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井冈山精神别样红
2020年08月03日 04:41:3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周天晓 霍建虹 钱祎 肖国强 祝旖波 江西日报记者 李歆


004ca25c1bdbc7a04a69c30919cad8c5_0.jpg

井冈山上的星火相传火炬雕塑。 天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浙江在线8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周天晓 霍建虹 钱祎 肖国强 祝旖波 江西日报记者 李歆)罗霄山脉中段,巍巍五百里井冈。

  自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这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里,诞生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中国红军;

  这里,孕育了世代传承的井冈山精神……

  跨越93年时空,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这个昔日“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的穷山沟,如今已蝶变成拥有19万人口的红色旅游城市。从在全国率先脱贫,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井冈山精神正激励着革命老区奋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7月盛夏,我们踏上这片长眠着4.8万名革命先烈的红土地,寻访井冈山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感受澎湃在人民血脉中的信仰力量。

  一部剧连演12年

  现实映照历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车下高速公路甫进井冈山,一座巨幅红旗雕塑便映入我们眼帘。这是井冈山的地标,更是井冈山的精神符号。

  晚8时,第2717场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在山下的红军剧场准时开演。这部剧自2008年以来观众达350万余人次,整整12年经久不衰,背后是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宁静的夜晚,密集的枪炮声划破长空,4000多平方米的红绸从天而降,像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的红云,演化成巨大的党徽冲破黑暗。

  天为幕,地作台,近600名演员都是当地群众,动人的画面让观众热泪盈眶。

  彼时的井冈山上,红旗招展,召唤着革命队伍的聚集;八角楼里,清油灯彻夜通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雄文问世,照亮了共产党人的前行道路;田间地头,质朴的歌谣荡气回肠,声声唱响军民鱼水情……

  剧里与剧外,历史与现实,一个政党高举旗帜奋斗的赤忱初心始终不渝——

  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上井冈山,沿着湿滑的山路探访罗霄山脉深处。“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他深情地说。

  如今走在井冈山,不时可以见到一群群肩扛红旗、身穿红军服的人。他们是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红色培训的团队,在这里探寻支撑共产党人不断奋进、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是信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陈列室副主任周见美十分动情。她常常讲述革命故事,而故事主人公的生命大多定格在20多岁。她遍读史料,被这些年轻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深深感动,更能理解他们的坚毅与执着。

  硝烟散尽,沧海桑田,井冈山早已“换了人间”,鲜红的旗帜却代代相传。

  “了解得越多,越能感受到这红色的魅力。”85后海归毛浩夫4年前放弃在南昌某金融机构的工作,毅然上山,为群众宣讲井冈山精神。在此之前,他的爷爷、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已坚持宣讲井冈山精神长达50年;他的父亲毛汝亭从省级单位退休后回到井冈山,也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义务宣讲员。

  三代人接力,传递着同样的信仰与热爱。结合自身感悟,毛浩夫用双语宣讲“井冈红军今何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他说,在新时代,“井冈红军”依旧遍井冈。

961605350c97b92bc7ac416f15738cbd_0.jpg

本网记者(左一)和江西日报记者共同采访。天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一堂课带活一个村

  红色旅游异军突起,引领全国率先脱贫

  在井冈山寻访,我们常听村民津津乐道“一堂课带活一个村”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茅坪镇坝上村。井冈山斗争时期,因为家家户户参加红军,这里被称为“红军村”,有红四军军部、湘赣边二大会址、步云山红军练兵场等革命旧址。

  2012年,坝上村被团中央选为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发“红军的一天”体验课,为游客提供井冈练兵、急行军、反“会剿”作战、制作“红军餐”、入户调查、听红色故事六大主题活动,贫困山村聚起了人气。

  建档立卡贫困户肖富民和妻子过去种三亩薄地,仅够自己吃,没什么现金收入。看到村里大半村民加入了“一堂课”项目,参与制作“红军餐”,他也动了心思,“没想到,刨去柴米油盐和人工等成本,第一年就净赚一万多”。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时的谆谆嘱托。

  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按照“精准、落实、可持续”的要求,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实施“旅游+”行动计划,在脱贫攻坚中作出示范。一年后的2017年2月,在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兜底保障的基础上,井冈山市充分利用100多处革命旧址,引导贫困户融入红色培训和研学旅行等红色旅游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穿越历史时空,井冈山从来不缺“闯新路”的魄力和土壤:面对城市斗争的失败,毛泽东总结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作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科学论断;面对敌军的经济封锁,战士们另辟蹊径往返50公里下山挑粮,有了家喻户晓的“朱德的扁担”故事;面对凶残的“会剿”,红军保存实力,声东击西,为二万五千里伟大长征打下基础……

  进入新时代,脱掉了“贫困帽”的井冈山人把目光转向增强红色旅游经济市场竞争力上,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位于井冈山核心景区的大井林场大井村,现在发展红色研学旅行项目,一个床位一天收费不到100元。

  这些天,林场党委委员邹秋平天天往村里原先的贫困户家里跑,指导他们装修房屋、拓展服务、提升品质。前年,他和几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德清、长兴等民宿发展兴旺的地方“取经”,回来后不仅改造了自家民宿,还带动村民积极转型,“今后我们要同步发展高端产业,争取迎头赶上!”

6697d9ed45d4d87279ccc2cc9366e210_0.jpg

江西干部学院“重走红军路”体验式教学。 井冈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山上山下一盘棋

  差异化谋发展,绿色崛起奔小康

  井冈山是一座山,层峦叠嶂,满目苍翠,86%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8万个负氧离子。

  井冈山不只是一座山,绿水青山中蕴藏着金山银山,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掉队。

  大山深处、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偏远路险,却有满山的翠竹。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军后代左秀发家中,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开展竹木加工的做法给予肯定,祝他们生产的竹筒畅销。

  4年过去,言犹在耳。神山村定下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子,拓宽通村路,改造农居外立面,建起小广场……翠竹还是那个翠竹,经济价值却不一样了,左秀发家手工做的竹制品不仅价钱越卖越高,而且不用再骑一个多小时电动车到山上景区卖力推销,在家门口就能卖给游客。

  昔日的穷山沟变成示范村,村民“怎么干都富不起来”的心病好了。村支书彭展阳算了一笔账:往年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村里人均年收入也就5000多元,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赚2万元。全村231人中,留守村民从2016年的38人增加到现在的180人。

  依托绿色资源,井冈山大力发展茶叶、毛竹、果业等富民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寻访期间,正逢八角楼坐落地茅坪镇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节。来自嘉兴水果市场的赛先生以6000元高价拍下了1.1斤重的“黄桃王”,“黄桃王”擂主黄智忠喜不自禁。今年,他家种的60亩黄桃已卖出6000多斤,收入4万多元。买到桃子的赛先生也很高兴,“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好,种出来的桃子色泽金黄、肉质细腻,在嘉兴好卖得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井冈山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农副产品等纷纷走出“山门”,播下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星星之火。

  上山旅游的人多了,仅20平方公里的主景区茨坪镇渐渐“超载”,旺季时一万多个床位捉襟见肘。直面难题,井冈山探索出一条山上山下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山上继续搞红色旅游,到山下再建一个绿色新城区。

  井冈山市委早些年的这一决定极富远见:市委市政府等机关部门迁出景区,为山上腾出了发展空间,旅游一跃成为占当地GDP半壁江山的主导产业。在山下新区,该市布局了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旅游工艺品为主要产业的工业集群,不断培植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山上山下各美其美。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现在,老区人民用生动实践为这句话注上了新的三个字——“生活美”。

标签: 责任编辑: 陶悦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井冈山精神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