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垃圾
2019年06月21日 06:16:1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张旻璐 章咪佳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 也许我们都曾经把硬纸板,废旧电器和报纸酒瓶等可回收物卖给过“收破烂”的回收站工人。回收站工人这些有偿回收的行为,一定程度促使居民们早就有了对垃圾区别对待的意识。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垃圾分类方式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浙大教授就曾提出“垃圾具有国别特性”的观点。

  “垃圾具有国别特性”

  先看看国际上三种典型的垃圾分类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简单分类模式。美国地大物博,垃圾“减量化”需求并不是最迫切的,只简单地将垃圾分为两三类。

  大多数美国人的家门口都有两类垃圾桶,简单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可回收垃圾包括硬纸板,玻璃瓶等等,但是不包括塑料制品。负责清理垃圾的清洁工,也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清理普通垃圾和可回收物品。或者居民们也可以去固定的可回收物投放点,投放硬纸板等可回收垃圾。

  简单的垃圾分类模式也一度遭到美国大众的诟病。因为一股脑放置在一起的可回收垃圾常常会增加回收利用成本:例如工人们必须先把一些不可回收利用的东西,例如花园软管,甚至是坏了的割草机等等分离出来;而放置在一起的垃圾,常常也会发生例如番茄酱或者油腻的披萨盒弄脏了可直接进行销售的材料,使得可销售材料变为废品。

  以德国、瑞典等国家为代表的有限分类模式,则细致化许多。居民大体上将垃圾分成5至6类。有机垃圾会直接通过工业化分选装置进一步精细分选,再直接回收利用。在德国,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便丢弃是违法行为,被发现后,未分类垃圾的人会面临处罚。

  而以日本为代表的是无限分类模式,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填埋受限制,且各类矿产资源短缺,所以他们采取的模式是无限分类与焚烧处理。日本将垃圾分成100多类,先资源化处理,实在不能再细分的,进行焚烧处理。

  看一下,在日本,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是这样回收的:首先拧下盖子,然后撕开瓶外包装纸,这样一个瓶子就分了三部分——包装纸和瓶子归类为资源垃圾;盖子如果是金属制品,归为可燃垃圾,如果是塑料制品归为资源垃圾。

  浙大能源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严建华教授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过“垃圾具有国别特性”的概念。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了很大比例。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厨余垃圾的比例为32%、上海为42%,广州甚至高达47.86%,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厨余垃圾比例一般都在20%以内。厨余垃圾等这类超市垃圾不容易被燃烧到850℃,也就是可以破坏焚烧垃圾时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的温度。

  由于国内老百姓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做得并不规范,导致垃圾分组极其复杂。在垃圾处理上能利用的可燃物少,垃圾焚烧利用率很低。如果采用垃圾分类,我们能得到“纯度”较高的生活垃圾,这样对于提升垃圾焚烧炉的燃烧热值效率都十分有帮助。

  解决我国的垃圾困境,分类极其重要

  未分类的垃圾是废物,分类后便有了许多处理技术来使之变废为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困境极其重要的一步。

  对于可降解的有机垃圾,主要的先进处理技术之一是厌氧消化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资源。这些技术在我国也有应用。据知乎用户“赵竹致”介绍,厌氧消化是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代谢产物。既可以将垃圾减量,还可以产生能源。

  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曾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可是由于技术条件以及管理不善,这些沼气池后来大多都废弃了。但是在另一边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厌氧消化处理厂则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使用。在2003年时,德国便已有了3000家厌氧消化厂。

  除此以外,先进的垃圾处理办法还包括有热解法和气化法,使得有机物在高温无氧环境下产生可燃气体等能源;而等离子法还可以裂解或重组有机物、晶体、非晶体和无机物等等。

  但是对于不可回收又不可降解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处理方式。

  垃圾填埋是我们国家目前最普遍实行的垃圾处理方式。

  其实焚烧法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处理方式。焚烧法对垃圾的减量幅度大,并且余热发电也能实现资源化。不过正如上所说,我们的城市垃圾可燃物含量不高。但是这样的“困局”可以靠垃圾分类来缓解——如果采用垃圾分类,则分离出的可燃物质,可大大提高焚烧利用率,焚烧法的垃圾处理方式更能发挥用场。

  阅读+

  多读读这些书

  努力学习垃圾分类

  《垃圾之歌》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垃圾十诫”,最后一条是“教育下一代——消除迷思”。

  二十多年前,《垃圾之歌》的两位作者就认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垃圾问题,是由这一代的成年人及在此之前无数世代的人类所造成的。然而,除非能以教育的力量来消除人类心中的几种重大错误观念,否则我们的下一代也必然难逃相同的自我谴责。”

  他们警醒无数后来人——如果缺乏持续关注,垃圾问题最后必然会失去控制;不过,一旦有了合理的政策,就不该再对垃圾处理这项任务,存有畏难或惧怕的心理。

  从这一本书,再回到我们生活的城市。

  在杭州,垃圾分类这几年一直被稳步推行,“垃圾分类告知书”分发到户,统一发放的垃圾袋已登记编号,以便监管。而且,垃圾分类在各大中小学的宣传非常深入——如果你不知道一样垃圾的归属,问问家里的小学生,答案百分百正确。

  最后一点,恰恰如同威廉·拉什杰所期望的那样。

  在耳濡目染中,阅读也承担着“教育”的功能。

  在中国,关于“垃圾”的图书,多是工具类,文化类不多。这两年,在垃圾分类被热议中,不少出版社将目光落在这类图书上。

  在上海市民焦虑于垃圾如何分类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推出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分类指定用书”,包括: 《宝宝学分类》(幼儿园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小学生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中学生版),按照学生的认知层次,涉及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益处,生活垃圾存在的问题和引起的危害,以及湿垃圾优先分类的意义、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国家和地方近年来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而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同样为了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基础,开发学前本、小学本、初中本,图文并茂并适当结合媒体融合技术,吸引儿童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应对,引导孩子从教室、学校、家庭及当地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本报记者 孙雯

标签: 垃圾;垃圾分类;回收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