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打破“坛坛罐罐” 狠抓虚实结合
——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纪实
2017年08月05日 07:13:0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191.jpg

  浙江在线8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时至8月,棋过中局。浙江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8%的经济增速,高开稳走向好。较早进入新常态的浙江,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步伐越走越快。

  从一个资源小省到一个经济大省,浙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但作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省份,浙江经济发展也更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八八战略”开启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是浙江的历史责任。

  这是一场艰辛持久的经济转型,其难度和意义都不亚于浙江任何一次发展。从被动转型到高度自觉的转型,从劝导式的转型到形成一整套制度保证下的转型,从表层的局部转型到深度的全面转型,浙江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出一整套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势头方兴未艾。

  主动淘汰

  为转型升级打开通道

  在今年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显示了浙江调结构的决心。曾有抽样调查显示,以县域经济起家的浙江,30%以上的县域工业企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只有做好低端低效产能的“减法”,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一出,政府对江河水质制定出标杆尺度,所有企业和产业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淘汰出局。在浦江,2万家水晶加工作坊被关停,但总产值和税收不减反增,还换来了全县51条支流水质全部提升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的蝶变。

  配合要素市场化改革,浙江找到了倒逼转型的制度设计。2013年,浙江在海宁率先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以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要素分层定价为核心的制度框架,采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打响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的第一枪。要素成本高企,企业不转不行。海宁等地将企业亩产效益和土地使用税、用能价格、排污费用、信贷投放直接挂钩,大大压缩了低附加值、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

  “此消”方能“彼长”。多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蓄电池产业曾经是长兴县的支柱产业,但一度“低小散”居多。经过几年整治提升,长兴蓄电池企业从175家减少到30家,且统一集聚到新能源高新园区,但行业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涌现了天能、超威两家年销售超700亿元的上市企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旧换新发展新经济。高炉燃烧了一个甲子的杭钢凤凰涅槃,当年决策、当年关停,“黑金刚”变身“绿巨人”,新组建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处置“僵尸企业”228家;整治脏乱差小作坊7500家、淘汰企业落后产能690家,完成了全年任务的75%和69%。时间过半,任务已完成七成。

  甩掉“坛坛罐罐”,浙江经济转型进入快车道,打开一片宽广空间。

  从有到优

  靠振兴实体赢得未来

  浙江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要继续靠全面振兴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用一米的宽度、一千米的深度做精自己的产品。”浙江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张华明认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就是让“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一分为二,有不少企业已经完成了转型,但升级永远在路上。”

  在这场从“有”到“优”的供给侧大变革中,浙江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

  比头发丝还细,强度却能赛过钢筋,“炼”出这根世界级强度碳纤维的是绍兴精功集团。4年时间里,精功集团投入5亿元,首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可替代进口高端碳纤维产品,打破了美、德、日等工业强国的垄断。

  在宁波市鄞州区的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一只只旋梭在经过250多道工序后下线。这种半径不超过2厘米的旋梭,是缝纫机的“心脏”。凭借先进的工艺技术,德鹰公司的旋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6%,稳居世界第一。

  另一家被人熟知的老牌饮料企业娃哈哈,自己做起了机器人,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高端机电制造产业,并将之发展为公司的第二大产业。

  “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国家有界、市场无边。加快供给创新,千方百计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升级,才是发展的根本道路。”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

  去年8月,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什么是宁波?这和宁波长期坚持“制造立市”有密切关系。宁波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已经超过40%,2016年授权专利量就达4.1万件。

  在智能制造升级的带动下,宁波工业发展效益质量明显提高。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下降8.3%。宁波还计划用3年时间,拿出百亿元资金专门扶持先进制造行业。

  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独大的制造业结构,一直是我省产业结构转型的难点。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观察,2005年我省劳动密集型上市企业数量高达30.9%,而到2014年已不足四分之一;同一期间,先进制造业上市企业占比则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最优供给

  打造投资兴业乐园

  “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制度供给便成了必然。

  上半年有一组数字引起人们的关注:浙江民间投资明显升温,同比增长12.8%。同时,民间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也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7.4%,同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

  浙江在破除民间投资三道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上,用“最多跑一次”改革来破壁清障。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

  制度创新,浙江念兹在兹。提出“最多跑一次”是当下浙江改革的先手棋。

  今年5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提出,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直奔问题而去,在关键问题上敢于拍板,解决问题要针锋相对,做敢于担当的表率;把改革作为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第一动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营商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做领跑改革的表率。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打造成我省改革最亮的金字招牌。

  今年上半年,省级部门“跑一次”事项已达958项,设区市本级平均达1002项,县(市、区)平均达到862项,制定实施“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全省已形成统一标准。信息孤岛不断被打破,目前已有59个省级部门、3700多种公共数据初步实现共享。

  通过推进以“最多跑一次”为代表的政府自身改革,我省正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优投资软环境。省发改委万家企业监测显示,认为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的企业占比达到49.8%,认为上升的仅有1.4%。

  “原先需要3个月时间的项目审批,我们仅用14天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早开工两个多月,节约的时间换来了产值和效益的提升。”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用自身经历证明,从政府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打通关键环节提效率,就是实实在在增效益。

  浙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乐园”。“发展高端制造,更愿意在浙江寻找机会”。去年,总投资20亿元的辉瑞生物制药项目落户杭州,这是辉瑞近8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辉瑞继在美国和爱尔兰之后全球第三个生物技术中心。辉瑞中国总裁吴晓滨说:“杭州在投资创业、扶持生物医药产业上的重视,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都非常吸引我们。”

  自主创新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祛除速度崇拜、换挡焦虑的最好药方。

  2016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的增加值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超过四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1%,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5%。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命根子。在宁波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看来,制造业的根本在产品,方太坚持每年至少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技术研发。另一家同样位于宁波的企业沁园,创新也已融入血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把握市场潮流,只有舍得在产品研发上投入较高的成本,才能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真正抓住消费者。”企业负责人说。

  创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不竭动力。过去5年,杭州滨江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高新技术产业收入2016年比2011年增长90.9%。这片土地上的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中控科技、聚光科技、恒生电子、信雅达等,在国内外市场叱咤风云。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滨江的定位一直瞄准“高”与“新”。滨江很多干部有一句口头禅:“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把产业搞得强强的。”

  上半年,浙江八大万亿产业表现抢眼,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引擎。上半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15.5%;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9.8%和8.9%。

  创新更是一场人才争夺战。在杭州,从浙大紫金港校区到临安,一条城西科创大走廊已在全力推进中。在这条大走廊上,有浙大、杭师大、浙江农林大学,有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有淘宝城等一批企业园区以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有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浙大紫金众创小镇;有一批与创新紧密结合的金融机构,为集聚创新人才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十三五”的浙江,将打造更多这样的创新平台,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标签: 浙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