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敢想敢做的年轻大学生为山乡带来活力 他们一直在路上
2017年03月03日 08:14:29 来源: 浙江在线

zjrb2017030300011v02b002.jpg

大学生登顶峰源乡水牛坪。 祁倩 摄

  浙江在线3月3日讯“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

  ——《臧克家诗集》

  “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业现代化部署,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扶贫开发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种业、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合作经济和基层水利等事业。”这是中办、国办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文件对于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强烈的期待。

  峰源乡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高山农业符合山乡实情。身怀各种才艺的大学生成为高山农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大学生们既读课本这本有字之书,更读农村这本无字大书,把美好青春奉献给基层。

  对大学生在基层的干劲,峰源乡党委书记金伟君赞赏有加:“一方面,年轻大学生为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创意和点子,他们敢想敢做,为乡村治理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基层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学生在基层锻炼了意志和能力,尤其是在峰源乡这样偏远艰苦的乡镇。”

  “往年养一头猪只能卖两三千元,而现在我们一头能卖到五六千元。没有他的帮助,哪有今天的好行情?”新砀村64岁的养殖户尤金旺对“硕士猪倌”林昌俊充满感激。

  尤金旺养猪4头,卖了两头,进账9523元。50岁的吴月标养猪5头,卖了两头,进账1.1万元。62岁的叶秀英养猪两头,卖了一头,进账5000多元。还没卖掉的这头猪十分调皮好动,翻过猪栏跑了,她找了一天一夜没找到。全村人齐上阵,终于找着了。在新砀村,养殖户向记者诉说他们的欢笑和苦恼。

  他们说,“碧湖黑猪”比较好养,只是辛苦了林昌俊跑上跑下。林昌俊与农民为友、拜农民为师,他说:“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去做。只要认真,就会有收获。”

  莲都区推广的“猪小乖”计划,采用传统土猪养殖方法,不喂任何饲料。出身农家的林昌俊觉得自己有天然优势,每次和农户们碰面,大家坐在一起抽抽烟,用当地话聊一些诸如养猪、为猪治病的土办法。比如叶类猪料一定要煮得熟透,不然小猪吃了会中毒;用木炭可以治腹泻;如果缺乏矿物质,可以给猪喂点红黏土。

  起初,“碧湖黑猪”迁居高山后不适应,有的不吃料,有的没精神,急坏了养猪户。无论白天夜晚,只要接到紧急求助电话,林昌俊都毫不迟疑,像出急诊的医生一样拔腿就往村里赶。远一些的村子必须开车才能到,而夜间的山路黑黢黢、冷飕飕。幸好他的高中同学蒋洪勇有辆车,于是两个人便成了“出诊”搭档。在他的帮助下,这些猪都好起来了。

  “猪小乖”计划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分布在新砀村、毛山村、库坑垟村3个村的26户村民养了57头猪,今年春节期间卖掉27头,黑猪每公斤70元,是普通猪肉价格的2.3倍,让养殖户们喜上眉梢。林昌俊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也许我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现在就是要脚踏实地帮村民养猪。学会在日常琐事中了解情况、积累经验,把眼前的工作做到最好,才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

  怎么让农民赚钱?怎么让农产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在蒋洪勇心中,帮助农民增收既要靠发展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也要积极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峰源,让“猪小乖”、高山蔬菜好山好水卖个好价钱。

  蒋洪勇的好文笔在基层派上了用场。他挑灯熬夜写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宣传手册,把当地的优美风景、个性化民宿、生态有机高端农产品以及丰富多彩的节气农事活动等一一写进手册,通过微信、微博等向外界“吆喝”,推广峰源,吸引人们来欣赏远山之美、体验山村民宿、购买物美价廉的生态农产品。

  去年秋天,稻子成熟时,蒋洪勇和同事们策划了峰源乡首届养生稻谷开镰节,500多位市民前来体验。一队身穿旗袍的模特穿行于金色稻浪,体态婀娜、身姿优雅;体验者登高而上,沿田间小路穿越梯田,体验割稻、打稻、捡稻穗;待新谷上场,请长辈品尝第一口新米饭,随后大家入席共餐。通过这样的农事节庆活动包装、推广,当地100亩、2.5万公斤高山白米卖到了每公斤12元,比市场价高出一倍,红米和黑米最高价卖到每公斤60元!

