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梦莹 林伟杰 整理 周鹏程 口述)人物名片:赵雁君,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笔墨,合为人而着
写“福”送“福”纳“福”
“福”文化,一以贯之于中华民族文脉之中,延续至今。每到农历春节,人们总会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因为它在中国人心中,分量不言而喻。
古人造字,讲求生动。甲骨文中,“福”是双手捧着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形象。以酒敬神,祈求万事顺遂。所以,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诞生起就有着极好的寓意。
今年春节,“福”,对我们来说,又有了些不一样。因为疫情,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浙江人”,响应政府号召,减少流动,留“浙”过年。
从1月中旬开始,“留浙迎春 福至万家”送福活动启动——我们把这份祥瑞,送到企业、工地等等,传递给留在浙江的、参与浙江发展的建设者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别样的温暖。
福气连连,好运传递。就在前两天,省书法家协会50多位书法家,在金华亚运分村建设工地现场组织了一场“送福写春联”活动。项目负责人说,工地计划今年10月竣工,掐指算算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本地、外地的建设工人、志愿者,都积极响应倡导,留在工地过年,也是为了早日完成项目。我们在现场写“福”、送“福”、纳“福”,与工友们一同,提前感受了浓浓的年味。
其实,下基层送福写春联这件事,书协从成立伊始至今,一直坚持做了39年。2018年开始,我们组建了100支“幸福路”写福送春联服务小分队,由省市县(区)书协三级联动,每年到浙江各地乡村、社区、校园、军营等,现场创作、赠送作品。如2020年春节,200多位书法家齐聚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村文化礼堂,现场创作赠送,群众热情高涨,画面好不和谐。近十年来,每年岁末组织这样的大规模文化惠民活动,已经成为惯例。
书法进万家,就是要惠民、为民、乐民。截至目前,浙江省书协及各团体会员、各级书协直接组织的相关活动已经达到1200多场,创作作品57万件,直接惠及群众达33.8万人次。
红红火火的“福”字,再登千家万户门。我想幸福温暖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的传递,大抵如此。
“送书法”更要“种书法”
书法本身作为一种一脉相承而来的文化样式、艺术形式,更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浙江是书法大省。浙江的名山、名水,名地、名人,无不滋养着每一个身处之江大地上的个体,也孕育了名家云集、群星灿烂的浙江书坛。书脉传承,风雅绵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笔墨,也要合为人而着。作为艺术家个体,孜孜不倦追求艺术是必要修为。而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的智慧、才华,成就一种风格、风气,进而推进一个阶段、一个区域的艺术进步,就更难能可贵了。我还能非常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腊月,我们一行人去临安板桥镇上田村调研。因为让人着实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传说中“一有矛盾就打架,一有纠纷就斗殴”的山村,却建起了省内首家文化礼堂。
其实,上田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调研后,我们决定在这里设立“浙江书法村”,这也是全省第一个。此后,书法创作室、书法传习班建起来了,书法名家课堂引进来了,村民书法比赛等活动也都办了起来。现在,要说这个村里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都能挥毫泼墨也不为过。
如今,8年过去了,像上田村这样的“浙江书法村”,在全省各地已经陆续建起来,共129个。送讲座、送辅导、送图书、送作品,翰墨清香之余,更有浙江农民对书法艺术的挚爱情结。这让我更有感触。
相信每个人都能有“艺术范”,不仅是人人欣赏,更要人人创造。
近两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接、更大力度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所以,“送书法”,更要变成“种书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的种子在千家万户生根、开花、结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