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浙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走进贵州黎平县
2019年07月19日 13:45:16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6月底7月初,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大学生赴黎平调研队,前往贵州黔东南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岗村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那里,他们聆听到了喧嚣之外干净澄澈的声音,了解到繁华之外的土地上,人们是怎样生活,更在探寻当地文化及其产业同时,努力为那里的孩子播下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能为黎平脱贫助力。

009.jpg

  缘起 | 踏上征程

  2019年6月25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大学生赴黎平调研队从杭州萧山机场出发,前往桂林两江机场,再从桂林西站由高铁,前往从江站,最终转车近一小时,前往社会实践目的地——贵州黔东南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岗村。车颠簸着,走过十八弯山路,一路向上,路旁的高山飞速向后而去,村庄逐渐有了轮廓,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大小高低各异的“干栏”。“干栏”,是侗族特色的建筑形式,楼下安放柴草、石碓、农作物等,楼上住人。

  来到村寨的第一餐饭,村里人的热情就已经感动了所有人。负责向队员介绍村子基本情况的村民叫“老吴“。在餐桌上,老吴教会队员侗语,“吃饭”、“吃菜“、”喝酒“,拿出了当地特色糯米酒请队员品尝,并一个人一个人地敬酒,”喊了吼嘿,又来吼嘿,干啦嘿嘿吼嘿“是侗族人的祝酒辞,一遍遍的喊着,一口口的喝着,当地的菜肴尽管不那么适应,却也能算得上一方特色——用手抓取、再捏厚实的糯米饭,酸辣土豆丝、韭菜汤……同学们都在一声声热情十足的呐喊声中放开了自我,仿佛融入了这高山原野,喊出了心中原始的狂野。

  侗族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交杯酒“,与情同手足的兄弟饮酒,他们左手拿着自己的杯子,右手托着好兄弟的杯子,一饮而尽,胜似琼浆玉液。老吴介绍队员认识了当地的一位大学生村委会主任、妇联主席、两位歌声、琴技、厨艺俱全的村民,大大的笑容下自然显露的是淳朴、善良的民风。

  相识 | 侗族大歌

  黄岗村身处大山深处,位于从江县和黎平县交界处双江乡,交通不甚便利,远离了繁华,却也因祸得福,保留了更多的侗族原生态文化与传统。

  歌是侗家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侗族社区里,侗歌联系着侗寨的婚恋嫁娶、寨间联谊的方方面面。通过曲曲通俗易懂的侗歌,侗族人民不仅唱出了深厚的情谊,而且将源远流长的侗族文化口耳相传,既丰富了自己的情感生活,又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它丰富多样的具体内容(历史事件叙述,伦理道德传颂)与灵活多变的曲调类型,无不体现出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性格品质与生活环境的相关性。

  侗族大歌,据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传承近两千多年。现在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交界区域,约占侗族区域的十分之一。此次调研队拜访的贵州省黎平县,就是侗族大歌的传承地之一。

  队员们向黎平县黄岗村两位技艺高超的歌师学习了侗族大歌和儿歌的唱法,学唱了两首当地代代相传的淳朴歌谣——《日思夜想》,《青蛙歌》。

  《日思夜想》描绘的是男女间发乎情止乎礼的含蓄之美。我对你的爱如同牵牛花离不开细水。面对婚恋,侗族年轻男女不善于直截了当的表达热烈的感情,他们选择将情愫寄托在花草树木的意象中,对着自己心仪的对象娓娓道来。

  《青蛙歌》就是侗族儿歌的典型代表。em模拟的是青蛙在田间欢叫的声音。《青蛙歌》用短小易记的语言,活泼明朗的曲调,还原了一首青蛙协奏曲,在潜移默化中,在孩子心中植下了侗族文化的中华种子。

  感受 | 黄岗教育

  在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调研队来到了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黄岗小学,近距离感受了有着黄岗特色的乡村教育。

  黄岗小学目前总共有184名名学生,其中有学前班43人,一至六年级141人。学校里目前任职教师共八人,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由县教育局就近安排,大都来自黎平县以及隔壁寨、县。学校内侗族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校长向队员们展示了学校在侗族大歌等众多表演比赛中出色的表现。

  由于县里统考语文数学,因此黄岗小学的课程以语文、数学课为主,五、六年级每一周还设有一节计算机课,供同学们了解一些关于电脑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 目前学校里还没有英语教师,所以没有英语课。教学楼里还设有一间实验室,平时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会给同学们上科学课,但据采访同学所说科学课的时间基本上上数学课。

  最让队员们眼前一亮的是学校里负责教侗族民艺的两位民艺教师,他们主要教授同学们侗族音乐、乐器和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每周有一节民艺课。目前有60多位民艺学习小组成员,每周进行两次活动。学校成功地将民族文化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共同贯彻落实。

  黄岗小学有两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教学楼的教室内桌椅整齐,学习氛围浓郁。民艺教室更是富有特色,童趣十足。学生宿舍干净、整洁,虽然没有空调、电扇,但是十分的温馨。在黄岗的冬天天气比较冷,两个要好的学生更是会睡在一张床上,盖上两床被子。同学们还自己洗衣物,衣服晾在走廊的铁栅栏上。

  学校各处和每个教室都设有图书角供同学们共享阅读。学校的图书馆有藏书3900册左右,书籍主要来自爱心人士捐赠,不少书有翻动痕迹,图书馆的卫生也是由同学们来共同保持。墙上还有同学们写的读书心得与收获。