  峰源乡的农业发展还可以借助产供销一体化合作扩大规模,借助生态品牌造势,这是85后副乡长桑超迅的思路。

  桑超迅2008年毕业于宁波大红鹰学院会计专业,长期扎根基层,循着当大学生“村官”、进入农业部门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的路径,在多个乡镇、街道历练9年后,去年底被提拔为峰源乡副乡长。

  尽管到峰源乡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桑超迅很快进入角色。“不能窝在办公室里做文章,要调研市场,到村里了解村情、民情。”最近,他和乡党委副书记陈菁和一同走访丽水市区府前菜市场,与菜篮子公司、绿盒子电子商务公司、区农业局等洽谈对接,商讨更好的合作方式。目前讨论出两种合作方式供农户选择:一是菜价最低保护价格,避免菜贱伤农;一是采用成本计算上浮机制,确保农民有钱赚、收购公司降成本,让双方的合作更长久。

  依靠开民宿、经营小超市、收购香菇富裕起来的庞山村村民江东波说:“年轻大学生有创意、有干劲,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峰源乡会发展起来。”

  “复兴乡村,是历史赋予大学生乡干部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让乡村没落下去还是让它在大发展的十字路口走上正道,就看我们的作为了。在基层,就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踏破脚皮、磨破嘴皮、撑着眼皮、饿着肚皮,有了这‘六皮精神’,复兴乡村就有希望。”桑超迅说。

  矛盾彷徨埋在心底  无怨无悔一切只为梦想让路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

  “愿意回丽水是真的,愿意到峰源是假的。”这是实话。

  峰源乡山高路远,且不说每个工作日吃住在乡下,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山里难以寻觅爱情;拥有爱情的,苦于维系感情;妻子有了身孕的,平时无法照顾;有了孩子的,无法天天陪伴。

  遇到这么艰苦的条件,能有几个人坚持下来而不退缩?但他们,还是来了,来得无怨无悔。

  一切,只为梦想让路。

  因为山乡阻隔,交际圈子小,峰源乡46名年轻大学生中,26人没有结婚,约占56.5%。婚恋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成为一个群体的难题。

  “硕士猪倌”林昌俊、海归“账房先生”钟高源等,年过30岁,都没有女友。“我矛盾过、迷茫过,也徘徊过,后来有了‘猪小乖’计划,就踏踏实实留在这里了。”林昌俊对记者说:“你也看到了,工作、工资大家差不多,我正考虑找女朋友。”

  还有一名男教师陷入异地恋的烦恼。两人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他为了爱情留在浙江工作,但一个在丽水、一个在温州,爱情,为山乡阻隔。他也想通过考试去温州,但未能如愿。谈婚论嫁,谈何容易?买房子、两地分居、以后孩子如何照顾,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的眼前。他感到迷茫,既珍惜这份爱情,又得面对现实,何去何从,难有答案。

  男同胞这样,女同胞总很俏吧?一问,出乎记者意料。13名年轻教师中女多男少,只有3人结婚。有一位女老师已经31岁了,还没对象,相过几次亲都不了了之。另外一名长得漂亮、有气质的女老师,一问也是单身。“女孩心中总有梦想。这个急不来,我们心里已经很淡定了。”她说。

  在峰源乡的一周调查中,记者切身感到,乡村的基层大学生,无论男女,谈情说爱结婚并不简单和容易。他们说,一要怪地处偏远,平时进城不易。交通不方便,交际圈子就变小了。二要怪月老少,联谊活动不多。三也要怪自己拖,“不着急”。看来,解决大学生的婚恋问题,还是要解决好待遇、流动性问题。

  没有结婚的“心苦”,结了婚的同样“辛苦”。

  女医生胡红梅一家人聚少离多。夫妻俩工作地虽然相距不到60公里,但每个月仅见两三次面,胡红梅更是无法照顾在市区读书的年幼儿子,她只能经常通过电话和儿子交流。儿子经常在电话里求妈妈:“好久没见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好不容易等到轮休,母子相聚,让胡红梅珍惜每一刻、每一分。一次,胡红梅为儿子讲故事,讲到了妈妈如何疼爱孩子。儿子虽然懂事,但也不禁抱怨:“要是我的妈妈这样,该多好呀!”胡红梅百感交集,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每次返乡上班,她都怀着愧疚、硬着心肠和儿子说“再见”,而最怕听到的是儿子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早点回来”。

  胡红梅说:“以前,我把基层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现在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不管多苦多累,我的生活都因此更加充实。”

  蒋洪勇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市区的家里,陪伴已有7个月身孕的妻子。“我们乡财政收入来源不多,很多工作难度很大,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看着乡民期望发展的迫切之情,我们非常希望乡村能尽快复兴。”停了片刻,蒋洪勇认真地说,“在基层打拼多年,我们还是一群有故事、有情怀的人。”

