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飞地”,开启众创模式
坐落在杭州余杭区的衢州海创园。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袁文娟 毛昊颖)近日,专注智能服务型机器人的仁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衢州完成了公司注册,预计下半年在衢投产。而其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建成的研发基地,将继续作为“智库”,为其在衢州的新公司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人才“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贡献为衢州”,企业“研发在杭州、创业为衢州”,这是很多入驻衢州海创园企业的真实写照,也是衢州异地建设海创园的目的所在。
打造平台,集聚人才
5月11日,杭州纽顿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倪坤明踏上了去往衢州的高铁,他要去参加一场“答辩”。衢州市组织专家对该公司的神经刺激器项目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公司将享受衢州海创园租金补助、研发设备补助、人员工资补助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该公司副总经理郁卫春介绍,公司由留美学者和浙江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团队共同创立,因为衢州海创园一系列的引才聚才政策,公司于2016年11月搬迁入园,目前正在研究世界领先的植入性神经刺激器,未来将用于癫痫病的治疗。
时间回溯到2012年5月,衢州提出在杭州建设海创园的设想,2016年4月,衢州海创园正式开园。这是省内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业园区,由衢州市委托银江孵化器和衢海百川负责运营,致力于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端科技项目、人才和实力较强的基金,帮助入园企业健康成长,尽快推动孵化的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同时借资本之力助产业发展,最终在衢州落地。
路演大厅、公共会议室、创业咖啡馆……衢州海创园内开启众创模式给企业开放空间的同时,更在服务上下功夫。为此,园区引进工商、税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杭州衢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徐蕾介绍,入驻园区的企业还有机会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评上或引进“国千”“省千”给予奖励津贴,住房保障的租赁津贴;还包括创业启动资金奖励、财政奖励、租金补助,设备资助等。
目前,衢州海创园申报省千人才2名、国千人才1名,储备省千人才3名、国千人才1名。
产业落地,导流回衢
首届“衢时代”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火热报名,据悉,大赛更看重三大类项目:一是大健康,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二是新材料、制造装备;三是电子信息。
“这与入园的项目类型相似。”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衢州海创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连接在衢州已现雏形的一些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赴衢州创办生产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产业导流回衢的初衷。
园区另一家企业纸箱哥,也与纽顿科技也有着同样的考虑。作为一家开创电商包裹广告的营销公司,公司联合创始人周星星表示,后期公司快递纸箱的生产加工,希望能和衢州的企业进行对接。
为此,衢州建立了两个产业对接平台双向对接落实机制。衢州海创园引进的产业化项目,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西区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和项目实施场地,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西区现有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新引进高科技项目申请入驻海创园,也将获得优先安排。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河江介绍,园区还在优质区块预留了500亩土地,作为项目产业化转移的承载基地。
正是开放的姿态、明确的方向、诚意的支持,让衢州海创园开园一年多,已吸引88家企业和项目进驻,有8个项目在衢州落地,总投资额达23亿元。
山海携手,共创未来
杭州余杭区的未来科技城,总是与人才和梦想有关。这里有阿里巴巴总部,有梦想小镇,充满了创新与活力。浙西的衢州,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大踏步前进。
一边是人才和资本的高度聚合,一边是产业落地的广阔空间,杭州和衢州山海携手,智力、人力与资金优势互补,“飞地”效果逐步彰显。
衢州海创园是杭州市“让利”于衢州的结果。根据协议,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个人所缴纳的税收,余杭地方留存部分全额返还衢州市财政。
不仅如此,利好持续增值。今年3月,衢州市国资委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打造杭州和衢州山海协作的升级版——双方成立衢州海创园联合管委会;给予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同城同待遇”,可享受余杭区人才、项目、金融等政策;并为衢州海创园入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便利……
目前,衢州海创园拥有4幢大楼,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然而,还有更多企业想踏上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衢州海创园二期已在谋划启动。
衢州经济也有了更多可期许的未来。据了解,衢州东方集团即将入驻运营园区的商业,将具有衢州特色的产品带到园区,给园区注入更多衢州元素。徐蕾介绍,衢州的本土企业会陆续进驻衢州海创园,在这里展示自我、招贤纳士、寻求合作,谋求转型升级。
山海对接,推动乡村复兴
开化下淤村。 王峰 摄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 县委报道组 吴莉莉 程磊)初夏时节,夕阳的余晖为衢州开化下淤村村口的巨石披上一抹金色。巨石左上角,“开化·桐乡”的大字和由山水元素组成的“山海协作”标识格外引人注目。
2015年12月,全省唯一一个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应运而生。距离开化县城不远的下淤村,被列入示范区的发展范围之内。
从开化县城驱车6.5公里,沿着霞洲大桥便可驶入下淤村。桥下,马金溪缓缓流淌;岸上,游步道两旁绿树成荫。
“下淤村的风景原本就很美,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规划、乱搭乱建,找不到发展方向。”已经连续当了16年村支书的叶志廷说,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下淤人也紧抓机遇,村里的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2013年,开化和桐乡两地携手开展“山海协作”。第二年,下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以此为基础,开化和桐乡于2015年正式签署共建协议,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
示范区由双方共同出资,按照国家公园建设要求,秉持全域旅游理念,采取“一园多点”开发模式。其中,“一园”为示范区主体区块,“多点”是指在开化其他地段开发区块,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现状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等产业发展。作为“多点”区块之一,下淤村的3A景区综合提升工程入选首批意向建设项目。
“去年,山海协作管委会补助村里350万元,改造房屋外立面、游步道、文化广场,建设夜晚亮灯工程。”叶志廷说,通过项目扶持,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有了更好的接待条件,去年就接待游客35万人次。
夜幕降临,马金溪畔的汉唐香府传统文化体验馆内古筝悠扬。伴着沁人心脾的檀香,老板段书权正在接待一位从杭州赶来的好友。
“我外婆家在下淤村,从小喜欢这里的水。”在外经营多年的段书权说,4年前他看中了村边荒废的水泵房,投资上千万元打造成现在的文化体验馆。这两年,段书权关注到“山海协作”项目对下淤村的扶持,这让他对村庄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期待。
据统计,该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25万元,全靠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房屋租金和物业收入。
“开化有优美的环境和生态,桐乡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合作科科长李国清认为,两地的产业和要素资源可以完美对接,山海协作也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一边倒”,而是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如今,下淤村拥有32家农家乐,每天最多可以满足1500名游客的餐饮需求。“以前村里条件不好,村里人都去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了。”叶志廷介绍,如今,960多名村民当中,有200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
皓月初升,村口那块巨石正中的红字依稀可辨:“丙申年夏,下淤景区提升工程,其旨与山海协作所谋相符,故将其纳入‘多点’之一,斥资相助。修桥筑路,整缮民居,靓丽水岸,旬月功成。既造福一方民众,亦添国家公园新色,立石以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