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庆元80后青年的香菇事业——黑土清水间,寻回舌尖记忆
2017年02月28日 04:45:3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沈晶晶

QQ截图20170228044302.jpg

  浙江在线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实习生 吴杰 县委报道组 陈传敏)年轻的时候,若能找到一件事做下去,也挺好。庆元的80后吴荣,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几年前,在杭州读完大学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而是回到山乡创业。从文创到香菇种植,从恢复古法种植方式到试图推动庆元香菇产业转型,他说,“算是找到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了。”

  香菇,此前之于吴荣,并不是美好的记忆。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谈起香菇还挺怕的”。他出生的1987年,正值庆元发动全县种植袋料香菇的第二年,整个香菇产业风生水起。到了1997年,全县产量达到历史巅峰的1.67亿段。

  他的老家,岭头乡杨家庄村也因为香菇种得好出了名,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这红火的日子也是我们童年的噩梦。”吴荣回忆,“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香菇过于依赖人工,费时费力,连小孩都要每天上山砍木头,给香菇浇水,饭桌上吃的也都是香菇。”

  也因此,刚回庆元,吴荣选择了更擅长的文创。他没有想到,几年后自己的生活竟会与香菇密不可分。

  在小县工作,免不了与主导产业打交道。更何况,他做的还是文化创意。经常接到香菇基地、香菇文化节、香菇电商等的设计邀约。吴荣观察到,由于市场导向等问题,种植香菇的散户菇农数量在减少,记忆中的香菇品种也在消失,“究其原因,香菇和灰树花等其他菌类不一样,整年都需要打理,12个月里几乎没有农闲,而且干香菇的收购价格并不高,在农户看来性价比较低。”

  “在着力提升生产条件和水平的同时,如何为传统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农业生产受市场影响越来越深刻的今天,如何走出不同的道路?”闲暇之余,他也在思考。

  2015年,一位朋友“共同投资香菇基地”的提议,让他心里一动,没有犹豫太久便同意了。

  在山路上行驶一段,转过一道弯,看到一个小小的山谷时,他们的基地便到了。远处是缭绕的云雾,旁边是错落的梯田,山脚是安置农户集聚村。

  墨泉斋,这是他们赋予基地的名字。“在黑土清水之中,寻回舌尖的记忆”,是其中一个解释。“斋”也带着鲜明的文、农、旅结合的意图。“香菇是几乎已被定型的农产品,要激活它的价值,面临太多挑战。最难的部分,是我们如何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吴荣说,首要的,便是从种植中发掘传统的意义,提升品质。

  从山下找寻邀请而来的菇农们走进罩着黑布的菇棚,小心翼翼查看着。温度、湿度、阳光都正好的时候,段木和菌棒里的孢子便会萌发,长出细细密密的菌丝,直到形成雨伞状的菌盖和小巧的菌柄。若再遇上些寒气,菇面上便会“开”出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花纹。

  2016年,当传统的香菇品种在基地重新生长、面世销售时,不少人感叹“很久没吃到这个味道了”。这个于上世纪80年代被研制出来的品种里,记录着庆元香菇的辉煌历史,也表达着一代人的记忆。“有什么不同?”吴荣觉得有些难以表达,“香味、口感、菌盖微微隆起的弧度、甚至是菇面的色泽都是特别的。”

  当然,作为80后,吴荣并不一味拘泥于传统,“古法种植是求品质,但销售,我们不妨尝试些新鲜的。”于是,他的香菇便有了定制设计的包装,也有了独家的产品,比如一两的汤包、二两的菜包、即食香菇干等。写着香菇茶制作方式、香菇菜谱的手工宣纸,也量身定做,一一附上。

  “如何让香菇棚变得更赏心悦目一些,推动基地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向深度发展?如何构建消费社区,提升品牌价值?”这些,是吴荣正在思考的问题,比以前小了,但更实际了。

  而山乡之间,也正因为年轻人的尝试,才有了更多的可能,难道不是吗?

标签: 香菇;种植;基地;香菇产业;香菇品种;古法;山乡;机械化程度;弧...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