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2015浙江考古新发现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分享 揭开文明谜团
2015年12月13日 09:04:51 来源: 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12月27日上午9点半,西湖博物馆,“2015年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公众分享会,将面向公众举行。

  这是浙江省首次为考古发现“打榜”,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钱江晚报作为媒体支持。评议会的专家来自省内各地,对2015年度浙江全省开展的近40余项考古发掘、考古调查和勘探项目进行遴选,通过单位推荐、专题汇报及专家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10个项目(名单附后)。

  汇报会上,top10里的四大发现: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杭州古海塘遗址、安吉上马山古墓葬、宁波象山小白礁水下考古——这四家的发掘领队、专家,将给大家来一个“前情回顾”,说说古城、沉船、古墓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先来剧透一下,从我们身边最近的杭州古海塘讲起。

  海塘,就是人工修出来的堤坝,用来挡潮防浪。杭州的海塘,按照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钱塘县地方官华信,组织老百姓造了捍海泥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

  不过,老杭州第一个想到的,估计是那尊竖立在钱塘江南岸,由韩美林创作的“钱王射潮”的雕像吧。这个传说,曾经深入人心——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时,潮水凶险,当时钱塘江两岸堤坝非常难修,这边修好,那边又塌了,于是,钱镠和手下的万名士兵搭箭射潮,海塘才能安然修建。

  故事有点神奇。但去年,考古专家在上城区江城路以东,原来的江城文化宫,发现了一个跟它有点有关的原型“证据”——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

  那时候的海塘,怎么造?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钱王在杭州用竹笼装石,打木桩固定塘基的“竹笼木桩法”筑塘,塘外的大木桩能防浪。

  今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对萧山区北干街道育才北路与老塘路交叉口东侧的北海塘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柴塘遗存。

  研究员杨金东给了一个标题:杭州地区首次发现柴塘结构的海塘遗存。柴塘,用柴堆的海塘吗?我们翻一翻文献——现在能看到最早关于柴塘记载,是一位杭州知府的发明。

  宋代,杭州地方官先后筑塘21次。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杭州知府戚纶,还有一位转运使陈尧佐,改用梢料护岸,薪土筑塘,以护其冲,设法防捍,并集材役工数万,筑成一条七里长堤,防止了海潮的冲涌,也保障了运河的正常航行,此为“柴塘”。

  但是,文献中只提到了“柴塘”,具体什么形态,没有记载,也没人知道。所以,今年第一次看到实物,大家都很惊喜。

  这是藤条、树枝的混合物。因为长期处于饱水状态,藤条看起来还很新鲜、完整。那个时候,石料开采没那么发达,人们便就地取材,比如河边的藤条,韧性好,皮没那么容易腐烂。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员发现,这个柴塘的做法太考究了——

  两三米长的藤条,很细,直径不到1厘米,在底下铺了一层,然后上面垫了10公分到20公分夯过的黏土或沙黏土。

  古时,这种做法叫“梢工”,把草和柴卷起来,加固土层,草和柴,就是梢料,这是在唐五代以后出现的做法。

  他们数了数,这样的“藤条+土”的“馅”,居然并排铺了16层,有点像千层蛋糕。然后还有一根6.2米的木桩插入,用来加固柴塘。

  这个柴塘,离萧山城区有几公里,不像之前的五代捍海塘,就在城墙边上,距离临安城东城墙遗址东侧,只有80米。

  不过,在南侧叠压于海塘之上的石墙基缝隙内,人们发现了一枚“万历通宝”铜钱。

  穿越来了——海塘旁边曾住过的一户明代人家,搬家的时候,掉了一枚铜钱。

  可见,这个海塘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北宋,下限应不晚于明代。

  一个小小的防潮海塘,看似简单,其实,它让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大了,甚至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格局。

  如果仔细看地图,你会发现,如今的钱塘江江堤和这次发现的柴塘,距离比较远,现在钱塘江已经往外退了好几公里。城市,在一点点扩大。

  而钱镠建的那个五代海塘,更使得杭州城的规模慢慢扩大:先是造了东南城墙,新建通江门、候潮门,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闸、浙江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过了几年,以前受潮水冲击的碱地,慢慢变成良田,能种地了,杭州人生活的城区,也就从中河扩大到了东河。钱镠的举动,确保了五代杭州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

  所以,每一个考古线索,都在还原过去人的生活点滴,有时候,也可以揣度当时人的心思。

  钱江晚报记者马黎

  本期专题策划马黎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标签: 考古;公众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