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温州、台州两市政府签署协议,协同打造民营经济高地——
温台联手背后的发展新逻辑
2021年04月26日 07:30:2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世琪 周琳子 许峰

  甬台温复线乐清枢纽。记者 蒋超 摄

  浙江在线4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世琪 周琳子 许峰)浙南沿海,温台两市,将联手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

  3月初,温州市政府与台州市政府在台州签署《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围绕“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这一目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强强联手。

  温州、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活跃的区域,此次两地携手将为浙南发展带来怎样的可能?其联手背后又折射出“十四五”时期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过去一个月,本报记者以温台协同发展为窗口,探究了这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浪潮,感受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脉动。

  寻找“最大公约数”

  恐怕没有多少人比王卫青更熟悉沈海高速乐清到椒江间的100公里。这名台州籍企业家,在温台两地都设有工厂,在这两地间奔波是他近几年的日常。

  王卫青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创办的企业是夏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链服务。2016年,公司在业务拓展中,发现台州企业有同样的需求,于是王卫青将制造基地带回家乡。如今,位于椒江飞跃科创园内的晶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路桥、椒江、温岭的水泵、电机、汽配等企业提供电子控制模块配套。两家企业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为两地不同产业配套电子控制模块。

  对王卫青来说,虽然两家企业都是从事电子元器件生产,也有优势互补的实践,但两地政府对企业的政策和扶持方式不同,在企业发展中,总是让他觉得有些“分裂”。直到最近温台签署协议,王卫青发现,这些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

  “以对企政策为例,围绕相类似的产业集群,我们将共同商讨、共同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温台两市产业集群连点成面,尤其鼓励企业家两地创业。”温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对于像王卫青这样两地设厂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早该如此,温台本就是一家。”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向记者流露出这样的心声。

  这种共识源于温台两地发展的历史渊源,这两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在民营经济的成长历程中,像一对共同弄潮的孪生儿——1980年,温州人章华妹领取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980年,台州临海县双港区金属薄膜厂干部群众投资入股解决资金困难,被认为是一次所有制的重大改革创新;1983年,温岭牧南工艺美术厂(社员联营集体)经工商注册成立,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1986年,全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金融企业温州鹿城信用社开业……

  两地联手不仅让众多企业家受益匪浅,对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更是如此,对于此,双方各有期待——

  温州以创建全国新时代首个“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契机,先行先试推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在去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0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温州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国第六。“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青年科学家峰会活动等将进行两地资源流通共享,这些温州推进‘重要窗口’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平台,将加快台州营商环境与科创赋能提档。”台州市发改委地区与海洋经济处处长陈慧斌说。

  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中,台州已打造出了21个百亿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36个特色产业集群、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99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领先,“台州制造”遍布全球,境内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同类城市第四位。“台州企业的上市经验,对于推动温州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来说非常宝贵。在协议中,类似这样的取长补短合作将让两地在有序竞争中携手共进。”温州市发改委地区与海洋经济处处长郑晓波说。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更何况温台两地民营经济发展轨迹相似,产业结构也有重叠。此次携手,正是为了避免落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协议明确,两地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两市战略合作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对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作出决策。联合组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科技、环保、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健康、人才等专项工作推进机构。

  通过跨行政区划协同,两地立足现实,发挥比较优势,寻找“最大公约数”,让区域内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短短1个月内,已有可见成效——

  依托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温州传统制造业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万亿计划”和台州建设中国工业4.0标杆城市,两地共同孵化培育上下游创新型企业的进程正在提速。接下来,两地将在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生命健康、电气产业等领域发力,着力提升产业链合作水平,共建若干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东侧是台州玉环、温岭,西岸是温州乐清,两岸计划总投资150多亿元的环乐清湾文化旅游带建设工程已经展开。“为提升乐清湾港区和玉环大麦屿港区码头功能,布局了总投资30多亿元的环乐清湾港口项目,目前C区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乐清市发改局海经科科长方宇说。

  谈及此次合作,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温台两地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既有向北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向南辐射闽台赣、联接珠港澳的区位优势,又有民营经济先发的独特优势。温台协同联动,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扮演更重要角色。”

  显然,两地都将视野放得更大更远。在《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两地再次强调打造长三角金南翼重要发展极,组团叩响长三角大门。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重地,温台两地走过发展的黄金期,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地融入长三角的地缘劣势逐渐显现,这也使得温台与嘉湖的浙江经济第三极之争悬念陡生。“地缘劣势可以弥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必须把握住。”郑晓波说。

