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徐根罗:从“泰囧”到“泰顺”
2018年12月10日 07:41:2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夏丹

  徐根罗,2000年8月受杭州华立集团委派组建泰国生产基地,担任华立集团(泰国)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至2007年兼任华立泰国钱江贸易公司执行董事,2006年至2018年9月担任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2018年9月起担任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顾问,2014年7月至今担任华立(东盟)区域总部董事长,2011年至今担任泰国中国企业总商会副会长。

  徐根罗(右一)讲解泰国投资政策。 徐根罗提供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2018年,到泰国18年,徐根罗荣休了。“今年9月,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至今已得一个月的退休金,再过几天吧,将获第三个月的退休金。”爱逗笑的他说。

  退休后,他却更忙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短暂休假后回到泰国,被企业返聘,几乎没有闲暇的一天,就像今天,9点上班到22点才回到公寓。”忙并快乐着,是他多年践行的生活哲学。

  “1978年9月1日,是我到华立报到的日子。从那一刻起到现在,我一直在华立工作,从一个小技术员,到技术骨干,到分厂厂长,到受命开拓泰国市场,如今退休后仍在一线。赶巧了,40年职业生涯,与祖国改革开放40年完全重合。”他说。

  时代大旋律,个人小乐章。从2000年只身闯荡泰国起至今,无疑是徐根罗一生中演奏的最精彩的乐章……

  从杭州苕溪河畔

  到曼谷湄南河畔

  泰中罗勇工业园外观。 徐根罗提供

  如今,站在曼谷的高层公寓中,俯瞰这座繁华都市,徐根罗常会想起那个晚上——

  2000年8月7日凌晨,怀揣近40万元创业基金,肩负华立开拓海外市场的使命,徐根罗孤身一人来到曼谷,一个刚被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百业待兴的城市。

  “还记得那晚细雨霏霏,昏暗的光影中如烟雾一样朦胧虚幻。湿润的街面上,是陌生的行人、陌生的语言,和充满泰式风情的街景,还有无法预测的未来。”他说。

  此前一年,位于杭州的华立集团刚刚确立了国际化战略目标:未来20年集团一半的营业额和盈利来自境外。当时国内制造业正处于产品更新迭代的窗口期,华立总部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在国内已有数十年技术沉淀、工艺成熟、深受消费者欢迎但不得不转型的电表产品,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仍有广阔市场。湄南河畔的泰国,被华立选为从“产品走出去”递升到“企业走出去”的首站。

  在余杭古镇苕溪河畔华立工厂工作多年、综合管理经验丰富的徐根罗,第一个被集团派往海外,筹建华立集团电气(泰国)有限公司。这是华立第一家海外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国制造企业最早到泰国投资的项目之一。这也意味着,他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初到泰国的他,根本来不及感慨,异国他乡的创业之旅便匆匆拉开序幕。

  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厂房。

  “当时通讯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靠朋友推荐和翻华文报纸,我在10天左右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调研了十几个区域的厂房,最终选择了一间废墟似的厂房。虽然破旧,但是离市区近,租金便宜,一个月才10万泰铢,相当于两万元。”徐根罗说。

  接下来就是艰难的“变废为宝”——砌砖墙、做吊顶、铺设地砖、修整道路……期间,华立总部陆续增派了3位骨干过来,创业团队增加到4个人。“为了省钱,许多修缮和整理都是我们自己动手。舍不得去外面租公寓,我们的办公室、宿舍、厨房及餐厅都挤在一间小平房里,盥洗就在小平房的外面,真正的‘以厂为家’‘就地食宿’。”他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厂房修缮完毕后,大家立即着手车间设计,安装调试设备、申领资质证书、招工培训,一切搞得紧锣密鼓。“当年11月25日,只花了3个多月,华立在泰国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正式启动了。”他自豪地说。

  华立出海绝非偶然。事实上,就在徐根罗到曼谷的前几个月,中国正式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鼓励下,一批像徐根罗这样的拓荒者纷纷“出海”。

  “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当时既然有这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来中国投资,那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必定会‘走出去’。”徐根罗说。

  十年磨一剑打造

  泰国“工业唐人街”

  华立泰国工厂开业不久,徐根罗和技术员、质控人员现场查研电表品质。 徐根罗提供

  以制造业为切入口,经过4年努力打拼,华立泰国在当地逐渐站稳脚跟。质量过硬、符合泰国市场需要的华立电表逐渐打开市场,而且迅速占到了该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每年净盈利可观。

  “通过传统优势产能转移,一方面为国内企业腾出了空间用于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 徐根罗说。

