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蹲点浙江第一座中型水电站 倾听乌溪江上追梦68年
2019年06月06日 16:20:16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璐洁 肖国强 通讯员 周萍

  黄坛口水电站,是“浙江有史以来第一座中型水力发电站”,被称为“浙江第一颗夜明珠”,这里还是“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初夏时节,我们驱车来到位于衢州市衢江区的黄坛口水电站。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首台机组投产发电的日子——1958年5月1日,当时浙江日报还在头版刊发了消息,现在已经过去61年了。”得知我们来访的消息,两位当年的建设者周宗林和胡庚白早早来到电站等候。推开老厂房中央控制室的门,我们立刻感受到一股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气息。发电机控制表盘锈迹斑斑,铁质外壳透着沧桑。

  黄坛口水电站全景图。

  从老厂房出来,沿着一条长廊前行几分钟,一座44米高的大坝映入眼帘。银灰色的电站混凝土大坝横贯在乌溪江的江面上。“现在看着小,当年可是个大工程。也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得起来这样的水电站。”站在自己亲手浇筑建设的黄坛口大坝前,83岁的周宗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一波三折,建设7年终于发电

  站在黄坛口水电站大坝前,乌溪江上波澜不惊。虽有阵风吹过,水面上也只是偶尔泛起了阵阵涟漪,慢慢地荡漾开来,不一会儿又恢复了平静。

  这与传说中的九龙湖似乎没有一点关系。在我们来的路上,看到这样的导游词:黄坛口水库又名九龙湖,传说湖内藏有九条黄龙,每到春夏之际出没九龙湖作恶,造成衢州地区洪水泛滥,十年九灾。

  “现在的乌溪江安静得很,但在过去,它可是坡陡流急,厉害得很。”一旁的周宗林告诉我们。

  大坝的建成,才让乌溪江变得安静了起来。由于乌溪江流域内雨量丰沛,地质以流纹斑岩和花岗岩等分布为主,具备了建造中大型水电站的自然条件。早在1930年,当时的衢县政府就提出过要建设黄坛口电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十分重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为给衢州发展化肥、水泥、造纸等工业提供动力,1951年5月,确定建设黄坛口电站。当年10月1日,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今年春天记者首次赴水电站采访时,两位老建设者讲述当年建设往事。见习记者 钱洁瑗 摄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大家个个激情澎湃,建设热情高涨。”开工半年后,16岁的周宗林来到黄坛口工程处实习,说起当年的情景,他声调都高了几分:“工地上,每天都是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白天头顶烈日,挑黄沙,抬石块,扛设备,开山挖土。入夜,一串串电灯照亮山坡,数千名工人像白天一样紧张地劳动着。晚上蜷缩在临时搭起的毛竹房里过夜。”

  放下手中的纸笔和相机,我们仔细打量着大坝。“左岸坝头和右岸坝头好像有些不对称?”我们说出了内心的疑惑。“因为右岸是混凝土大坝,左岸是土坝呀。”“为什么要这样建?”看出我们还是没有弄明白,周宗林接着说,“由于缺乏经验,勘察不周,直到拦河坝已经开始浇捣了,工人们才发现西山头的岩石特别容易挖,破碎得像豆腐渣。”

  “这样的西山头如何能与坝头牢固地衔接?大家都陷入焦虑之中。”周宗林双手比划着,“就像是一锅正要烧开的开水,突然之间被浇下了一桶冰水,如火如荼的工地突然冷却了下来。”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当年是黄坛口电站工程的技术员,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起过这件事。1953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工地停工进行详细勘探,最后查明了西山破碎的原因,然后又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采用土坝阻挡的方法,才补救了这个缺陷。1954年1月,黄坛口电站工程恢复施工,沉寂多时的工地再次热闹起来。

  “我的父亲就是为了支援黄坛口电站复工来到这里。”一听说我们在了解电站的故事,衢州人胡江丰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被母亲抱到建设工地上了。没想到的是,父亲刚到不久,电站又停工了。”胡江丰告诉记者,1955年初,因原来计划与电站配套建设的衢州化工厂、水泥厂等尚未动工兴建,而江西上犹江水电站开工建设,全部人员设备都撤往上犹江。

