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昭通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2021年03月30日 14:05:44 来源: 求是网

  初春时节,七彩云南鲜花盛放,地处滇东北的昭通满目青翠、生机勃发。在昭阳区,展示现代农业前景的十万亩苹果园花儿怒放,在鲁甸县,象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欢声笑语。今天的昭通,已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回看六年前,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时代考题,严峻摆在乌蒙大地的高山峡谷间。

  2014年8月,深度贫困区域云南昭通市鲁甸县雪上加霜,一场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个多月后,2015年1月19日一大早,总书记从北京乘坐飞机直接前往昭通,一下飞机,就转乘汽车一路颠簸前往灾后重建的鲁甸县。

  在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时,总书记深情地说,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对昭通的扶贫开发工作,总书记十分重视,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要求昭通“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六年来,云南昭通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斗志昂扬信心满怀,以责任为桨、以创新为帆,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昭通答卷”。

  2019年,求是杂志社调研组来到昭通,深入考察昭通脱贫攻坚进展,见证了昭通奋力奔跑、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奇迹;

  2021年,调研组再次来到昭通,如今之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历史,629万昭通人民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实现了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

  走进宽敞明亮、道路整洁的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

  “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水电齐全,交通也很方便。”社区活动中心内,搬迁群众李爷爷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没想到自己还能住进80平米的楼房”。

  社区医务室内,十多位搬迁群众正在有序等待就诊;儿童活动区里,儿童玩具一应俱全,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很难想象,这里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还遭受了严重地震灾害。

  听着当地干部群众的介绍,记者的思绪不禁回到几年前。曾几何时,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是昭通最大的现实写照。

  截至2014年底,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184.37万人,超过全省贫困人口的1/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96.3%的地域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面对如此困境,昭通靠什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大决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要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昭通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铜牙。

  近40万困难群众要挪出“穷窝窝”,怎么干?昭通为此下足了功夫。

  ——搬迁安置不是为搬而搬,而是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界限,在中心城市周边建起两个全国数一数二的跨县安置区,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出深山峡谷,更能同步享受城市服务和保障;

  ——搬迁群众不是简单“挪穷窝”、简单解决住房问题,而是要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实现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产业工人的直过式跨越,本质上是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终结,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开启,是一场根本性、革命性的转变和跨越。

  对此,当地很多干部都由衷感叹,脱贫之路千条万条,昭通走出了一条过程极为艰辛但成效极为明显、群众非常满意的脱贫之路。

  不到4年时间,昭通将8.26万户35.47万贫困群众从高寒冷凉山区和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一步搬迁到现代城镇,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同时,以迁出后的地块为重点,统筹发展600万亩竹产业,推动迁出区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增收获益。

  种植面积三十余万亩的绥江竹海

  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最大难点变成了最大亮点!

  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稳定,一个个集中安置区成为矗立在昭通大地上的新地标。

  昭通的变迁,只是云岭大地的一个缩影。几年来,云南省聚焦怒江州、迪庆州、昭通市等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以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篇章。

  2019年,怒江州美丽公路的全线贯通,结束了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独龙江乡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走上一条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百万亩草果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10万人搬迁改变了大峡谷山川面貌,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城乡结构,改变了怒江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怒江的跨越发展,城镇化率由33%提高至48%,“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成为怒江脱贫过程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两次来到云南,总书记对云岭大地和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殷殷关怀,是4800万云岭儿女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在和调研组交流时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云南人民要再接再厉,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绘就壮美辉煌的七彩云南新画卷!”

  奏好产业支撑“乐业曲”

  “脱袋以后,一个星期左右就长菌子。政府和广东省签订采购合同,采摘后不愁销路。这里的农户每家可以承包两个大棚,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卯家湾安置区食用菌产业园的香菇大棚里,搬迁农户小陈指着棚内格架上摆满的菌包介绍说。

  鲁甸县卯家湾食用菌大棚

  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3.6万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有1.8万余人。

  如何做到人性化地安置搬迁群众?

  进城后不少搬迁群众能很快利用一技之长找到工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祖祖辈辈只会种田,没有其他谋生之道。“让想种地的群众有地种”,是昭通妥善安置搬迁群众、实现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的重要一招。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昭通市建设了5000亩香葱种植基地。这个基地采取了“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新生产运营模式,通过党组织统筹领导,引进公司负责种植管理销售,卯家湾安置区6个社区合作社以劳务派遣的方式,组织搬迁群众到基地务工,并协调公交公司开通公交车,让群众从家门到基地便捷化、组织化参与务工,就近就业多渠道持续增收。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根源在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如果延续封闭落后生产方式,不去探索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机制模式,不通过统筹方式把各种要素整合起来,捆绑帮带贫困户走高度组织化发展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与发展”,云南省委常委、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向调研组介绍道。

  因此,在做好产业培育文章中,昭通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重点打造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

  展销会上的昭通苹果

  来到十万亩苹果产业基地,一望无际的苹果树迎风招展,粉白色的苹果花在枝叶间盛开。从2017年起,昭通市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成十万亩高标准示范园,亩产值高达10万元,成为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标杆。企业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与全国其它苹果产区相比,昭通苹果色泽鲜艳、肉质细脆、甜酸适度、汁液丰富、风味浓郁的品质优势,具有成熟早、甜度好、香味浓、口感脆等特点。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打造‘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区域品牌、‘昭阳红’品牌,成为世界认识昭通苹果的窗口。”

  苹果产业基地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多举措、多途径带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除去土地流转、果园托管、田间学艺等方式以外,仅用工一项,就能带动永丰镇、布嘎乡及周边乡镇贫困户6000人就业,年用工达120万人次。

  如今的昭通中心城市,可谓是“半城苹果满城香”。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自豪地对调研组介绍说,“近年来,昭通把苹果产业列为全市六大优势产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将这一高原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成种植规模上百万亩的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一片有着光辉革命传统的沃土。

  红军长征途中转战乌蒙山区,“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遵义会议后,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向昭通威信县扎西镇集结的过程中,连续召开会议,史称“扎西会议”。扎西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落实了遵义会议的决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挽危局、正航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扎西会议会址

  毛泽东同志著名的《七律·长征》,以诗人浪漫的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的“乌蒙”就是乌蒙山,“金沙”就是金沙江。红军长征和毛主席的诗句,为昭通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精神遗产。“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正是昭通的生动写照。

  如今,走进位于昭通市威信县城东北边的扎西红色小镇,独具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到处亭台楼阁、街巷纵横、流水潺潺,小吃、商店、酒吧、茶吧、客栈、书院一应俱全,红色元素与自然、生态、民俗、城镇、景观完美融合,白天人群熙攘,晚上流光溢彩,已成为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感受红色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

  云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云南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先进典型”“红色故事大家讲”等系列活动,坚持把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学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进力量,推动学习教育扎实有序开展。

  征程壮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催人奋进,更加壮美辉煌的七彩云南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标签: 责任编辑: 杨丹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昭通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