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归隐乡间十载活成“古稀仙翁” 自酿琼浆待客好个“世外桃源”
2019年04月02日 08:28:34 来源: 温州网 杨晓宴

  图为王兴化的藏酒

  温州网讯 在3月底播出的《中国味道》第六季首期节目中,温州籍舞蹈家黄豆豆作为首期嘉宾,寻味“家常炒腰花”,勾起很多人的味蕾记忆。为了寻找炒腰花的关键配料——手工酿造黄酒,节目组特地来到乐清淡溪,找到了一位七十岁高龄的酿酒人。节目播出后,温州的家常菜和黄酒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昨天,记者前往乐清探访这位王老先生,倾听民间酿酒工匠的故事。

  “古稀仙翁”初印象

  在南宋大贤、一代名臣王十朋的故里乐清淡溪,有一位王氏第二十八代嫡孙王老先生。因王老先生为人低调,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更多倾向于朋友间的分享。

  王老在年近六十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故里,在两亩平地上建起了自己的“世外桃源”。

  王老的家,从外边看,是一扇大大的白色卷帘门,边上则是一扇不起眼的小铁门。

  进入小铁门,沿着一条石板小路,右手边是一方园地,刚松完的土种着各种蔬菜瓜果;左手边则是酒窖石屋,也就是白色卷帘门打开后的通道,直接通向山体。

  沿着石板小路走上台阶,就来到了王老和老伴的小屋,进屋是客厅,再里边是卧室。平台左侧拾级而上,还有一片种植的土地,半野生石斛就种在这里。在王老的设计和规划下,这里俨然一块自成生态体系的休闲乐土。

  王老迎面走来,花白头发和络腮胡子率先映入眼帘,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岁月的力量。他身着衬衫,脚踩运动鞋,黝黑的皮肤,匀称的身形,矫健的步伐,握手时坚实的劲道,让人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岁。“欢迎欢迎”,慈祥的笑容,标准的普通话,一下子让这位“古稀仙翁”更接地气。

  建起酒窖自己酿

  王老素来喜欢喝酒,每日喝个小半斤白酒不在话下。因为爱喝酒,也有在酒厂工作的朋友,他在自己的土地建酒窖,引当地的凤凰山水酿酒。他的酒缸,一缸有125公斤,一共有十几大缸。对每一缸酒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宛如自己的孩子。

  尽管是半路出家,但王老对酿酒十分认真。他的酒窖联通山洞,山洞里有泉水,刚好给酿酒提供了一个相对恒温的条件,室温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在夏天最高温时,窖内温度也不会超过21摄氏度。

  他酿出的白酒,度数都在63度以上,最高度数可达70度。但品味起来,口感甘醇,很好入口。王老说,酒的好坏,最为关键的是要防止甲醇。酒若上头,喝了口干、头痛,很可能是因为含有甲醇甲醛,对身体十分不利。

  王老好客,常有三五朋友造访他的“世外桃源”,酿造的白酒和黄酒以自饮为主。近些年,他还自制桑葚酒、石斛水、养蜂酿蜜,家里能吃能喝的,几乎都是自种自产。

  土家酿造有文化

  不同于王老这位“隐士”,在淡溪镇梅溪村,还有一位酿酒的王师傅几乎家喻户晓。只要向村民打听,就能找到王兴化。加上他的爷爷和爸爸,祖孙三代酿酒已有近百年。

  王兴化坦言,二十几岁刚刚开始独立酿酒时,配料配比把握不好,探索过程中难免失败。“如果酒确实不好了,那就要倒掉,不能把不好的酒给人喝。”王兴化喜欢钻研,不同于父亲传给他的经验,他对配方进行了多次改进。而这一做,已经是三十多年。

  每年金秋,王兴化开始了他的忙季。买原料,做黄衣曲,再烧酒。王兴化说,做黄衣曲有讲究,有的会做成甲醇,有的做成乙醇,甲醇对人体有害,买原料的时候就要鉴别,需要经验。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以粮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6g/L。经检测,王兴化酿出的酒的甲醇含量仅0.06 g/L。

  在温州农村,不少人家都有在家酿造黄酒的传统。永嘉的周大娘,每年8月要开始做酒曲——把大米蒸熟、晾干,收集起来发酵之后变成酒曲。晒干后,就可以用来酿酒了。“一般按照50公斤米和15公斤酒曲的配比进行酿造。”

  淡溪镇潭头村的薛金维则是远近闻名的手工酿造酱油红人,他酿出的酱油入选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酱油二十多年,薛金维坚持原始工艺——原料只用黄豆、面粉和食盐,没有任何添加剂,仅靠太阳曝晒。这样酿造出来的酱油,有一种工业生产酱油不具有的浓郁香气。

标签: 酿酒;王老;黄酒;温州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