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实行社会认养、设立公益学堂……多管齐下助力温州非遗“突围”
2019年08月02日 09:07:20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叶锋

  如何让淡出现代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蜕壳重生,成为新时代新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方式?非遗传承人又该如何打破传统的技艺习惯创新发展?我市文化部门推出了哪些保护和发展非遗的连环妙招?这些都是目前温州非遗“突围”的关键所在。连日来,记者对此展开探究。

  推出体验基地,17万人次参与

  前不久,我市非遗体验基地——乐清万山草堂人头攒动,省非遗项目“玻璃银光刻”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带领小朋友们体验传统拓印和彩绘,在炎热的夏日制作“清凉团扇”。

  温州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7项。去年,我市开展非遗体验基地建设工作,选出温州市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龙湾时光印记工作室等22个非遗体验基地。

  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非遗创艺坊”在去年开发出米塑、细纹刻纸、蛋画等11门非遗体验课程。在47个社区进行互动试点,共达470班次,累计1万多人次参与。

  这些体验基地常年开放,其中既有专业技艺培训,也有亲子互动体验,活动形式多样,分布较广。有的基地位于城市主干道,有的深入乡村、社区,可满足市民多方面需求。截至去年12月,我市已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超过1550场,共有17万余人次参与活动,有效助推全市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诗路建设等工作。

  今年,我市将继续增加一批非遗体验基地,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基地,感受非遗的魅力,重拾其“新鲜感”。

  创新培养机制,推动非遗发展

  除了推出非遗体验基地之外,我市还率先推出传承人考核制度、“带薪学徒”项目、非遗项目社会认养制等举措,极大推动了非遗保护和发展。

  造成个别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是招收学徒困难导致传承难以为继。自2016年起,我市创新推出“带薪学徒”项目,对濒危项目的新传承人实行扶持政策。每个项目学艺期为3年,一年考核一次,每年补助学徒2万元。我市结合项目市级保护情况及现有传承人梯队状况,首批纳入绸塑、蓝夹缬技艺(花版雕刻)、车木玩具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此外还通过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师徒签订合同,确定三方权利与义务,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至今已有十余个项目通过考核。

  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实行传承人考核制度,以同台比赛和展演的方式进行考核,宁波等地先后仿效推行。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内,将对全市各门类的700多位市级传承人进行全面的业务考核。这一制度既检验了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又让观众领略了非遗的魅力。

  今年6月1日,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瑞安城区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举行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社会认养签约(捐赠)仪式,温州蜂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认养”瓯窑制作和烧成技艺非遗项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有关人员透露,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捐款或购买非遗产品等扶持形式“认养”非遗项目,自去年6月2日该项目启动至今,温州市已有13个非遗项目被社会力量“认养”,形势喜人。

  去年6月,鸣山陶院、水头镇金茂宾馆、温州乐扶公益基金等首批三家单位分别认养平阳蛋画、平阳木偶戏、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等3个非遗项目。其中,平阳蛋画的发展形势喜人,吸引了近千人到平阳蛋画协会培训班上课。此外,蛋画经政府搭桥牵线,建立销售网络,以新面貌进军礼品市场,逐渐占据市场空间。现在,一幅精致蛋画作品的售价超千元。

  非遗项目社会认养制度以社会力量为认养方,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被认养方,以温州市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为媒介,为非遗项目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温州首创非遗项目社会认养制度被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点赞:“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探索了‘温州经验’,提供了‘温州样板’。”

  设立非遗学堂,培养新传承人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继承和创新。我市通过在大学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工艺学院、工艺专业或工艺课程等形式,将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的培养纳入正规教学,实现了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我市已通过学校培养瓯塑、瓯绣、瓯窑、黄杨木雕、竹丝镶嵌、贝壳雕塑等十多种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千余名。

  为了解决瓯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窘境,2008年市有关部门先后通过瓯剧团与温州职业中专学校、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联合举办瓯剧表演班,先后培养了连续八年学制的新生代瓯剧演员30名。这些学员在学艺期间,每人每学期可享受不低于700元的生活补助,优秀学员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年度奖学金。毕业后有28人直接进入瓯剧团当演员,相继排演了《僧尼会》《扈家庄》《断桥》《螺蛳峪》等40多出传统折子戏和《蝴蝶杯》《杨门女将》两部大戏,成为新生代的瓯剧艺术传承人。

  同时,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设了“非遗学堂”等公益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爱好者。“非遗学堂”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先后开设了剪纸、米塑、泥塑、瓯绣等市民感兴趣又易学的课程,共208场。邀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6000余人次在课程内初步掌握技艺。

  融合时尚元素,创新生活方式

  连续举办了5届的“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让市民体验了一回浓浓的文化“年味”。今年年初举行的非遗迎春展,除了展示广进祥高粱肉、钱承恩馄饨、丁源兴月饼等我市70多种饮食类非遗项目外,还有15项非遗体验项目,以及木偶戏、温州鼓词等非遗现场展演。

  我市民俗专家金文平认为,让非遗项目融入生活,火起来,要加大“回头看”工作力度。尤其是对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进行调查,摸清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还要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濒危项目的传承人,在政策上有所倾斜,设置更大范围的展示平台和活动载体,使他们践行传承的初心不改并有的放矢;抓住旅游升温的契机,将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与本土旅游事业相结合,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拯救濒危的民间艺术。

  市工艺美术大师、“施式瓯绣”第四代传承人王施和母亲施成权一直想打开瓯绣市场,形成瓯绣的产业链。“瓯绣不仅仅是绣在布上、挂在墙上、摆在台上的欣赏品,应该还可以是穿在身上、绣在包上、戴在手上的艺术品,如服饰、箱包、首饰、挂件、书签等。”

  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表示:“非遗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生产时保留下来的。如何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一是将非遗技艺的内在文化进行挖掘提升,讲好背后的文化故事;二是将现代生活美学融入传统非遗技艺,传统非遗也会自然进化、适应,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标签: 温州;技艺;基地;瓯绣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实行社会认养、设立公益学堂……多管齐下助力温州非遗“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