  “直到1956年3月份左右,为了解决新安江水电站施工用电和浙西工业发展用电,黄坛口水电站再次复工兴建了!”周宗林响亮的声音,再次把我们拉回到了眼前。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周宗林再度回到了乌溪江。同年7月,同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任教的胡庚白,也被分配到乌溪江参加水电站建设。胡庚白告诉我们:“当时的建设现场,高峰期有一万多人奋战在乌溪江两侧。”

  1957年10月,水电站的施工进入了最高潮,大坝、厂房、土坝三大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工人们满怀信心,铆足干劲。就在1958年年初,在一间用毛竹架搭建的简陋工棚里,千名职工代表激情昂扬,举起右手宣誓:“苦战150天,确保‘五一’发电!”

  几经波折后,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1958年5月1日,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在电站会议室,我们看到一张发黄的浙江日报,头版消息《黄坛口电站大放光明》中这样写道:“夜色临近时,乌溪江畔灯火齐明——黄坛口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在乌溪江水的冲击下,发出了第一道电流。”

  “电站发电之后,每个人都很激动。”胡江丰拿出一直珍藏着的父亲当年领回来的纪念品——一枚纪念章、一本纪念册、还有一个搪瓷茶杯。我们凑近一看,只见茶杯正面写着“超额完成任务纪念 新安江工程局黄坛口工程处赠3885”。

  黄坛口电站建设的同时,专门敷设了浙江省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支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别看当时电站装机总容量只有3万千瓦,却为中国水电建设开启了新篇章。”浙江华电乌溪江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列自豪地说。

  再造电站,姐妹坝驯服“蛟龙”

  看完了黄坛口电站,我们又驱车20多公里,转过一座又一座山脚,翻过重重叠叠的草鞋岭,才到达湖南镇电站。

  登上湖南镇电站大坝坝顶,举目四望,乌溪江的风光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碧绿的湖水被一座大坝拦腰揽住,蓝天下,清澈的湖水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群山环绕之中。“这个大坝看上去比黄坛口大坝‘个头’大多了。”我们一阵惊叹。“那是,湖南镇大坝有129米、40层楼高,是华东第一高坝,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高坝’。”电站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1958年5月1日,全体职工庆祝电站提前发电大会。

  1958年,黄坛口电站建成后,还不能充分利用乌溪江水资源。于是,同年8月,沿着乌溪江溯流而上25公里处,湖南镇电站开工建设。

  “在上游,我们要造个更大的!”数万名建设者和周宗林、胡庚白一样怀揣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转战到湖南镇电站建设工地。“当时从黄坛口到湖南镇要好几个小时,要先乘船,再徒步翻过几个山岭,我们叫‘草鞋岭’,走到工地草鞋也磨破了。”

  相对于黄坛口,湖南镇更是僻静。当天夜里,我们住进了电站招待所。这里的夜是如此寂静,就连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也分外清晰。

  “当年的湖南镇,可比现在热闹多了。”周宗林说,大批大批的施工队伍来了后,这个从前没有商店的荒凉小山村,很快便有了供销合作社、百货公司门市部。夜晚,江岸山谷里,闪烁着万盏灯火。当时附近的村民甚至把这个新兴的山城称作“小上海”。

  施工初期,湖南镇电站计划1960年发电。然而工程开工不到一年,国家就遇到3年自然灾害,湖南镇工程建设进度放慢,时建时停。之后工程建设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直到1978年,国家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工程建设快马加鞭,不少从湖南镇电站出去先后到新安江电站等工地工作的老同事们又回到了这里。1979年9月30日,湖南镇电站第一台机组启动试运行成功。

