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你遇到的超市送货哥,可能是位非遗工艺高手
2019年06月10日 14:17:18 来源: 舟山日报 陈静

  在不久前杭州闭幕的第九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来自定海区的众多工艺美术精品在此次博览会中大放异彩,展示了定海区工艺美术的超高技艺水准,多件作品获奖,其中一件获奖作品就是《普陀山全景图》,采用螺钿镶嵌工艺,生动展现了普陀山的胜境,其作者就是龚雷。

  他曾经在山东潍坊就读牙医的相关专业,后又去俄罗斯留学,学的仍旧是牙医相关内容,如果不是因为对贝壳的喜欢、对螺钿的执着,或许如今的龚雷是一名戴着口罩、拿着镊子的牙医,有着稳定而不菲的收入。龚雷就是不走寻常路,放弃了这样一份高薪职业,抱着试试爱好的想法从事螺钿这个行业,没想到这条路一走走了8年,他说,这是他唯一一个爱好。

  和舟山结缘,扎根普陀

  7年前,龚雷第一次来到舟山考察沉香市场,当时远在烟台怀孕不久的妻子因身体不适住院,无奈事情没有办完,他分身乏术,只好前往普陀山祈福,那几天,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寺庙。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2016年,龚雷再次来到普陀山,得知舟山也有螺钿贝雕,并且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他觉得这是他的福地,因此决定留在舟山,“舟山和我的家乡非常相似,都是临海城市,这让我有了更多亲近感。 ”

  留居舟山后,龚雷潜下心做了更多精致的螺钿雕刻,《杨枝观音》《西方三圣》《净水观音》……众多和佛教文化相关的螺钿作品,“可能和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有关,在普陀山脚下做螺钿,我对佛教总有一种敬畏之心,所以在做这些作品的时候,总是非常虔诚。 ”

  螺钿雕刻,对原料的要求也非常高,而东南亚的夜光螺以其缤纷的色彩和多变的光泽度受到众多螺钿师傅的青睐,龚雷也不例外。为了寻找品质上乘的夜光螺,龚雷几乎走遍了东南亚国家,或许因为妻子是越南人的原因,越南是他最常去的。

  龚雷在妻子的陪伴下,沿着越南的海岸线寻找各种可以用来雕刻的夜光螺。“我最感谢的还是我的妻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到处陪着我走,为我充当翻译、向导,为我收集螺钿技术和各种原料的消息。 ”在越南寻找夜光螺,只要是打听得到的地方,无论多远,条件多艰苦,妻子义无反顾地陪着龚雷前往。

  到处拜师学艺,精进技艺

  龚雷是山东人,因为从小在海边长大,所以对贝壳的热爱与生俱来,这种热爱一直被他深深埋在骨子里。

  “螺钿”一词中,“螺”指江河湖海中的螺蚌壳,“钿”指将金银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普通的螺贝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髹漆、抛光,形成色泽绚丽、色彩奇幻的螺钿器物。

  龚雷从喜好到一步一步研发,到制作,每年大概花费15万元投入到螺钿镶嵌工艺中。“因为对工艺这块不是很了解,所以前期投入的都报废了。以前就是把贝壳、螺钿嵌在木头上,木头温度稍微有点变化就会变形。贝壳我们选的厚度是0.5毫米厚的贝壳嵌到木头里面,木头一发生热胀冷缩,贝壳就掉下来了,之前辛辛苦苦做的《八仙过海》《老寿星》……很多作品就是因为木头的变形导致作品都报废了。 ”

  据了解,全国从事螺钿工艺的老手艺人不超过10人,为了学螺钿这门手艺,龚雷全国各地拜师学艺,“大连、青岛、扬州、山西……我都曾去拜访过当地的螺钿师傅,螺钿镶嵌工艺非常讲究,而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秘诀所在,我就想集众家之所长,让这门手艺可以为更多世人所知。 ”最近,龚雷打算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制作一幅反映中国军人和敌人浴血奋战场景的螺钿雕刻作品,“目前已经开始动手做了,还没有全部完成,我打算用这幅作品向建国70周年献礼。 ”

  为螺钿,变卖唯一的房产

  “目前为止,我在螺钿这门工艺上已经投入了120多万元,没有一点回报。 ”投入如此巨大,龚雷其实很着急,为了专心从事这门手艺,他不惜变卖了当年父母为他结婚准备的唯一房产。对于放弃牙医从事螺钿,他的父母一直颇有微词,从不支持到默认,从默认到给予资金,这才得以专心致志做他的螺钿雕刻,“这一点,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在经济和精神上对我毫无保留地支持,租房这么多年,直到去年12月份我才在老家贷款买了一套房子。 ”

