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镇馆之宝 | 青铜大铙 填补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
2018年01月22日 17:13:2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朱婧 谢甜泉 张孙超

  浙江在线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婧 谢甜泉 张孙超)铙(náo),看着陌生,念出声可能仍是无解。什么是铙?它的用途是什么?这或许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在温州瓯海博物馆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中,便有一件西周乳丁云雷纹青铜铙。本期镇馆之宝,让我们一同走进瓯海,聆听青铜铙演绎的神秘乐章。

焦点图.jpg

  这件3000多年前的器物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前世故事?重重谜团扑面而来,在瓯海博物馆副馆长施素娇的讲述中,谜底逐渐清晰。

0118_04.jpg

  青铜器作为权力象征,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而后,人们通过夸张、神秘的纹饰,表现莫测的神力,传达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和崇拜,并不断延续。

0118_21.jpg

  走进瓯海博物馆“东瓯之光”展区,一件件大气华美的青铜器透着玻璃柜,渲染出一派静谧而神圣的氛围。文物虽不会说话,但它们身上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历史的痕迹。

  在瓯海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或粗犷大气,或精巧华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西周青铜铙。

0118_48.jpg

  首先,这是一件沉甸甸的青铜器,它重达47斤,通高47厘米。其次,它的形态、式样无一不彰显着其威严的“出身”。铙体呈扁凸的合瓦形,圆筒形甬显得比较粗大,甬上有旋,甬中空与体腔通。铙体两面的中上部,各以中心较宽阔的钲分隔为左右两区,每区各饰有乳丁3排,每排3个,每面共有18个乳丁。钲部、鼓部、乳丁间、篆间均满饰大型云雷纹,甬之旋上也饰有大型凸起的“C形纹”。从整体造型看,青铜铙的面貌粗犷清晰,且浮雕感很强。

0118_28.jpg

  如此硕大厚重的西周青铜铙,其用途是什么呢?

  铙,又称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作为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0118_25.jpg

  施素娇介绍,穗丰村西周土墩墓中出土的青铜大铙,据推测是编钟的前身,一般认为原先是用于军旅,作用等同于铜鼓。在古代文献中,曾以“击鼓山顶,足以号召部众,指挥军阵”描述铜鼓发出声威,可见有着类似用途的铙必能发出洪亮的声音,极赋号召力。

0118_52.jpg

0118_10.jpg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这件青铜铙出土自西周土墩墓。而这个土墩墓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意外。

  2003年9月,瓯海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平整土坡,准备修建公园。这次很平常的施工,却无意间让沉睡了3000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现世间。

  当时穗丰村的村委会主任刘德银至今对这件旧事记忆犹新。“第一天,村民们在施工中从土里发现了几个青铜残片,当时大家都没当一回事。但第二天,村民们又在土里挖出了一件青铜铙,这才引起了警觉。”刘德银说,当时看到这件青铜铙,他立刻就联想到了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觉得很可能就是文物。大家商量后就向当地有关部门汇报,很快,当时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带着考古队进驻到发掘现场。

W020180118586789647137.jpg

  2003年9月12日起,考古队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古发掘。当时正值9月,天气预报显示之后有下雨的趋势。一旦遇到雨天,考古现场便会受到破坏。因此,这也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

  青铜铙发现的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何为土墩墓?考古专家又是如何确定这是一处西周土墩墓的呢?

  施素娇表示,从总体上看,墓内出土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具有西周时期的特征。瓯海博物馆馆藏青铜铙的纹饰内容是云纹或高凸的“C”形纹,这些都是西周时期典型的纹饰面貌。

W020180118586789266492.jpg

  此外,学界认为乳丁纹铙是铜铙中的最晚形态,西周中期以后开始出现的甬钟,便是乳丁纹铙继续发展的直接结果。青铜大铙,两面均在规整的云雷纹上再设有18枚乳丁,表明此铙为乳丁纹铙,属于铜铙的最晚形态,已具有甬钟的雏形,其形制、纹饰和大小,与1959年长兴上草楼出土者完全相同,学界一般将长兴出土的青铜铙的时代定在西周早期或西周前期。因此,该土墩墓的基本年代应该是西周时期。

W020180118586789368377.jpg

  不过,此土墩墓的主人又是谁呢?

  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共出土随葬器物青铜器、玉石器共83件(组),其中青铜器有61件(组)。除了铙以外,还包括一簋一铙这样的大型青铜礼乐器以及几十件戈、矛、剑、镞等青铜兵器。此外,还有一大批镯、玦、柄形饰、管形饰等玉饰件。施素娇表示,这是1949年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在绍兴发现的战国土坑墓和上世纪90年代黄岩发现的西周土墩墓后浙江省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

W020180118586789901494.jpg

  “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的祭器和礼器。按礼制,一般天子是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施素娇说。如此一来,瓯海发现的这个西周土墩墓墓主人或许有着重要地位或身份。

  从该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来看,出土的礼器遵守了当时的礼乐制度。墓葬内器物的排列井井有条,不像是匆忙下葬。加之,温州地区在商周时期是越族的分布范围,土墩墓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越族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也具有强烈的越文化特征。由此判断,这个3000年前的西周土墩墓,应是一座越族贵族墓葬。同时,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戈、矛、剑、镞等大量青铜兵器也似乎暗示着墓主人可能还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

0118_15.jpg

  在穗丰村西发现的平底掩埋的土墩墓是两周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特色墓葬形制。

  浙江是土墩墓分布的重点地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面广。按照以往的考古调查,浙江地区土墩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和甬绍地区,浙东南沿海一直未见有土墩墓的发现。2003年,杨府山穗丰村西周墓葬以其明确的平地掩埋特点,确认为是一座典型的土墩墓。它的发现,把我省土墩墓分布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浙南沿海的温州地区。

0118_46.jpg

  温州的早期墓葬有3种形式:石棚墓、悬棺葬、土墩墓。分布于浙南温州地区的商周时期墓葬形式大多是石棚墓(支石墓),而温州也是目前已知石棚墓在中国南方唯一的分布区域。

  石棚墓的时代为商末周初至战国初期,与土墩墓的流行年代基本相当,其文化内涵也与土墩墓基本一致,但这类墓葬以数块长立石支住上面整块巨大盖石所构成的特殊墓室形制,在形制结构上与土墩墓有着很大的差别。

  杨府山穗丰村土墩墓的发现,证明在温州这一石棚墓常见区域内同时也存在少量土墩墓错杂共存的事实,从而产生了同时代两种完全不同形制墓葬错杂分布于同一区域的考古新现象。

0118_42.jpg

  铜锈斑驳,难掩岁月痕迹。一尊青铜铙,引发无限遐想。穗丰村西周土墩墓大批青铜礼乐器与兵器的发现,填补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对于研究浙江越族土墩墓的埋葬制度与埋葬习俗、研究越地青铜器的地方特点和组合关系,这一考古发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即使跨越千年,有关青铜器的释读和考证仍在继续。

0118_30.jpg

0118_40.jpg

  (图片由瓯海博物馆提供)

标签: 青铜;礼乐器;兵器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12261864171369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