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目光聚焦这片美丽洲渚——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塞拜疆的木槌重重落下,这片1433.66公顷、沐浴在5000年文明之光下的土地永久定格在了人类历史的长卷上。这意味着,遗址所代表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得到广泛国际认可,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我们必须思考“后申遗时代”的新使命:如何让这处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更好地面向未来、启迪未来?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和“魂”。面向未来,不能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要让先辈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继续灵动下去;面向未来,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保护;面向未来,要敬畏历史、赓续传统,让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建设文化浙江的大背景下,更应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遗址保护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全方位保护好这一文明瑰宝,不断发掘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
未来,我们要用更高的标准、更细的工作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要严格落实好已制定的《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对破坏良渚文化遗产的行为“零容忍”;同时,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文旅融合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擦亮这张金名片。
未来,我们要继续挖掘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凝聚先人智慧的外围水利系统,还是象征着辉煌文明的精美玉器,都在引导着人们去探寻良渚的未知;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内,5G、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正逐渐被用于考古挖掘和监测保护。高科技手段一次次让我们穿梭时光记忆,又让我们畅想灿烂美好的远方,将动人的文化保护故事代代相传。
未来,良渚丰硕的文化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共享。良渚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古城遗址也由劳动人民所保护。进入“后申遗时代”的良渚,其文化成果更应该与民共享。良渚文化理应走出深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获得推广。只有人民群众与世界遗产的距离近了,才能唤起每个人的文化自信;唯有让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浸润心灵,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来。
未来,我们更应不负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良渚”二字蕴涵的穿越时空的文化伟力,将在每一个浙江儿女心中注入无比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继续阔步向前。
申遗的过程,是一次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挖掘阐释的过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传承与保护,既为敬畏历史,更为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