  最早到舟山的时候,龚雷和朋友合租了一个毛坯房,一个月650元的租金,打算扎根在舟山打拼。当时没有租店面的资金,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普陀慈航广场借用朋友的房子卖贝壳为生,但收入甚微,他便给慈航广场的一个舟山特产超市送货来维持平时的生活开支,回忆起最初到舟山的日子,他感慨万千,每天早上9点开始,保持随叫随到状态,超市停止营业,他才能真正停下一天的忙碌,那段时间,在慈航广场经常可以看到他开着货车送货的身影。

  “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卖贝壳加上给超市送货的收入加起来其实不多,舟山的物价和我们老家比起来高出不少,更别提用这些收入投入到螺钿中去了。 ”还好龚雷对吃、穿都不讲究,房租和螺钿就是他唯一花钱的地方。整整8年,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挫折,甚至零回报,再苦再累龚雷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做了这行,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手艺做好、做精,将来传承下去。 ”

  “山花奖”是他的最大目标

  漆器源于中国汉朝时期,目前最早出土的螺钿漆器源自宋朝,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螺钿漆器是将夜光螺等优质贝壳剥离、裁切成纤细的点、线、片,然后一点一点地嵌贴于漆器底地上,作品精致纤巧。

  螺钿漆器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有时候一件漆器要花上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没有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繁琐的步骤中,是难以制作出好的螺钿漆器的。

  龚雷告诉记者,这么多步骤中,将贝壳制作成纤薄的平面状是最难的,在早期,要制作出薄如蝉翼的螺片并不容易,工匠需要将贝壳放在锅中煮上四天四夜,用镊子将螺片层层剥离、揭取,然后放入白醋或萝卜汁内浸泡,让它们变软。“无论是白醋还是萝卜汁其实就是一种酸性物质,通过一种化学作用将贝壳软化,这个过程中难免对原料的颜色、光泽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我采用的是一种物理压平的方式。 ”他说,这项技术是他花了多年时间,走访了韩国、日本等地,拜访了多位专家学到的,而据他了解的,国内的几位螺钿师傅用的仍旧是化学压平的方式。“我非常愿意把这项技术传给需要的人,可以使螺钿漆器做得更完美,我何乐而不为呢! ”

  龚雷的螺钿作品目前在舟山、浙江,甚至全国都频频获奖,无论是《普陀山全景图》还是《杨枝观音》,都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肯定,他说,他还要继续研究、完善这门手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螺钿雕刻作品可以获得“山花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目前为止,我看了‘山花奖’这么多年的获奖记录,没有螺钿的身影,我觉得这门手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我的最大目标就是自己的螺钿作品能获得‘山花奖’,到时候我打算出一本书,把这么多年学到的螺钿技术记录下来,让想学习这门手艺的人看完书基本上可以学会这门手艺,也算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龚雷说。

  相关链接

  舟山螺钿镶嵌历史

  据了解,舟山螺钿镶嵌工艺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遗留的钿嵌工艺品极少,根据1959年在定海东面陈家岙古墓中发现的一只漆器螺钿妆盒和镶嵌木梳,后又发现了在南宋时期的岱山书院中的两块钿嵌木牌,种种迹象证明,早在几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利用身边丰富的贝类资源来装点生活。到明代后期,用于螺钿的主要切割工具由钢丝锯替代了铜丝锯后,对坚硬的螺钿加工增进了速度,原来只能为有钱阶层服务的传统工艺逐渐普及到民间,更因螺钿具有独特的内发光色彩和纹理,很快替代了易于泛黄的骨嵌工艺。

  据相关史料记载,舟山螺钿镶嵌工艺发展于清代末期并逐渐普及到民间,在定海城南的东岳宫山下和半路亭一带出现了专业性工场,另有一帮游动性的钿嵌和雕花艺人服务于民间。固定的镶嵌和雕花工场,不但承接来料加工的钿嵌业务,制作的产品还销往宁波、台州、海门和东南沿海一带。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舟山螺钿镶嵌的发展高峰期,特别是在1930年,舟山螺钿纽扣被西湖国际博览会作为赠送的礼物之一,大受欢迎,据当时的《大会纪要》记载:“受者莫不喜形于色。 ”


标签: 螺钿;舟山;作品;普陀山;手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你遇到的超市送货哥,可能是位非遗工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