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记者探访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
2019年04月26日 06:14:3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石磊 郎擎宇

  浙江在线4月26日讯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昨起在北京举行,中方同应邀参会的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计。

  24日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启程前往北京,受邀出席此次峰会。他将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

  这已经是刘鸿武4月份第二次进京了。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当天,他受邀出席成立大会并做大会演讲,提出“中非合作需要建立一门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并介绍了中国非洲学“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路径。

  今年,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的第12年,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它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的?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金华,探访了这所特殊的教研机构。

  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

  4月的清晨,我们走进浙师大。进门后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湾碧湖——新月湖,湖畔是一座明亮的四层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刻着金黄色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几个字。

  在非洲研究院二楼藏着全国首个高校非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记者就被热情奔放且富有韵律感的非洲背景音乐所吸引。430平方米的馆区内,陈列着面具、乐器、服饰等500多件非洲艺术品,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情调。

  “这些展品,有的是学校老师去非洲田野调查时收购的,有的是中非民间使者珍藏的,有的是各国使馆和主营中非贸易的公司捐赠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告诉记者。

  “过去,我们中国对非洲的理解多受西方影响,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双方可以直接认知,推进交流。”在非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刘鸿武,他正在为赴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准备。

  “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宗旨之一。”刘鸿武告诉记者,2007年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立了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所;2009年,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此外,浙师大还建了非洲研究数据库,启动《世界非洲研究名著译丛》《非洲教育国别研究》《非洲专题史》《非洲国际关系史》《当代非洲发展研究》《非洲研究文库》等重大工程。

  “我们的中非关系研究,既包括高端学术,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为经商投资提供指导参考。”刘鸿武说。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和国际合作课题,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智库之一。研究院学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等3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90多份内参咨询报告。

  在对非洲的研究与交流上,浙师大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10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为加强“非洲学”建设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刘鸿武还推动浙师大各学院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多方合力共建非研院

  “为什么会在浙师大建立非洲研究院?”

  “这与浙师大由来已久的涉非教育和研究密不可分。”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鸿武如是说。

  1995年12月,中国和喀麦隆签署协议,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在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汉语培训中心,对即将来华学习的喀麦隆大学生进行先期汉语培训,并对爱好中国语言文化以及从事中喀经贸和其他交往的喀麦隆人员进行短期汉语培训。

  建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汉语教学中心,就是现在的孔子学院,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对非教育的肇始。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院多点”,即一所孔子学院,多个汉语教学点的办学模式;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的教育援非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举办了多期非洲高级教育官员研修班。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从浙师大学成后回到家乡的非洲籍学生,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他就是2005年“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的研修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就任总统之后,他曾在和我国驻中非共和国使馆外交官会晤时,专门提及并愉快回忆了这段在金华学习生活的经历。

  2002年,浙师大开始承办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3年成立了非洲教育研究中心……这些都为后来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总体上说,非洲研究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还是比较落后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的学者少,力量较为分散单薄,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科建设规模。这种状况,与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加强非洲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非洲学科人才,应成为高等学校满足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刘鸿武说。

  刘鸿武早年在云南大学开创了非洲研究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名声在外,经常受邀到浙师大授课。浙师大一次次向他表达了“让非洲研究来浙师大安家”的愿望,力邀他带着团队在浙师大组建“非洲研究院”。

  种种因缘集合之际,2007年9月1日,全国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金华尖峰山下、浙师大初阳湖畔诞生了。刘鸿武成为创始院长并担任至今。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别人问我哪里人,我会说我来自‘黑龙江’。黑——我皮肤黑,龙——我有龙的精神,江——我喜欢山水。”

  在中非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非洲教育资源分享会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和同事一起执导了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索马里姑娘和丹。

  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了一名普通教师,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和丹告诉记者,加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后,她曾担任了一年的索马里总统顾问,向索马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将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传递到遥远的东非。

  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留学生和研究学者在牵线搭桥、资金融通、法律援助、防范风险和提供高端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非洲学子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企业,成为增进国家间互信、解疑释惑的好帮手,是浙师大建设非洲研究院的重要功能之一。

  “我们在国内外培养了3000余名非洲各界人士,如大学校长、智库领袖、政府官员,培养的留学生回非洲就业后也备受好评。”刘鸿武举例说,该院马里籍学者约罗发表了《在中国遇见中国共产党》等多篇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文章;该院尼日利亚籍学者迈克发表了数十篇介绍中国发展、中非合作成效的文章。

  与此同时,在研究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认识非洲,走进非洲。刘鸿武团队进入了非洲研究的中心领域,一些80后学人成为非洲研究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

  午休时,我们看到还在办公室忙碌的张艳茹博士。她刚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梅莱斯领导力学院访学一年归来,主要研究中非海洋经济合作,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非渔业合作发展研究——以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为例》《浙商投资非洲策略研究》等。

  “非洲大陆四面环海,中国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舟山还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义乌、温州有许多商人在非洲投资,中非在许多领域可以深入合作。”张艳茹说。

  刘鸿武认为,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若能借助义乌对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力量,以及中非智库论坛对非研究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将能有力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为中非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非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课程体系,并在非洲发行全英文的非洲研究刊物。”对于非洲研究院的未来,刘鸿武充满期待。


标签: 非洲;非洲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1904/W0201904262994364544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