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陈潇奕 章科)有人说,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恰如密布于人体的血管,无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会影响到肌体的健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大,客观而言,拥堵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的“通病”。在车流不断激增的前提下,缓解交通压力,让老百姓畅快出行,依旧是我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2012年11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提出了5年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总目标。今年是我省治堵起承转合的第4年,4年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治堵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措施,纵深推进治堵工作,让老百姓在出行路上收获真正的获得感。
从源头出发 实现规划引领
控车、通路两项措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是追根到底,治堵的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是对城市功能布局的考量和检验。因此,城市治堵,规划先行。
近几年,省、市及重点县域在前3年治堵工作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了“十三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规划。明确“解决问题、引领发展”规划编制的导向,注重做好资源、战略、体系、策略四个整合,从而多维度、全方位地通过交通引领城市规划革新,从源头上控制交通流量。
首先,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把城市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基础资料利用好、整合好、消化好,绝不能拿一些类似出行调查的简单数据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
战略的整合,即在清楚回答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趋势和前景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城市布局结构,明确规划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从战略的高度、历史的高度、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的发展,从党委、政府的角度和发展要求出发来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广集众智,找准发展方向,力求做成一个开放的、综合的、能够自我修复补充和发展完善的方案。
与此同时,治堵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如交通、规划、市政、交警等,所谓体系的整合,就是要站在全市高度,打破条条、块块的模式,把部门体系整合成为全市统一的体系,成为市委、市政府主导城市发展的指导体系,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放开眼界、打破壁垒,全力实现突破。
最后,策略的整合,就是跳出交通系统本身,把治堵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城市发展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集合城市发展的各个策略,从解决城市长远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社会和谐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出发,综合研究,整体考虑。
从民生着力 实现公交先行
今年,全省各地兴起了又一轮“绿色出行,公交先行”的公益活动,进一步树立和推广了“公共交通优先就是人民群众优先、绿色交通优先”的理念,携手大众共同营造绿色交通先行的良好氛围,助力我省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如今,杭州、宁波市正在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其他9市正在创建省级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各市围绕大运量公交线路、特色公交线路和守时线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增强了公交吸引力。据了解,2015年全年全省新增公交车辆2013辆,完成率156%;公交线路运营班次总量提升了6.7%;新增公交首末站32个,完成率103%;改造港湾式公交停靠站145.5对,完成率132%。
“实际上交通结构的调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改革,是对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的再分配,公交先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老百姓的出行体验,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交通压力。”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毫不夸张地说,“公交都市”建设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治理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既是大势所趋,更是现实需要。因此,要加大公交站场建设力度,新增1000辆公交车辆,新(改)建1000个公交站点,新增1000公里公交运营里程;在道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确保公交路权优先,以人为本,保障多数人的出行;要优化公交线路网络,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换乘效率和通达率;要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通过创建公交都市(公交示范城市),进一步发挥公共交通高效、便捷、低碳、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城市交通通达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从途径入手 实现多元治理
如今,随着交通拥堵及其各类特征的逐步凸显,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于治堵问题研究的愈发深入,在治堵的过程中,治理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针对实际问题,呈现出多元化治理的格局。
以静态交通为抓手,实现停车的分类管理。通过加大旧小区的改造力度,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推出停车产业化新政等措施,不断改善静态交通。杭州市积极推进停车产业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颁发了全省第一本公共停车场整体产权证;嘉兴市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金5.3亿元开发地下空间;舟山市拆除老城区机关单位旧办公楼改造成公共停车场。
以科技为先导,强化交通的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共享和系统应用开发,提高管理时效和管理精确度,引导市民高效便捷出行。如今,我省11市已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对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数据监测,继续推进三大系统(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系统,智能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和多功能城市交通公众出行服务查询系统)建设,深化大数据在交通行业的创新应用,让老百姓享受科技治堵成果。