  实际上,经过多年努力,对于劣势的弥补,两地都卓有成效。

  2019年以来,随着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乐清-南翔科创合作基地等飞地陆续筑巢长三角,“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产业在温州”的合作模式不断成熟。温州市安排5749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上海嘉定科创园建设,着力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助力高效承接上海科创资源辐射,成为温州市深入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一大缩影。

  而在台州,同样的“双向”科创飞地,让一块普通的布料变成了阻隔病毒入侵,且耐洗涤、无毒无害的神器。2020年,在临海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共建的复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中,“可复用抗病菌纳米分子材料”研发成功。该科创园采用“在沪研究+临海制造”模式,在上海设立研发基地,在临海设立产业化基地,成功构建起“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

  一系列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人才招引、能级提升三大关键词,成为两地保持民营经济活力,抢占浙江经济第三极的重要保证。而温台此次协同,也将基于此释放叠加效应。

  近年来,台州上市药企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温州医科大学开展了紧密合作。“十四五”期间,又谋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和临床资源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通过合作,我们将搭建起更有竞争力的医药研发平台,更好承接长三角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说。

  “比如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我们尝试探索通过在台州设立分会场,让温州峰会辐射台州,放大办会效应。”台州发改委海经处处长陈慧斌说。

  温台两地交通项目上的共同发展,也将进一步化解这种地缘劣势。

  4月17日17时14分,在台州的杭绍台铁路建设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片钢梁吊装完成,铁路控制性工程椒江特大桥顺利合龙。随着通车日程渐进,这条省内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将极大缩短两地与长三角腹地的时空距离。项目建成运营后,将联通沪昆、商合杭、宁杭等多条高铁,接入长三角地区高铁网,形成一条长三角核心区辐射浙西南地区、浙江省内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

  而在两地协同的首批13个合作项目中,以缩短空间距离、换取发展动能的交通项目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两地将在规划共绘、制度共创、设施共联、产业共荣、创新共进、要素共通、文旅共融、民生共享、生态共保、湾区共建十大方面协同发展。

  “要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营商环境、生态环保、交通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联动,才能事半功倍,打造长三角金南翼重要发展极。”台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协同发展迈向省域一体化——跳出此次温台两地强强联手来看,不难发现,2021年开年,这一趋势在浙江刮起一阵“旋风”。

  先是宁波、舟山、台州三地联合发文,公布了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宁波都市区囊括了宁波市域、舟山市域和台州市域,同时延伸至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周边区域。

  再是嘉兴湖州携手,用3年时间,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两地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嘉湖一体化站上新高度。

  加上温台协同打造民营经济高地,这一轮省域一体化热潮囊括了全省超过半数的设区市。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注意到这一趋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不少设区市已经意识到,通过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放大比较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占得先机。”

  在明文彪看来,这些合作都有迹可循。“宁波都市区的打造将构建‘一主一副四片两带’空间结构,‘一主’指甬舟主中心;‘一副’指台州副中心;‘四片’指宁象三门片、岱嵊片、天仙临片、玉温片;‘两带’指义甬舟开放发展带和东部海洋海岛发展带。显然,这是要围绕宁波打造一条有长度、有深度、有厚度的城市带。这也呼应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宁波的期许,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而嘉湖和温台的联手,除了地缘和历史渊源,也都可以在浙江的“十四五”规划中看出端倪。“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嘉湖一体化,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和浙北增长极。发挥温州作为“全省第三极”的战略作用,支持台州建设先进制造标杆城市,打造温州、台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这一系列规划也被看做我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都市区的竞争层面,是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但都市区要强,一个强劲的中心城市是必要条件,但只有一个强劲的中心城市会造成‘独木难支’的局面。这也是我省在2019年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出发点,这一路径在‘十四五’时期将持续深化。”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浙江需要更多国际化大都市区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不能只靠杭州、宁波“双核”。通过省域一体化,浙江将培养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次级城市群,以应对全球多层次的城市群竞争,“这些强强联手的设区市,将成为我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区的重要圈层,从节点城市成长为大都市圈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城市群副中心。”

  与过去省域一体化的实践相比,今年还呈现出另一特点——逐渐从宏观规划迈向小切口。在2019年7月,浙江曾掀起一波以杭州为核心的省域一体化浪潮,短短3天时间,杭州先后与湖州、嘉兴、绍兴三座城市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彼时的协议,更加注重顶层设计。

  而当下,无论是嘉湖的城乡融合主题,还是温台的民营经济高地,浙江的省域一体化合作则更加落细落实。就如王卫青所言:“这次合作,实实在在地让我们企业家感受到了两地政府在联动。”

  可以预见,浙江省域一体化将在“十四五”时期迈入一个新阶段,从抽象走向具体。

标签: 长三角;民营经济;一体化;协同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4/W020210426285126264111.png

温台联手背后的发展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