迅速崛起,国营照相馆先后关门歇业。

  1999年底,露天照相馆因拆迁关闭,现仅剩下“南洋”被个人承包,仍在市区公园路营业。


标签: 照相馆;露天;老人;橱窗;温州;暗房;市区公园;文化长廊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8143481409498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