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沈祖安逝世 追忆浙江文艺界的“活字典”
2021年03月07日 07:48:06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马黎

  3月5日上午9点,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沈祖安先生去世,享年92岁。沈老的儿子、导演沈雷在朋友圈告知了这一遗憾的消息。

  沈祖安先生是浙江文艺界的“活字典”,没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

  很多人提到沈老,一定会提起越剧,提到小百花。他是浙江越剧发展的亲历者,尤其是对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发展,可以说是看着它一路长大的。

  当天傍晚,钱报记者·小时新闻记者联系了小百花,工作人员从剧团的档案室调出了很多老照片,这是沈老和小百花一起走过的日子。

  生前来看望的很多人

  会在他的床边唱几句越剧

  沈祖安,1929年出生于上海。解放前曾肄业于国立西湖艺专,攻西画。1949年6月入伍。后在浙江干校、文工团、浙江省文工团编导组工作。1951年底调入浙江省文联创作组,后担任浙江越剧团和浙江昆剧团编剧及浙江绍剧团特约编剧,一直从事艺术评论和剧本创作。

  沈先生50年来发表和出版有关戏曲和艺术的研究文稿达3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纵横谈艺录》《琵琶街杂记》《弹词类考》《编剧六题》《变与不变——沈祖安艺术论集》《无字的丰碑——沈祖安人物论集》《琵琶蛇传奇——沈祖安传奇小说集》《唱新话异——沈祖安曲艺论集》等。为盖叫天、刘海粟和王传淞整理出版艺术论集《燕南寄庐杂谈》《存天阁谈艺录》和《丑中美》等多种。

  他创作和整理、改编各类剧本60余种,其中越剧有《家和万事兴》《小女婿》《两亲家》《新桑园会》《跃进桥边》《打雪》《飞狐口》《雪地红梅》《关不住的姑娘》(和胡小孩合作)、《田园新歌》《血泪荡》(执笔)、《珍珠衫》《绛州府》《羚羊锁》《滚绣球》(和胡汝慧、卢炳容合作)、《葛嫩娘》(和胡汝慧合作)、《莲湖姐妹》《三月三》《风尘英烈》《白蛇传》《杨柳奇缘》(和陈国容合作)等大小40出。

  沈先生曾任浙江文化厅艺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文化局艺术顾问、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艺术顾问和浙江省政协京昆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等。

  沈祖安先生另一个儿子、中国美院教授沈岳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父亲两年前住进浙江医院时已不能说话,平时,他们会凑近耳边,告诉他一些浙江文艺界的新闻和情况。

  疫情期间,浙江省文艺界很多人来看望他,在他耳边说话,唱唱越剧。“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但他是希望听到和了解到的。父亲没有大的病,年纪大了器官衰竭。”沈岳说,3月4日,父亲情况还比较稳定,3月5日突然呼吸困难,“但他走得很安详。”

  沈岳说,住院之前,父亲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他说:人总是有花开花落的。

  沈岳说:花还会再开的。等你好起来,我们再陪你去看看。

  “他理性面对自己的衰老,但他对生活,对美好的事物,对浙江文化界一直热心关注。比如小百花的成立,演员的成长,他都非常关心,他喜欢帮人,所以他的朋友非常多,不止是戏曲,还有文学、茶文化等等(领域)。他说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兴趣广泛。”沈岳说。

  挂着点滴穿着病号服

  也要来听小百花的研讨会

  沈祖安先生是浙江戏曲人才的极力推动者。1987年,林为林获梅花奖后,沈祖安找到他:为林,你长枪短枪花枪都很好,但是你扇子水袖也要好,文武都要发展。

  林为林问:“那我还可以演什么戏?”

