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西双版纳 老象归来 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成效显著
2018年01月22日 05:05:3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刘乐平 金梁 尹海木

  西双版纳勐腊县平河村,村民赵万福望着眼前被毁坏的芭蕉地好一阵惋惜。“老象昨晚又来了!” 赵万福口中所说的“老象”,是当地人对热带雨林中亚洲象的俗称。1月11日早上,他来到自家的芭蕉地,发现即将收获的芭蕉树在昨晚被野象“拱”了。

  “这批老象已经在村子附近停留了10来天,有七八头成年象和一头小象,每天晚上在不远处的林子里叫,住在村里的人都能听到。” 平河村老村长盘才县说,今年冬天林子里的食物变少了,所以野象们会经常跑到林子边缘区域的农地里“打牙祭”。

  亚洲象频繁活动,忙坏了尚勇管理所龙门保护站的护林员们,只要一听说哪个村寨出现野象的踪迹,他们就会立马进山。跟随着护林员的步伐,记者穿过丛林密道,走进了这片靠近赤道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等一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门保护站负责人车志勇,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整支巡护队伍都停了下来。只见车志勇半蹲在一个泥坑前,用卷尺丈量泥坑直径,并用仪器记录下经纬度。车志勇说,这是野象前一天晚上出来觅食留下的足迹。果不其然,顺着这些足迹前行,找到了更多的脚印、新鲜的粪便以及被野象破坏的植被,其中就包括赵万福家的那片芭蕉地。

  “这些野象很难管,它们经常穿梭在中国和老挝两地边境。我们记录其足迹的数据和位置是为了掌握野象的活动区域,保护亚洲象。”车志勇回忆,中老边境沿线众多世居少数民族过去有靠山吃山和狩猎的习俗,常有砍伐森林烧荒现象,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被蚕食和破坏。但随着这些年环保意识的提升、保护措施的推进,亚洲象、印度野牛、犀鸟、鼷鹿等珍稀动物的出现频次越来越高。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中老两国“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功不可没。为了守护这片丛林,从2006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跨境监测与保护。到了2009年,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中国尚勇和老挝南塔南木哈建立一个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项目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张会荣告诉记者,中老双方经常进行合作交流,开展联合巡护等工作,经过多年联合保护,已经形成了一条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生态走廊。

  张会荣说,对亚洲象的跟踪监测,只是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的起点。去年5月,西双版纳政府和老挝北部三省签订了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合作备忘录,继续加强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红外相机等设备对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进行追踪调查,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摸清家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探索,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面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化解冲突的根本之策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中老跨境合作是从在防火上达成共识开始的,如今合作范围从禁止伐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内涵不断扩大,但初心不变——依旧是为了守护这片热带雨林。

标签: 跨境;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