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协调均衡奔小康——浙江探索协调性均衡发展之路
2017年08月08日 05:40:3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 刘乐平

50.jpg

  浙江在线8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 刘乐平)有一项指标,浙江已经连续32年领跑全国各省区。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两万元,达到22163.22元,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截至2016年,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不仅如此,浙江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是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城乡收入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07,浙江是中国城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回望本世纪我们走过的历程,浙江协调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看区域协调:把握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全力推进四大都市区、海洋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重大工程。

  看城乡协调:坚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取消GDP总量考核;加快新型城市化,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当下的浙江,正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勇前进。

  城与乡

  日渐弥合的鸿沟

  傍晚来临,伴着网络歌曲,嘉善县姚庄镇桃源新邨的广场上,人们舞步欢快,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个嘉善县第一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居民多是附近带地进城的农民。大妈们骄傲地说:“做了大半辈子农民,如今可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近年来,浙江有许多农民在原有居住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以及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式,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种“就地城市化”的做法,是浙江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一大亮点。桃源新邨便是这一创新做法的直接受益者。

  伴随着这样的乡村都市如夏日荷花全面盛开,浙江也成为了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差距是大是小,老乡说了算。为了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浙江在城乡差异较大的居民收入、医疗服务、基础教育、社会养老、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浙江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省份。新近出炉的浙江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上半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4元,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从收入增速上看,农村继续快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如今,为浙江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即使身处山村海岛,因为“双下沉、两提升”,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为城乡居民医保并轨,大病保险全省覆盖,农民看病也可报销,“因病致贫”大大减少。

  近年来,浙江还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让进城农民真正落户,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同时保留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场化进程,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在浙北德清,已没有农民与居民之分。由于“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实行,德清农民可以大胆地放下山林田地,去城市逐梦未来;因为山林田地、宅基地、房屋等“死权”变“活钱”,他们还拥有了创业创新的资本,去追逐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脚步。更多浙江乡村,已加入这一改革行列。到今年底,全省农村都将完成土地确权登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向浙江城乡居民许下一份可以预期的美好,“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两以内。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共享,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城与乡,不再遥望。

  一和多

  多元化的致富路

  盛夏时节,桐庐经济开发区岩桥村地段,海康威视二期项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地村民收入仅靠传统农耕畜牧。

  2014年6月,海康威视制造基地落户于此,曾经的“荒闲地”变身“聚宝盆”。这个总投资超3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000亩的全球最具规模的安防监控产品高端制造业基地,正引领桐庐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也给岩桥村村民带来福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就业了,原本务农的村民们做起了小生意,卖早点、开小超市、开饭店、出租房屋,在家门口轻轻松松赚钱。

  这些年来,农民收入从单一到多元,有赖于浙江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大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探索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机制。

  今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207元,同比增长8.6%,占农村居民收入比重为57.86%。

  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之养之的乡村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百姓心之所想,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方向,十多年间,浙江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2.6万余个,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面貌发生整体性变化。2010年,在安吉试点的基础上,浙江作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

  越来越多变美变新变干净的农村,凭着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味道,引得城里人流连忘返,乡村休闲旅游业由此火热萌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往返城乡的村民们深感山乡巨变,越来越多走出村庄的人,沿着当初进城的路径返乡了。沉寂多时的村庄,迎回了年轻人。而年轻人的返乡,也让村庄焕发生机。

  炎炎夏日,德清县莫干山麓的“涧栖客栈”民宿迎来了全年最忙碌的季节。避暑客人源源不断,食宿营业红红火火,尽管每天都要从天亮忙到深夜,63岁的曹水英始终乐呵呵。女儿女婿的客栈开张仅一年,仅凭着7房12个床位,已实现盈利50多万元,平均每张床创收4万多元。

  浙江的探索和努力,让乡村逆势崛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海。

  山与海

  区域协调再升级

  浙江山多,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浙江海岸线6600公里,居中国首位。山海共生,绿蓝泼墨,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展开这幅图,用直线将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连接起来,出现的是一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分割线——“清大线”。直线西南侧,群山绵延,耕地稀缺,包括丽水、衢州全境以及杭州建德、淳安,温州苍南、泰顺等县市的部分区域,是我省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核心区块;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集聚着自古繁华的杭嘉湖绍平原及甬台温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浙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必须跨越的障碍。

  如何实现跨越?放眼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用实践印证着这样一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策略:让人口由相对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资金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在宏观层面促进对流。

  为促进对流,早在2002年4月,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帮助省内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自此开启山呼海应、携手共赢的全新探索。当时,习近平同志把这一工程提升到事关浙江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指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浙江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必须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好。

  如今,历时15载,山海携手成绩如何?

  严谨的数字带着手足的温情:2002年到2016年期间,实施山海协作的26个县共完成产业合作项目10182个,到位资金4432亿元。

  数字背后,是26个县不断增强的内生动力。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这是我省在区域协调方面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衢州,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新增生产总值的35%左右。

  浙江纽顿是与阿里巴巴总部仅两百米之遥的衢州海创园内的一家企业,近日公司正在研发的治疗癫痫病植入性神经刺激器项目,获得天使基金3200万元,完成A轮融资,公司估值8000万元。公司副总裁陈新蕾说:“我们将把医疗设备生产线落户在衢州。”

  “孵化在杭州,产业在衢州”,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山”与“海”的深度融合中滋生发展。作为浙江省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正是衢州下的一招区位布局“先手棋”。

  如今,山呼海应不再是简单的输出劳动力、产业转移和扶贫帮困,而是“山”这头以绿色发展为本,主动奔向“海”的怀抱,寻智、寻产业、寻人才,山海协作提档升级,共同携手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

  仅2016年,浙江共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541个,到位资金522亿元。其中,八大万亿产业和特色小镇项目369个,到位资金290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5.6%。

  以高质量、均衡性为目标,“清大线”两侧正携手同行,为“中国的明天”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浙江样本。

  贫与富

  拉高标杆再出发

  面对贫困这一全球性难题,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浙江则是这个奇迹中闪亮的一颗星。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加快推动扶贫开发战略层层深入、持续发力,从“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扶贫政策。

  2015年初,浙江又自加压力、拉高标杆,作出重大决策:到2015年底前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为此,浙江为每户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采取产业帮扶、金融服务、培训就业、异地搬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措施,实行精准扶贫,并逐月晒出“销户”进度表,确保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刻——2015年12月23日,浙江庄严宣告: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全省318万“4600元以下”农户全部脱贫,兑现了“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的承诺,在全国率先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个标准,比国家2300元贫困线高出一倍;这个时间,更使得浙江提前五年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

  “消除4600”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16年,省委、省政府站在率先高标准完成脱贫任务的新起点上,将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作为“十三五”时期必须补齐的“六大短板”之一,并提出了“全面巩固‘消除4600’成果,确保一个都不返贫”的目标。

  为此,浙江各地均已建立起完善的扶贫对象数据库,并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确保不错户、不漏人,并根据低收入农户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开展精准扶贫,一本本“帮扶记录手册”成为贫困群众和结对干部间的紧密桥梁。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2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传喜讯: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6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达19.2%,“消除4600”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扶贫开发正朝着“高质量、均衡性”目标迈进。


标签: 探索;扶贫;浙江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