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基础上,浙江努力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法治中国先行区”。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助力“平安浙江”建设。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96.58%,这是2017年的浙江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仅再创历史新高,更是连续14年位居全国前列。
“八八战略”的成功实践打造了走向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样本。十多年来,浙江推进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以法治昌明、社会安全、顺应民心保障发展,在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走在前列,打造出了平安中国的示范区、法治中国的先行区。
安全感是最大的幸福感
建设“平安浙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
2004年,浙江省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平安省份。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指出:“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大平安”。
从那时开始,浙江省委明确,平安浙江建设由“一把手”负总责,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各级党委普遍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
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平安的分量——浙江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手中,每月都有必备的“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每逢重大决策,都要先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辖区内发生了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要对照“平安报表”上的项目,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
在衢州市常山县政府大楼,最醒目处摆放着一座“平安金鼎”。“我们是平安浙江建设首批金鼎获得县。”县委书记叶美峰说,“获得这座金鼎并非一日之功,它意味着常山县连续12年平安考核全部过关。”
在浙江,这样12年平安过关的县市区并不是个例。2016年,浙江全省3个市、47个县(市、区)获得了首批“平安金鼎”。2017年,平安鼎又增加13个。
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晨说,14年来平安浙江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浙江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58%,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4年居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3%、19.2%;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11.61%、5.11%、13.78%、16.89%;刑事案件立案起数同比下降26.34%,降幅居全国第二位,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42.53%。
不仅是影响人们生命财产的案件大幅下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民生“大平安”,浙江的安全感也大幅提升。
例如,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破坏生态环境入刑,等等,都极大地提高了犯罪成本,形成了全社会的震慑力。
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的安全感分别达到93.67%、94.85%,同比均有明显提升,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感提高了7.4个百分点。
↑2018年4月23日,嘉兴桐乡市马鸣村老街的村民们在茶馆里聊天聚会。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真心实意解决群众困难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3年,浙江首开省委主要领导接访下访的先河,省委主要领导到浦江县下访接待群众,并指出“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
从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书记、省长都在年初与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份由省委书记、省长“双签”的责任书。
“敢钻矛盾窝、下访常态化。”浙江省级领导干部开展集中接访下访活动,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一任接着一任干,带头往矛盾窝里钻,接访下访常态化,推动解决疑难信访问题。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服务企业、服务基层”“走村入户、户户见干部”等专项活动,化解一大批群众信访诉求,受到群众欢迎,得到群众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继续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纳入建设“平安浙江”重要内容来落实,形成了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浙江省委常委会坚持每半年专题分析全省稳定形势,多次专题研究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跳出接访看接访”。
“带头下访推动问题解决。采取定期下访、专题下访、带案下访、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上门回访等形式,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群众信访诉求问题。”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提出,要“推动实现人民信访‘最多跑一次’目标”。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2018年以来,浙江9位省党政领导先后下访,共接待群众12批次23人次。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王忠志说,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各级党政领导共阅批群众来信1.7万余件次,占省、市、县三级信访工作机构受理来信总量的31.4%,其中省党政领导共阅批群众来信574件次;下访接待群众来访1.5万批次2.7万人次,一大批信访事项得以妥善解决。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诸暨枫桥,55年前,因创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而闻名全国。
2003年,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作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再次显示其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55载栉风沐雨,“枫桥经验”有一条始终未变,那就是善于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灵魂。
在枫桥镇,“老杨调解工作室”妇孺皆知。杨光照,曾是枫桥镇公安派出所民警。2008年,他和枫桥镇3名退休干部一起成立了“老杨调解工作室”。作为一名成功化解过1600多起纠纷的“金牌”调解员,如今年近七旬的老杨,每天仍奔波在调解一线。
谈起化解矛盾的秘诀,身穿一套藏青色职业套装,胸前戴着“人民调解”徽章的老杨说,“秘诀在于我们传承了‘枫桥经验’的精神,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解开“千千结”。红枫义警、枫桥大妈、枫桥乡贤联合会……如今,枫桥活跃着50个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这支队伍在治安巡防、矛盾化解、社区矫正等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这样的社会组织,不光是在枫桥,还遍布浙江全省各地。
4.15万余个调委会,包括1300余个交通事故、医患矛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调委会……多年来,浙江干部群众始终奔跑在预防矛盾发生的源头,探索实践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武林大妈”“乌镇管家”……是浙江3.5万余支志愿者队伍、230余万志愿者的组成部分。浙江通过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激发社会自治力量,浙江基层社会治理从“政府独唱”变为了“社会合唱”。
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集中开展两轮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共排查矛盾纠纷47.76万件,调处成功率99.19%。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深耕普惠大众的“网格”,激活社会参与的“细胞”,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精细治理。
在枫桥镇,一幢危旧房急需腾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平安通”APP上传信息,同时,这一信息出现在镇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5分钟后,信息就通过操作员流转到驻村干部手中,住在危旧房中的两位老人被安全转移。
顺利的转移,背后是浙江基层治理一整套机制体制的保障。在浙江的探索中,一个整合资源、精干高效、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是基层治理的“钥匙”——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朱晨说,为严织一道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网,浙江扎实基层基础,全省共建成全科网络7.8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4万名。注册志愿者118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6.27万个。
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化建设为平安浙江“保驾护航”。据介绍,浙江全面实施“雪亮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视频监控点184万个,综治视联网终端1640个。
以法治思维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建设法治浙江,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2006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
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浙江牢记使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破题。
坚持法治建设,浙江地方立法再谱新篇,在全国较早实现了所有设区的市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2017年7月28日,《浙江省河长制规定》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专门规范河长制内容的地方性法规,让浙江6万余名河长履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坚持法治建设,严格执法纵深推进。全省各级政府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监督等方面力争走在前列,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努力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法治建设,公正司法全面发力。全省稳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出国内首个“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出台防止冤假错案若干规定等33项制度,积极构建“守法持正,嶷如秋山”的司法格局。
坚持法治建设,全民守法深入人心。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推动法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眼下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仅给群众带来改革红利,更将浙江依法执政、依法治理推向了更高水平。“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浙江建设,最终是为了“法治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