  艰难的起步经历,让华立集团高层意识到,“走出去”需要有合适的平台,一个搭建中国企业海外集聚区的念头也就此产生。在泰国初步站稳脚跟后,华立开始规划在泰的长期发展。“2005年着手打造泰中罗勇工业园,助力像我们这样的中资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徐根罗说。就这样,华立拓展海外的首站,在完成从产品“走出去”到在泰“销地产”的探索后,进入产业“走出去”的平台化建设新时期。

  2005年7月1日,在时任中泰相关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华立与泰国最大的工业地产商Amata(安美德)就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签署备忘录。随即,华立集团对徐根罗的角色作了重新调整——从负责华立泰国电能表工厂转到筹建运营工业园。徐根罗成为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现代工业园的中方掌门人。

  事实上,经过前几年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在海外投资建厂又谈何容易,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率先“走出去”投资办厂的中国企业从单纯办厂,转型为打造工业园区,助力“走出去”条件成熟的中国企业成功走向海外。因为地缘亲近性,这种趋势在东南亚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比如温州企业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的龙江工业园区,还有后来江苏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市投资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

  尤其是当2013年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唱响全球,身为掌门人的徐根罗愈发忙了,不是在接待客商来访,就是在赶往谈判的路上。“近3年,先后有40多家中国企业入驻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占到园区十多年累计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徐根罗说。

  经过十余年的招商发展,目前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吸引百余家中国企业入驻,拉动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累计超30亿美元,实现工业总值累计超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劳动力3万人,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的最大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出口基地,也是中资企业赴泰投资的首选平台,因此有着泰国“工业唐人街”的称号。

  如今,最让徐根罗得意的是,园区内集聚起一批知名的浙江企业,像富通、中策等。数据显示,最近20年对泰国投资最大的中国省份是浙江,而这些投资带动了浙江省对泰国出口的发展。“浙江的传统优势产能和泰国合作是最多的,当下浙江的数字新经济对泰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他说。

  作为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如今罗勇工业园已成为中国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的最大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业出口基地,顺应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新名片。

  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从商品“走出去”,到工厂“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的阶梯递进,徐根罗坚信,这顺应的正是中国经济变大变强的潮流和需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如今行走在曼谷街头,徐根罗会被误认为是泰国人。不错的泰语,很泰式的打扮,无怪乎当地人都难以分辨。甚至在杭州的亲朋眼里,他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泰国人。

  “初到泰国,不会泰语,又要出去跑业务,怎么办呢?我就随身带一张地图,指给司机看我要去的地方,就这样,画破了好几张地图。”他说。事实上,这样的“泰囧”时刻,还有很多很多——

  吃了大半辈子清淡带甜的杭帮菜,突然来到一个餐饮又辣又酸的国度,对徐根罗来说,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初到海外有多苦?徐根罗说起一个小细节,“当地蛇虫非常多,泰国人又不杀生,所以开门见蛇是常有的事,后来我每次出门前都会重重敲几下门,把蛇惊跑,算是我自创的徐式‘敲门震蛇’吧。”

  还有中泰文化差异造成起初的诸多不顺:他亲自坐在流水线第一个工位上动手实操,泰国工人却莫名其妙地看着他;通知加班,结果车间空无一人……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能想起来泰国前,集团汪立成董事长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到底!’”他想,“这12个字看似简简单单,做起来相当不容易;但反过来如做不到这些,管理和经营泰国工厂是不是也难有建树?在泰国的一切也不会‘泰顺’?”

  “在泰国,我坚守了整整18年有余,岁月已把我磨砺成像个泰国人。我简单朴素,没什么能力,更谈不上是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唯有对企业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唯有踏踏实实为企业做事的朴素情怀,唯有对诗和远方的憧憬支撑着心灵的家园。”苦难磨炼出他诗人般的情怀。

  “我想,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我这位小城镇的小市民、小技术员是不可能跨出国门的。40年,一言难尽,唯有感恩与感谢。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感谢华立也感谢自己。”徐根罗说。

  走出去,
  打开一片新天地

  记者 夏丹

  18年前,当徐根罗站在曼谷街头的那一刻,他或许还没法真正理解“走出去”的深刻含义。如今,他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布道者”,曾由他掌管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热土。

  也是那一年,践行了很多年以“引进来”为主的中国对外开放策略,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一年,“走出去”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对外开放的新时代。

  对浙江企业来说,对外投资发展是浙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积淀,一批优质的浙江企业有着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通过“走出去”,浙江企业与国际巨头直面交锋,充分地参与全球竞争,最终成就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们的成功,对浙江调整产业结构、获取先进技术、突破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尽管国际贸易壁垒有抬头趋势,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势不会改变。因此,包括浙江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也不会改变,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望不会改变。在国家的支持下,还将有更多有条件、信誉好、实力强的浙江企业、中国企业走出去。

标签: 华立;泰国;中国企业;工业园;罗勇;走出去;华立集团;泰国投资;...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