  沈祖安说:“《连环计》。”

  “但没人写。”林为林说。

  “我帮你写。”

  沈祖安整理改编了《连环计》,这也是林为林获梅花奖之后首次演出的大戏,演吕布。

  提到沈祖安,很多人都会想到小百花,想到那张合影。

  1984年10月,小百花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了新中国建国35周年献演并观礼,邓颖超接见小百花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并亲笔题写: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

  茅威涛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去见邓奶奶,是沈老提前联系好的。“他带我们去见刘海粟、夏衍,总是提前联系好所有事情。沈老师是一个书生,却像我们浙江文艺界的一位侠客,江湖义气,古道热肠。他不是政府官员,像一个民间外交家,总是为人张罗一切。他对我们是父亲一样的爱。”

  茅威涛和沈家曾经是邻居,都住在白马公寓,一个1号楼,一个2号楼,两人却经常在家里打电话。“茅毛,有一袋东西我放在传达室了,知道你很忙,你空了去拿。”他常常为别人想。

  小百花遇到低谷时,沈祖安给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信,他说,小百花的历史价值不能断裂,这是改革开放后浙江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省里的掌上明珠,是我们养的亲闺女,这样的情感不能断裂。

  很多人都知道,《寒情》是小百花和茅威涛的转折点。1995年,取材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越剧《寒情》上演。以吴侬软语演燕赵悲歌,《寒情》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越剧的叙述方式,调度了别具一格的舞台景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寒情》的编剧冯洁说,沈老对“小百花”很关心,堪谓有求必应。“当年我写的《寒情》在杭首演后反响强烈,赞美与骂声,泾渭分明。笑称‘第一次混迹越剧受众’的以浙大中青年教授为代表的新观众评价颇高,而绝大多数传统观众包括一些业内人士的意见则集中在‘太高深,太文化,看不懂……’记得首演后在新新饭店举行该剧座谈会,为鼓励支持小百花不走寻常路的创新,当时正住院的沈老打着点滴特意赶到现场,而且听完全场才走。”

  1996年的秋天,小百花在新新饭店会议室举办《寒情》第一稿的研讨会,沈祖安穿着病号服,外面套了一件睡袍,挂着点滴来了。

  茅威涛记得,沈老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这部戏还有修改上升的空间,但是这样的戏剧改革态度,我们应该鼓励。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我必须要来表一个态,如何打磨得更好,我支持他们这样的改革。

  关心别人的“末梢先生”

  浙江文艺界没有他不知道的

  沈岳说,爸爸关心外面的世界比家里人多。沙孟海先生曾为他写过一幅字,沈岳记不清楚内容,只记得一句话,杭州话:背末梢。

  2010年,原钱江晚报记者王玲瑛曾在沈老的家里采访过他,关于“末梢先生”,她这样写——

  沈祖安过去经常请沙孟海写字,都是替别人求的,医院要挂个匾额,有人要出本书……沙孟海身边的人有时会说,“自己来要还可以理解,专为别人来做伸手大将军,难道别人都是为他活着的?”有一天他又去讨字,自觉不好意思开口,久坐无语,沙孟海说:“你是一个热心的末梢客人,今后若有难处,不必吞吞吐吐。”

  “末梢先生”书房里挂满字画,但没有沙孟海的字。书斋内也没有电脑,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笔架上挂着、插着25枝毛笔,镇尺、印泥、碑帖、立轴、手卷一股脑堆在桌上,完全看不到书桌底色。在书架每层隔板的外沿,还摆着一些小玩意,有关公像,有青花小罐,有皮影,有穿马褂拉胡琴的人偶。这些小东西,随便放在那里,不讲格调,不讲章法。

  3月5日,浙江医院正在为沈老布置告别厅,三个孩子希望在这里再陪陪爸爸。

  3月11日上午9点,沈祖安先生的告别会将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说,沈老就是浙江文艺界的“活字典”,“关于浙江文艺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我曾受教于沈老很多。这是2015年沈老为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15周年创作的四首诗歌给我写的信,那时的他住在浙江医院,双眼几近全盲,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本报记者 马黎

标签: 百花;浙江;越剧;文艺界 责任编辑: 翁宇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沈祖安逝世 追忆浙江文艺界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