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温州新闻客户端。
今年国庆长假,瑞安北麂乡迎来了近2000位游客,“如果不是受到台风影响,游客数量会更多。”岛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0月1日至2日这两天,来北麂的船票都难订到。
曾经的北麂依赖于本地的渔业,尤其因最受温州人欢迎的大黄鱼而闻名。然而,以鱼而兴的北麂也因鱼而衰,并一度沉寂。
北麂开始思考发展走向,并启动捕捞养殖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本地渔业从单纯的渔业捕捞和养殖产业向“捕养加”及“渔工贸”一体化转型升级,形成了覆盖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贸易及物流的渔业产业链。同时,北麂也启动了全域旅游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建设环岛慢行道,立公村石头房整村开发,岛上的餐厅、酒吧和渔家旅舍也逐渐多了起来,海岛振兴,正从当地人的想法里逐步变成现实。
图片来自温州新闻客户端。
北麂岛夜色 曾经的喧嚣归来了
北麂岛上的居民,不会忘记这里曾有过的喧嚣鼎沸。
“以前,我们北麂被称为‘小香港’,那时候岛上的人口达到上万人,瑞安的姑娘都爱嫁到北麂来。”北麂乡立公村村委会主任叶方成说的“那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正是北麂渔业鼎盛时期。那时候,外来的渔民就像一批批“掘金者”,海岛周围渔场里的野生大黄鱼群就是“金矿”。在一些老一辈北麂居民的记忆里,当时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大量堆积在码头上,折射出一片金灿灿的光。
捕鱼带来的巨大利益,诱使北麂渔民引入敲罟捕捞这种作业方式。但这种方式采用声学原理振晕黄鱼,不管是黄鱼幼苗还是成年鱼都被一网打尽,短时间大幅增加捕捞收入,却导致了黄鱼资源锐减。几十年过去,野生大黄鱼以及近海繁殖的鱼类逐渐衰竭,这让渔民们尝到了滥捕的苦果,这也导致北麂岛人口不断外流,到如今,岛上的常住人口只有600人左右。
北麂港 如何走出困局?
图片来自温州新闻客户端。
北麂岛首先想到的,依然还是黄鱼。
在去北麂岛,能看到海岛周围的海面上漂着一个个圈,这些都是当地人养殖大黄鱼的大网箱。“在这样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圈下面,就有近万尾大黄鱼。”海利村村委会主任陈建雄告诉记者,虽然野生大黄鱼已经很少了,但北麂岛周围海洋水深、盐分高,水质优良、没有污染,可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这给养殖大黄鱼提供绝佳条件。这些网箱平时以锚绳固定,遇到大浪或者台风天,卸掉锚绳就可以整个拖动至北麂内港避风。
在这众多网箱中,还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圈,称作“深水双圆周大跨距管桩式围网”。陈永国是这个围网的创办人之一,他出生于北麂,办过厂,采过矿。年收入过百万元的他,最后选择回到海岛,当起了渔民。
打造这个围网,是将40米长的管桩打入海中,深入海泥23米,形成一个水流通畅的超大水体(约30亩)养殖场。陈永国还在围网外围养殖藻类进行水质调控,从当地渔民那收购小鱼、小虾进行投喂。通过这些手段养殖的大黄鱼,让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评审都认为,其味道可媲美野生大黄鱼。
随着养殖、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先进设施的投资建设,养殖黄鱼,让北麂渔民又找到了新的产业“富矿”。
黄鱼宴 图片来自温州新闻客户端。
土地流转后开发旅游业 致富的手段多样了
2014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在全国首开先河,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开展北麂山灯塔志愿服务活动。消息一出,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当年就吸引了上千人报名。到目前,报名参与人数已超过3000人。
灯塔的走红,让北麂岛展现在更多人眼前。看一看灯塔,听一听海浪的声音,拍一拍晚霞印染天空……北麂拥有的,是一种脱离尘世的纯净之美,而这也是许多城市人希望体验的避世隐居的乐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问题需要方法和手段,这是北麂乡党委政府的共识。对于北麂的海岛振兴之路,他们在寻找振兴本地产业的方法和手段。曾经的北麂依赖渔业,在新时代下,这里的“渔”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定义。
2017年,北麂成为瑞安市第一批要通过省验收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乡镇之一。以此为契机,该乡采取“全岛推进、条块结合”的方式,以海利村和东联村为重点,打造3公里的海岛慢生活休闲走廊,扮靓三个亮点区块。这些努力改变了“脏乱差”形象,从而为后续发展集休闲渔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海岛旅游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瑞安海上花园”打下基础。
今年,首届北麂黄鱼文化旅游节开幕。本次黄鱼节以“游石头渔村、品北麂黄鱼”为主题,不仅开设鱼拓、渔耕、网结、黄鱼、书画北麂和海味展销特色文化展厅,还在沿环岛路举办渔家流水宴席,每桌菜品含八道特色烹制深海大黄鱼。而以一场节庆为载体,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北麂的风景和生态,这也是北麂打响乡村旅游翻身仗的一个起点。据统计,2017年,登北麂岛的游客数量达4万余人次,年同比增长超过30%。北麂以本地人文生态和海岛风情,“捕获”了更多的人气和关注,为海岛的重新兴旺注入活力。
北麂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夏晓静表示,北麂的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岛上的旅游资源实施综合性开发,是下步的重点工作。该乡会继续破解海岛吃、住、行、游、购、娱等系列旅游要素和基础设施问题,推进美丽乡村、美丽海岛建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