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研究组最新《科学》长文 西湖大学供图
近日,西湖大学教授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发文,首次报道了“神秘”的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被视作RNA剪接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次要剪接体是什么?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简单来说,剪接体是解读遗传信息的核心分子机器。
具体而言,这要从生物的遗传说起。在高等生物中,一段又一段的遗传信息埋在核酸分子中。其中,“无效”的遗传信息,不具有翻译功能,被称为内含子,而可以被核糖体翻译的有效遗传信息,叫做外显子。
“在细胞中,把遗传密码中‘无效’的内含子‘剪’出来,‘有效’的外显子‘接’到一起的过程叫做RNA剪接,它是生命体解读遗传密码的核心步骤。”课题组成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学者万蕊雪说,负责执行这一步骤的就是细胞核内复杂精密的分子机器——剪接体。
剪掉谁,剪掉多长,什么时候剪和接,每一个“操作”都可能改变细胞命运。研究发现,人类大约有35%的遗传疾病都是因为剪接异常造成的。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类非经典的内含子,由于占比不足1%,被称作稀有内含子,完成该类内含子剪接的剪接体则被命名为——次要剪接体。
尽管占比很少,但许多人类疾病与次要剪接体和稀有内含子有关,例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小脑共济失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施一公研究组解析的剪接体结构汇总 西湖大学供图
然而,发现是一回事,研究又是一回事。学术界对于次要剪接体的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如何捕获高品质的次要剪接体样品,是领域内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在没有任何次要剪接体的相关文献情况下,摸索并建立次要剪接体的捕获与纯化方法迫在眉睫。” 课题组成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白蕊说。
施一公研究组的白蕊博士与万蕊雪博士,长期从事剪接体的纯化与结构研究工作,并积累了大量剪接体结构研究的经验。
她们设计了一个高效的底物pre-mRNA,用特殊的方法“钓”出了次要剪接体,同时改进处理方式,使获得的次要剪接体更加稳定。
为了获得性质良好的次要剪接体样品,课题组成员还进一步探索与改良,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次要剪接体捕获与纯化方法,成功获得了处于激活态的次要剪接体的蛋白样品。
人源次要剪接体的三维结构 西湖大学供图
在研究中,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重构出了世界上首个次要剪接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整体分辨率为2.9埃(注:1埃为0.1纳米),并搭建了第一个次要剪接体的原子模型,其中包含了4条RNA和45个蛋白。
“我们对次要剪接体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白蕊说,未来,研究团队将聚焦次要剪接体研究领域,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理、调控通路及功能意义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