  山高路远,隔不断大学生的真爱、亲情;聚少离多,真挚的爱总在彼此心间流淌。

  环境改善事业留人  更快复兴乡村吸引凤凰来栖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在山里待3年甚至5年都可以,希望以后能下得去、上得来。”山乡夜聊,大学生们又说了一句大实话。

  记者了解到,峰源乡的这批大学生,最迫切的愿望有四点:

  ——待遇上要倾斜,生活条件能改善。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们都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实际到手收入大多在三四千元左右,与在丽水城区工作的大学生相比,只是多了每月300元的偏远乡镇补贴。对于在丽水市区买房或租住的大学生们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在峰源乡,所有大学生吃饭和住宿都免费,但每月伙食补贴只有220元,一日三餐都在单位吃,不可能吃得太好。林昌俊等人租住农舍,面积狭小,仅够蜗居。

  ——丰富文体生活,让大学生在基层心有所寄。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稀疏,山风阵阵,除了几只寒犬吠声如豹之外,峰源乡一片寂静。文化娱乐活动的缺少让每个夜晚显得孤单寂寞,大学生们盼望当地的文化礼堂和文体设施也能像其他乡村一样,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山乡的夜晚不那么孤寂。

  ——用人政策要更灵活,确保大学生下得去、上得来。

  中办和国办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让大学生们看到了更多希望。“意见规定,注重拓展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渠道。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工作经历的政策导向,向在基层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我们希望能尽快推动落实。”在交流中,许多大学生说。

  解决好待遇、流动性、发展空间问题,就能让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

  近年来,丽水市推出了一系列充满人性化的政策,加快了当地大学生的流动。如根据政策,教师干满3年,可以通过“进城考”调动工作。仅去年一年,峰源乡考走和调动的就有5名教师,人数变动最多的2013年,考走、调动7人。近年来,峰源乡的医生中也有3人调到城区或者近城区。

  根据人才引进协议,林昌俊和一些新同事要在乡镇服务5年,3年之后自动评中级。作为2016年刚入职的大学生,他已经做好了深耕基层的打算。“在基层工作,只要好好干,以后还可能往上调,最后还可能回到城里工作。”林昌俊对未来去向充满向往。

  ——让乡村更快复兴,这是大学生们最大的梦想。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乡村的魅力正与日俱增。峰源乡具有独特的高山环境和资源,处山之高处、水之源头,有连绵不绝的秀美山峰、大量闲置的土地和清澈甘甜的山泉,猕猴峡为丽水十大峡谷之一,气势恢弘、景色秀美。目前,峰源乡正在谋划打造以“远处的山”为旅游品牌的全乡域旅游大景区,吸引人们春天看花、夏天纳凉、秋天收获、冬天赏雪;谋划提升生态有机高端农产品生产,为城市提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发展乡村个性民宿,吸引市民来欣赏远山之美,陶醉乡村生活。无论早与晚,这片绿水青山终将在大学生们手上化作金山银山。复兴的乡村,终将吸引离家的乡民回归。

  让人振奋的是,乡政府旁的一座5层宿舍楼已拔地而起,正在装修,不久大学生们可以入住。

  记者离开峰源乡的时候,又听到一个好消息:丽水城区至峰源乡的主干道大大线(莲都段)改建项目,已列入莲都区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计划投资十几亿元,将那些曲曲折折的路截弯取直、拓宽升级。

  主干道建成后,市区到峰源乡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将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由此,更多优质资源将流向乡村。

  让记者感动的是,一组“来自高山乡的报告”连日来在“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读者纷纷留言,称这些大学生是“高山上可爱的人”“中华民族的脊梁”,有人甚至为他们的事迹感动落泪。

  亲爱的朋友,当你和他(她)在西湖边长椅上相依相偎,你是否会想到偏远山乡还有一群大学生在苦苦寻觅爱情;当你下班回家和家人团聚,你是否会想到他们还在默默忍受与亲人分离的苦恼,为了温暖一名留守儿童、照顾好一个空巢老人而殚精竭虑;当你身居城市为美好生活而陶醉,你是否会想到他们为了几年后的进城考试,还在秉烛夜读?无论城与乡,一切在基层奋斗着的大学生,都只为了一个梦——一个让青春和人生价值闪耀的梦,一个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梦,一个祈盼乡村复兴的梦。

  美哉山乡青年,复兴乡村勇敢担当;壮哉年轻学子,夯实基层青春无悔。

  他们,的确是高山上一群可爱的人。

标签: 峰源乡;大学生;乡村;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山乡;基层;高山;丽...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30329537808258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