  我们走进电站厂房,顺着楼梯,往地下走三层,看到了碉堡似的建筑。“这就是第一台投产发电的机组,4号机。”浙江华电乌溪江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宁刚笑着告诉我们说,“湖南镇水电站历时22年才建成,许多开工时的青壮年竣工时变成了中老年,蓄起了胡子,所以也被人称为‘胡子工程’。”

  湖南镇电站建成后,水库可蓄水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53.6个西湖的蓄水量。湖南镇、黄坛口两座姐妹坝,为乌溪江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群众安居乐业筑起了一道坚强的防洪抗灾屏障。昔日桀骜不驯的“蛟龙”被驯服了。“即使逢百年一遇的洪水,也能保证下游群众和巨化集团、衢州机场、浙赣铁路等单位、设施的安全。”周宁刚告诉我们,“如今这两个水库还是衢州市民的‘大水缸’,担负着保障市区近65万人生活用水的重任。”

  绿色能源,“再造一个乌溪江”

  穿过当年运输砂石的山洞,再步行几分钟,我们又来到了湖南镇电站新厂房,令人意外的是,厂区内竟没有人,只有1台发电机组(5号机组),静静地立着。

  “这就是我们无人值守的厂房,当年可是轰动了同行。”随行的电站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1992年至1996年,黄坛口电站和湖南镇电站分别扩容。2001年至2010年,又有一次增容。2017年,公司开始开发新能源项目,相继投产衢州市新农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现在,乌溪江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37.9万千瓦。

  黄坛口水电站建设期间,一大批建设者们睡竹房、穿草鞋、开山挖土,奋战在建设一线。

  话语间,记者恰好遇到来电站进行定期试验的二次专业组组长章日成。“以前中控室每天都有15个人在这里三班倒,现在只要1到2个人就可以了。”作为在水电厂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章日成对电站的变化感触颇深。经过科技的一代代更新,上下游相距25公里的两个电站也实现了集中控制、统一调度。中央控制室远在40公里外的衢城北面,操控早就自动化了。厂区内实时监控,已经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

  工作人员接过话头说:“章师傅可是我们厂的技术能手、‘明星工人’,他是首批百名‘浙江工匠’中的一员。你在这里碰到他绝不是偶然,他可是把厂房当成家的,经常在设备旁一呆就是一整天。”科技的进步,让电站更加充满了生命力。章日成说,大坝给下游的人们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而科技就是给发电机厂房设备设置另一种屏障。为了增强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公司科技人员自主进行了继电保护和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升级改造,为发电机组安全运行上了双保险。

  今天,乌溪江的水电人又有了自己的新目标。“我们要再造一个乌溪江!”“在哪里?”“为了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两年前,我们开始投产光伏发电,这是我们在新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建好时再邀请你们来看看。”面对着眼前风景如画的乌溪江,陈列向记者发出了新的邀约。

  蹲点感悟:追梦水电人

  不论是黄坛口电站,还是湖南镇电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绿树掩映、环境优雅的场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的一切显得格外宁静而又迷人。

  然而,7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野岭,无人问津。但在国家一声号令之下,周宗林、胡庚白,还有千千万万的水电人,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僻静的山野。

  他们头顶蓝天,脚踩荒滩,挑黄沙、抬石块、扛设备,开山挖土,砌起大坝,才有了浙江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的中型水电站——黄坛口水电站。之后,虽历经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干扰等重重波折,工程几上几下,他们仍然不忘初心,艰苦奋战,终于建成了湖南镇电站。

  光阴流转,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水电人自力更生、奋斗不息的精神面貌始终不变:胡庚白总结自己的一生是“水电一生戏山野”;周宗林戏谑自己是“山猢狲”,工作的时候就像在山林中的野猴子,“但对自己的专业从不后悔!”;章日成说“水电人对事业的热爱、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始终没变”……因为有梦,他们的人生也格外充实而又精彩。

  如今,开发清洁能源、“再造一个乌溪江”的新重任,又落在了新时代水电人的肩膀上。他们又将开启新的追梦之旅。

标签: 电站;水电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蹲点浙江第一座中型水电站 倾听乌溪江上追梦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