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生活变革
讲述人:新安镇政府黄河
1
记得前段时间李健翻唱过一首歌,叫《父亲写的散文诗》,里面有一句歌词是“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露天电影,对于我这个年轻人来说,已经是比较陌生了,几乎没怎么接触。
现如今,各种高大上的影院应运而生。40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的角角落落,改革的成果惠及无数百姓。
40年,我们家经历了三代人的生活变革,从贫苦到富有、从温饱到小康,更多的是从无到有的变化。
2
我的爷爷出生于1934年,他那个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仅没上过学,而且一辈子就在田地间耕作。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解决温饱,全家人的吃饭全靠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只在结婚的时候做了一套很洋气的中山装,也一直舍不得穿,破旧的衣服缝了又补、补了再穿。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买东西都要凭票,去一趟商店更是一种奢望。
印象中爷爷只买过一次新衣服,那是他生病的时候姑妈硬要给他买一件新衬衫,他拗不过也就同意了。爷爷住了一辈子旧房子,是那种木质结构的房子,我小时候也住过,走在楼板上,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后来,家里改建了新房,可惜爷爷已经不在了。爷爷的一生,是他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生活的影子。
3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他那个年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黑白电视机和自行车,比现在的液晶电视、小汽车还要稀奇。
那时候教育也开始正规起来,白天上学,不过是复式,很多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放学后干农活,割草、放羊,休息天还要去生产队做工分。
4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国际化元素涌入中国,一些重要的场合会穿西装出席,比如参加工作、结婚。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种商店也多了起来,逢年过节都会买点肉改善伙食。当然,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吃肉也只是解解馋,吃个痛快那是妄想了。
父亲高中毕业后读了师范,后来去镇上当了一名老师,又遇上房改,很幸运地在镇上分到了一套小房子,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在当时的村里人看起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我记得我们搬家那天,村里的很多亲戚都来给我们送行,那年我7岁。父亲一直见证着改革开放,考出去、走出农村,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梦想。
宣宏 摄
5
1989年我出生,三年后,邓小平把改革开放带进新的阶段、新的征程。我感受最深的是电脑、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高校扩招,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都读了大学,我也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我们的衣食住行与上一辈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高铁的发展与提速,让时空距离不再遥远;共享概念的普及,让资源不再浪费。后来,父母在武康县城买了房子,我也住到了武康。
从农村到镇上到县城,我的梦想一点点实现,在爷爷那辈看来,住县城肯定是想都没想过。工作几年之后我也买了车,从爷爷的木头船到父亲的自行车再到我的汽车,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我震惊,也让我感到无比幸运和幸福。
我参加工作通过读书得知,1978年《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了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激荡40年。
40年,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像我一样每个家庭的点点滴滴,都印证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6
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德清,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正在以飞速地现代化进程向世界宣布它的蜕变。
11月19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将在美丽的德清召开,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德清人民努力的结果。作为一名德清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蔡俊 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