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一甲子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谋新篇
浙江中医药大学以特色办学促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019年10月14日 00:54:46 来源: 浙江在线 陈烈荣 赵 颖

  巍巍六和,浩浩钱江;道承岐黄,源远流长;

  守正出新,桃李芬芳;立德树人,大爱无疆;

  大医精诚,福泽四方;求本远志,铸就辉煌。

  ……

  六十载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10月19日,浙江中医药大学迎来建校60华诞。

CshKH12jT4mAdGOPAAMrhHYSd_Q053.jpg

  医以载道,峥嵘六秩。1959年,浙江中医学院在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开启了浙江省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新纪元,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2006年,学校迈上新台阶——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甲子的日月星辰里,一代代浙中医大人守护着“中医药”这一国之瑰宝,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医药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创业之歌、奋斗之歌、育人之歌、发展之歌,培育了一大批中医药以及有中医药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开设本科专业33个,涉及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国医名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近10年来,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不断深化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带领全校上下秉承“求本远志”校训精神,同心同德、励精图治、追赶跨越,攻坚克难拓展办学及办医资源,建成启用富春校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局共建高校行列。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激励着全校干部教师同心奋斗、干事创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新境。

  厚德精术 医教协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校一直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浙中医大始终坚持特色办学,紧扣社会需求的时代脉搏,坚持“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实践教学中强化临床、评价模式中鼓励创新”,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中医经典课程传承与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秉承传统、融合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医师承制”与“见习医生制”融合下的中医临床教学创新与实践》等教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奖。

  医学典籍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之源。早在1962年办学之初, 该校创始人之一、首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就在校刊发表的《谈治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中医,基础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学术造诣的深浅。学中医,要打好古文、医学经典等基础。”多年来,尽管学校多次修订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但始终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必修课,在研究生培养中,更加强调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四大经典的课程始终由全国知名专家主讲,形成了重经典、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良好学术氛围。在2015年举行的首届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浙中医大学子凭借扎实的中医基础功底,以最高分获得了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两种主要模式。经过60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始,在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中选拔学优志坚的中医学子,开设中医传承“何任班”。“何任班”倡导“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以强化中医经典理论与基础为重点,教学过程采用“见习医生制”、跟师学习等形式,每名学生均配备省级以上名中医为导师。

  培养中医药及医学相关专业卓越人才是浙中医大的使命。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围绕医、教、研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学校持续推进并实施学校与附属医院“医教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临床鲜活的病例中学习临床技能,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名医名师的指导,提升了临床教学效果。

  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医类各专业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持续保持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8年中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全国第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开局“十三五”——民族瑰宝中医药迎来发展新机遇》报道了学校“医教结合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追赶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学科是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历经六十载,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迸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999年,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大胆突破中医药单科院校办学传统,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确立“以中医中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主动实行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以高水平主干学科为引领,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学科进步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学校以一流学科为标杆,以“争创双一流”为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梯队,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优势学科、战略性支撑学科之间的关系,做精做强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带动基础学科发展,厚植学科发展根基。特别是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建设,学科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已形成了高峰带高原的学科生态体系。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学科加强开放、交叉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行政壁垒和学科藩篱,搭建了“公共平台+校级科研机构+学科实验室”的科研架构,建成以医学中心、药学中心、动物实验研究中心为平台的中医药科学院,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奠定了基础,也为促进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学校已建成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大批中医药科创平台。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度立项数从10年前的个位数增至近些年的近60项,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附属第一医院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验收,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区域专病(血液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指导和带动区域内专科的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主持的“薏苡仁酯乳剂药学研究和治疗肺癌的研究”“薏苡仁酯制剂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技术”,由吕圭源教授主持的“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由省特级专家范永升教授领衔的“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等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大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0项。近年来,全校获授权发明专利160项,各类新药证书、临床批件4项。

  开放融合

  服务战略需求彰显责任担当

  坚持开放办学,浙中医大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开放促发展、提声誉、担使命。

  扎实推进校地校企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科创平台20余个,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中,学校注重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着力“讲好中医药故事、唱响中医药声音”。2015年,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开办学校首家孔子学院;2018年,获批开办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为一体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药中心”在以色列、罗马尼亚、白俄罗斯等国建立,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全球健康治理进行实践探索。与美国、英国、捷克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90余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师生国(境)外交流学习创造条件。迄今已培养来自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国际学生6000余人。

  大医精诚,上医治国。从建校之初,浙中医大就自觉担负起了自己的社会职责,坚定不移助力“健康浙江”战略,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学校各附属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专科特色优势,强化中医学术传承创新,创建名中医工作室,扎实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便民举措,诊疗服务圈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落实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战略部署,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致力于搭建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平台,持续推进附属医院与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实现“直联直通”,构建起广泛而又紧密相连的呵护天下苍生的健康服务体系。2015年,附属第一医院以“联合共进 联动共赢”为主题,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医联体,探索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成员单位“1+68”,着力打造“浙江高水平医联体”样板。2017年,附属第二医院牵头成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中医)风湿病科专科联盟、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科联盟、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专科联盟,医疗服务辐射带动效应得到进一步拓展。

  守正创新

  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中华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60年来,一代代浙中医大人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想追求,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着力打造“和谐的大爱文化、精致的品牌文化、大气的发展文化”,培育形成了“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模式。

  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求本远志”校训石赫然映入眼帘。校训融合了中医药特色文化与大学精神,具体体现在求实、求真、求是的学风,不畏难、不退缩、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已成为浙中医大的办学灵魂、精神支柱和鲜明特色。

  踱步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也在涵养着师生的道德风尚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碑廊成为了“浙派中医”和浙江到地药材“浙八味”的生动教科书。“桐君大道”“时珍广场”“仲景广场”等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名家经典用于道路、景观命名。“大医精诚”“望闻问切”等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为师生营造热爱中医、继承中医、学习中医、发展中医的浓厚氛围。

  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育了“中医角色体验”“模拟医院”“晨曦针推”“钱塘医草大讲堂”“中草药嘉年华”“中医药大篷车”“天使之路”等多个中医药特色文化品牌,一批星级社团和省级优秀社团,唤起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自信,更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一批优秀学生获得了“最美白衣天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浙江省“最美90后”等荣誉。

  2009年,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建成,成为浙江省首家综合性中医药博物馆。2013年,博物馆获批成为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入选省高校文化育人示范载体。2019年,位于浙中医大校园内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新馆揭开新面纱,为甲子校庆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这座承载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新殿堂,成为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基地,打造浙江中医药文化的金名片,激励更多杏林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新甲子恰逢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面向未来,浙中医大将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取向,聚力实施全面育人战略、学科攀升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办学战略、资源优化战略、附属医院提升战略,全力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跨越发展,奋力谱写下一个甲子的美好新篇章!

  (图片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提供)

标签: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校;办学;中医药 责任编辑: 黄优鑫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中医药大学以特色办学促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