  此外,我们还看到学校的水泥篮球场、乒乓球桌有很多同学在快乐的玩耍,篮球架上赫然印着“浙江电力物资捐赠”的字样。学校的食堂比较破旧,没有自来水,洗碗全部由这些可爱的小手在食堂旁边的一个净水池出水口自己动手完成(令人惊讶的是,净水池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也表述着对浙江电力物资公司捐助建设净水池的感谢信,看起来这家公司在学校里留下了大量的善迹)。随着越来越的学生在学校就餐,村镇已经批下了新食堂项目,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就餐环境,每位学生还有每餐有四元的政府补助,食堂的食材由县里统一配送。

  值得骄傲的是,黄岗小学拥有100%的高入学率,毕业后成绩好的同学有机会去条件较好的县中学读初中,其他大部分去镇里的初中,去年总共四十多名学生进入县城读初中。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学生回家后自律性较差,学校便在周一到周五到六年级4:30-5:30开设辅导班,晚上从三年级开始6:00-9:00为晚自修时间。但是目前全村还没有过一本学生,也没有音乐系的学生传承民艺和民族文化。

  在和校长谈及小学未来的发展时,校长指出了当下小学发展的许多问题与期望,例如小学的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还有待提高;目前学校里缺少英语和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希望在未来能够给孩子们到来专业的英语和计算机教育;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压力和动力,家长不重视或是太忙,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难以教育。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并无监管意识,不少学生回家就玩游戏、看电视或者赶鸭子、钓鱼。导致学生无心学习,学了就忘。学校在未来希望加强课外教育,并且多和家长沟通交流,为孩子提供积极良好的家庭教育。

04.jpg

  深入 | 脱贫攻坚

  贵州黔东南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岗村目前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养殖业。

  一是卖糯米新米。村民每人有两三年的陈米,不怕天灾,且粮食过剩造成浪费。把新米转出去是可以发展的产业。在包装方面,黄岗在16年有做过包装的经验,但是当时制作的大米包装不防水,容易生米虫。且如果由村民独立做,小的打米机打出来的米无层次,米卖相不好看而卖不出去。

  二是糯米酒产业。糯米酒产业发展的困难:每家每户的酒都是不同的,掺在一起会使酒变味,品质没有保证。所以要建立合作社统一酿酒,统一做才能保证质量,不能全交给群众;

  三是种植中药。之前种植钩藤,但是种到田里会成林,田就废了,于是改种何首乌。

  四是养殖业。养羊,羊必须放出去不能圈养,不然不吃东西。养鸭,主要收入来自卖咸鸭蛋。因为卖鸭不回本,并且鸭需要吃米。曾经卖咸鸭蛋,订单有30000,但整个村只收到3000,数量远远不足。养鸡,曾经养鸡示范时养过3000只,鸡把米吃完后饿极就互相啄,结果都脱毛了,不好看卖不出去,从而养鸡示范失败。

  总的来说村民种田收入很少,两个劳动力共同劳作一年,能够收500-600把禾(一把四斤),一斤3.5,一年只赚不到一万。其他收入来自打零工,但很少有人外出打长工。

      村委会主任说,今年3月份,浙江电力物资公司领导带队来村里调研,探索利用浙江电力“网上商城”开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在该平台的推广销售等项目,县里和镇政府也一起参与了对接。

  创新 | 黎货出山

  贵州黎货出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德凤镇南泉广场电商产业园三楼,是黎平县最大的电商公司之一。目前在淘宝天猫,拼多多上设有网店,销售黎货,营业额每月可达80~100万。公司目前成员27人,由一批敢闯敢拼的大学生组成。当队员们到达的时候,他们正在拼多多后台处理订单、回复客户。

  当前公司主要做的是当地农产品,包括玉米、杨梅、茶叶、土鸡蛋、木耳,以及水果等产品的销售。农产品来自贵州黎平的大山深处,那里有葱葱郁郁的大树,有鸟叫蝉鸣和溪涧流水合奏的自然之歌。据介绍,公司的产品种类达到上千种,均通过无公害认证标准,无任何化学成分及添加剂,保证纯天然。小刘说:“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当地农户与合作社达成对接,由农户们提供农产品,我们负责通过网店销往全国各地。”如当前热销的绿壳鸡蛋,就是“当天收,当天发”。每天都有人进村向农户收取鸡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当天就发货,保证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受限于农民的担忧以及技术制约等因素,农产品的产量相当有限,但是公司都保证卖的是新货,不卖存货。公司在保证当前销量的前提下,会继续投入技术知识帮助当地农户开发种植更多农产品。

  公司依靠农民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通过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销售渠道,销售绿色农产品。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公司已经和许多村庄里的村民达成了协议,要求他们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产品,以解决农民们销售渠道闭塞的劣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满足了城市人的需求,再加上贵州省物价低廉,农产品生成本低,价格相较其他地方更具优势。

  调研队先前探访的黄岗村是一个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村落,虽然农产品丰富,但是由于山路蜿蜒,距离城市较远,运输成本过高,销售不便。贵州黎货出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吴通广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决定通过采用电商贸易的方式,帮助农民出售农产品。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负责人小刘又告诉队员们,现在公司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农产品的产量较低,农民农业技术不足,导致农产品产量偏低。公司希望通过落实科学、正确的生产技术到每家农户,从本质上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农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公司为农户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网购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给农户带来了一笔收入。公司也提供了数个岗位,创造了就业机会。公司为黎平县脱贫攻坚也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008.jpg


标签: 暑期实践;贵州;浙大 责任编辑: 卢文红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走进贵州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