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吟)“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浙江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12月3日是第25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311.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6%。根据2015年全省残疾人服务和需求状况专项调查显示,在持证的113万残疾人中,劳动年龄段有54.86万人,其中36.2%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涉及近20万个家庭。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或社会救助,其所在的家庭照护责任繁重,家庭劳动力被束缚。
如何让残疾人,尤其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怎样让这些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携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我省逐渐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道路,破解了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无法就业的难题。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残疾人就业工作会议上,中国残联专门总结推广了这一“浙江样本”。
在2016年杭州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许多残疾人毕业生面带微笑和自信从容应聘。 浙江在线记者 吴元峰 通讯员 朱引炜 摄
1.8万人获庇护性就业——
搭建阳光新家园
工作治疗两不误
这些天,和煦的阳光照进杭州天顺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厂房,正像这里带给每一位特殊员工的关爱。
在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几乎无人不知天顺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钱永君。钱永君一直热心公益,他依托企业创办了天顺通信“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集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医疗、辅助性就业于一体,让44名残疾人在这里体面工作,这其中,有精神残疾人12名、智力残疾人20名和其他重度肢体残疾人12名。
现实中,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因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障碍,多数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处于家庭长期看护的封闭状态,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就业群体。照顾好这样一群特殊员工,并不是一件易事。
无障碍楼层装扮得温馨雅致,作业区里,身穿工作服的员工们在安静地组装产品,把一根小塑料软管穿进一个较大的塑料软管内。尽管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精神、智力残障,但是大家都在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其实,公司早已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但还是特别为残疾人安排了这项安全简便易操作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他们辅助性就业,另一方面也利于他们的康复治疗。
同一楼层里,康复训练室、医疗卫生咨询室、男女休息室等一应俱全,为数十名精神、智力残障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工疗环境,搭起了“阳光家园”。劳动之余,他们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康复训练、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
“在这里上班很开心,家里人也很高兴、很放心。”今年10月,还没休完产假的残疾人小杨,就主动要求回到公司上班。因为精神发育迟滞,小杨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不愿和人交流,来到天顺后她逐渐开朗起来,还顺利地成家立业。
如今,这群特殊的员工在天顺,除了工资,还享有五险保障和免费午餐;有一支专门的服务团队和医护人员负责日常照料,为每位员工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服药记录,上下班还可以享受“专车接送”的待遇——公司专门购买了一辆接送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最让钱永君欣慰的是,经过“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的康复调理后,12名精神残疾人病情得到控制,7名重度肢体残疾人肢体功能有所康复,10名智力残疾人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尽自己所能,照顾好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残疾人。”钱永君说。
在浙江,像天顺这样的爱心公司并不是个例。我省大力推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服务机构940家,其中省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218家,1.8万名残疾人获得照料服务和庇护性就业。
家门口建起工疗站——
政府托底有保障
织就无忧就业网
走进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古荡残疾人工疗站,负责前台接待工作的小丹,热情地和每一位访客打招呼。很多人想不到,如今爱说爱笑的她,10年前还是一个不爱说话、脾气暴躁的姑娘。
5岁时的一场意外,导致小丹精神发育迟滞。为了照顾女儿,她的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寸步不离照顾她。因为长时间待在家里,小丹变得烦躁、易怒,她的妈妈还要照料小丹90多岁的外婆,家庭经济和精神上都不堪重负。
直到家门口建起了工疗站,家中情况才慢慢好转。每天可以送女儿到工疗站,小丹妈妈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而在工疗站接受了科学的康复治疗,小丹的病情也日益好转。
如今,在这个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的工疗站内,共有35名注册工疗员,都是来自附近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5人。
加工横幅、组装水笔、制作丝网花……在工疗站里从事简单的工作,工疗员们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享受周到的照料。工疗站副站长顾丽娜介绍说,工疗员们制作的横幅、盒子都属于政府优先采购的产品。
原来,从2013年开始,省残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在杭州市西湖区、宁波市海曙区、温州市鹿城区和嘉善县四个区县开展残疾人庇护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省级试点工作,探索以政府名义制定残疾人庇护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政策和庇护产品目录。2015年8月,我省又进一步明确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的具体要求,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政府应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的省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杭州就在主城区建设了一批工疗站,专门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式服务,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我省又在余姚市试点,依托企业成立了浙江第一家工疗车间,探索了一条最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新途径。
实施10大提升计划——
创业之路越宽广
优惠政策来保驾
我省不断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让他们在参与劳动中感受生命的价值,残疾人的就业之路也越走越宽。
如今,网上就业、居家就业也成为残疾人新的就业方式。为鼓励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我省明确“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的,3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可不计入家庭收入”,并对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予以政策补贴。
实际上,我省围绕服务、教育、就业等重点,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80多项扶残助残的特惠政策,尤其注重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我省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总额达15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92.2亿元。2015年,全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为了支持建设残疾人庇护机构,“十二五”期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了2.66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8100多万元,用于培育上规模、示范性的残疾人庇护机构。凡是被评定为省级残疾人庇护中心的,每家一次性补助20万元到30万元,同时按照庇护人数对其运行经费予以适当补贴。
近年来,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税收优惠调整政策时,积极协调国税等部门,将智力、精神残疾人也纳入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2016年1月,又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政府采购和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精神、智力、其他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创业收入计算等政策上有新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省残疾人工作将重点实施兜底保障、医疗康复、就业帮扶、特殊教育、文化体育、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服务能力、基层基础、友好环境等10大提升计划,预期到2020年,全省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要达到96%以上。(浙江日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