再以杭州G20治堵实践为例,从全市域电动新能源车、公共自行车,到公交场站的建设、快速路网的拓宽,以及停车场库的建设等,每一种方式方法都体现了综合治堵的合力效用,为城市的拥堵开出的一张张“药方”,极有成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发挥了全省治堵排头兵的作用。
治堵之路,道阻且长。
城市公共交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砥砺前行的途中,我们要始终牢记顺应发展所需、回应民生所求、保障群众出行作为治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民生为“指南针”引领、推进和检验各项治堵工作,让城市交通更顺畅,让群众出行更便捷,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闻链接】
全省各地治堵创新亮点
杭州 地铁票务系统电子支付
杭州地铁票务系统电子支付项目于2016年8月正式上线运行。
该项目主要分为银联“云闪付”购票项目和支付宝手机购票项目两个部分:一是通过使用具备银联“云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和具有该功能的移动设备购票乘车;二是在手机线上购票后,通过车站取票设备读取手机取票二维码取票乘车。
项目的正式运行,使杭州地铁成为国内首家采用银联“云闪付”购票的轨道交通企业,也是全国首家将电子支付直接纳入地铁原有票务系统、完成后台系统搭建的轨道交通企业,这也为后续电子支付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石。
宁波 轻点手机,即可完成租车还车
为进一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宁波在国内率先推出“手机APP+验证码”的使用模式,用户可在手机APP中选择相应网点以及桩位,通过输入锁止器数字面板上的验证码,完成车辆的租用。在还车时只需将车辆推入桩位,自动完成还车,这在方便市民租车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保障市民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
公共自行车手机租还APP正式上线2个月时间内,拥有注册用户近1万人,实现手机租还17万余次。累计租车量9700万次,较APP推出前增长23%;日最高租车量15.22万次,日均租车量近11万次,按平均单次骑行3.6公里计算,行驶里程近3.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730圈,共节约汽油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万吨。
温州 洞头区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停车场
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私家车日益增多,既给乡村带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同时又增添了乡村行车难、停车难的诸多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村停车难问题,洞头区鼓励村级组织积极筹资新建改造公共停车场(位),对符合条件完成公共停车场(位)建设的行政村,经验收合格,由区财政予以补助。
按照停车方便、安全、经济、生态的原则,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布局结构形态,将建设乡村停车场纳入乡村整体规划,综合确定停车设施的数量、种类和位置,是极具前瞻性的。
嘉兴 创新科技完成公交IC卡系统升级改造
2016年9月,嘉兴完成公交IC卡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并于10月28日起进入新卡发行全面实施阶段。据了解,新卡兼容住建部和交通部密钥,并首先实现与上海公共交通的互通,可以在上海公共交通领域使用。
嘉兴公交IC卡完成由M1卡升级为CPU卡的改造,在保密性、安全性方面更强。并且减少系统二次开发重复费用及由此带来的系统不稳定;避免重复发卡,节约卡成本,减少市民的多次换卡不便等。
湖州 创新打造“微公交+云支付”服务模式
金华市乘风“互联网+”浪潮,创新公交服务新模式——“微公交+云支付”。“微公交+云支付”由智能调度系统、“微公交”平台和线下服务点构成。其中,智能调度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微公交”平台实现功能和互动,线下服务点保障落地服务,自上而下实现微公交从云端落地。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由结果,智慧公交也是城市公交的必然归属。“微公交+云支付”创新性地透明化共享公交数据,扩大公交卡适用性,提高公交卡发行量和持有量,为下一步的大数据公交时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绍兴 “十大交通堵点”整治改造
交通哪里最堵,让市民来推选堵点;改造方案好不好,征求市民的意见;改造满不满意,由市民说了算。绍兴市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区交通“十大堵点”活动,让市民积极参与治堵。经过有关部门13个月的整治改造,10个堵点一一破解,市政府总投入近2000万元,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十大交通堵点”整治改造,通过广泛征集,集体会审,一方面确保了堵点选准精治,另一方面动员全民治堵力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治堵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丽水 创新二轮三轮机动车道设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轻便节能的交通工具日益受到人们的钟爱,与小汽车、公交车并驾齐驱,成为公众出行的重要工具。
为防止电动车在汽车流中“自由穿梭”,在2014年初市区花园路改造期间,丽水决定撤销原有非机动车道内的停车泊位,在非机动车道旁边设置二轮三轮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公用一个板块,采用物理隔离措施与机动车道进行分隔,减少二三轮车辆与四轮及以上车辆相互影响,让其各行其道,提高各自车辆的通行安全、效率。
衢州 诞生全省首部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地方性法规
2016年12月1日,《衢州市市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衢州制定的首部实体法诞生,该法规将于2017年5月1日起施行,并成为全省第一部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衢州市市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共35条,重点对衢州市市区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登记、道路通行等作了具体规定。衢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的重点是规范通行秩序、保障安全行驶,着重设置了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主动避让行人等10项规则和不得醉酒驾驶等6项禁止性规则,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台州 全面实施“差异化收费”撬活停车资源
2016年,台州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含市区及所属各县市)进一步推广实施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对各县(市、区)中心城区治堵重点区域范围内的路内停车行为进行需求调节,完善收费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多元经营,同时加大差异化停车收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将停车收费工作由主干道向次干道、背街小巷辐射,带动周边道路解决“停车难”问题,逐步实现地段、时段的差异化收费管理。
截至目前,台州全市先后投入约2893万元,各县(市、区)治堵重点区域内共计19386个路内停车位中收费车位达7281个,路内停车位收费率由2016年初的16%提升到年末的38%,共计增长4317个。
舟山 建成全省首个公交智能收银系统
为解决传统公交收银模式下纸质单据繁多,录入过程费时耗力,实现公交收银过程信息化数据化,节约运钞及点钞人力资源,加强过程监管,舟山公交部门推出一套新的公交收银系统,实现车辆记录、人员操作、内胆交接、硬币清点全过程数据化,后台全过程监管。
不仅重新改良收银入库流程,全新设计CPU卡锁投币机,创新研发自助收银柜系统和智能点钞台系统,还自主研发高效便捷的收银后台管理系统,大大地提高了公交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