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致力“希望工程”27年,“老团干”张春燕——
给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
2021年04月28日 07:36:5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见习记者 钱弘慧

  浙江在线4月2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钱弘慧)一张照片,曾感动无数人:一位大眼睛女孩手握铅笔,直视前方。这是希望工程深刻的时代印记,无声却力道千钧,让每位读者都感受到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1995年1月,34岁的杭州钢铁厂团委书记张春燕,带着对这张照片的感动、对希望工程的憧憬,调任团省委直属的事业单位,专门从事希望工程工作,一干就是整整27年,直至今年退休。

  让贫困孩子有书读、有学上!这是她朴素的愿望,也是有着37年党龄的她始终坚守的初心。

  回首往事,这位60周岁的“老团干”告诉我们:“我的工作,一头是奉献爱心的公益人,一头是需要帮扶的青少年,我站在中间,是一名爱的搬运工,帮助了他人,也让我自己感到幸福。”

  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孩子的机会

  4月的开化县黄谷乡,处处都是春的气息。由巴金题写校名的建国希望小学里,孩子们正尽情享受着最无忧无虑的童年。

  可张春燕依旧记得自己1995年3月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情景:已是危房的乡校无法承担正常教学,100多名学生分散在好几户农民家里上课;下课时间,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黄泥路上横冲直撞……陪同张春燕考察的乡干部一边招呼着孩子们注意安全,一边向她介绍情况。

  “你们很早就提交了申报材料,一直没人愿意来捐建希望小学吗?”张春燕问道。

  “听说有个上海老板有意向,可是一直没下文。”

  “那我帮你们跑一趟上海吧,一定帮你们争取下来,我这个‘钢铁工人’和老板谈条件还是有经验的。”立下“军令状”的张春燕,第二天就辗转联系上申华实业创始人瞿建国。

  瞿建国没去过黄谷乡,对于捐资建学校总有些顾虑。刚一见面,张春燕就一五一十地和瞿建国分享自己在黄谷乡的所见所闻。她很激动,也很急迫,更有压力,因为她既是为黄谷乡代言,也在为浙江的希望工程代言。

  和老板“谈判”着实没那么容易。经过两天的苦口婆心,瞿建国最终被张春燕的赤诚情怀打动,他打消了顾虑,决定向开化捐资20万元。

  这是张春燕劝募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回想起落成仪式,她的眼前出现一个个飞奔的笑脸。“谢谢张阿姨!”稚嫩的童声在空旷的操场上绵延不绝,那一刻,她的幸福也像花儿一样绽放。

  这之后,张春燕跑遍了省内90个县市区和多个兄弟省市,只要接到当地团委提出的帮扶需求,她和她的团队就立即着手调查核实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孩子的机会。

  200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不让”的工作要求,张春燕和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同事们第一时间设计和实施“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2008年,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浙江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部署,他们又迅速推出“浙江省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

  从1992年团省委发动全省团员青年筹资捐建文成县岭后乡希望小学开始,省青基会至今已向社会募集超过6亿元善款,在省内外援建了599所希望小学、28所希望幼儿园,奖励和资助大中小学生20余万人次,各类公益项目惠及青少年已超过百万人。

  希望不止是播下一粒种子,也是大树长成后的开枝散叶。叶祥根曾接受过希望工程的帮助,他凭着自身努力,一路求学,顺利考取公务员。2000年他还在温州读高中时,张春燕专程去学校看望过他。他告诉记者:“张阿姨就是给我们带来希望的人。”

  工作几年后,叶祥根成为莲都区的一名团干部,也接过了希望工程的接力棒,通过最大限度联系更多爱心人士、最大能力创设助学载体,为和他一样的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2015年,张春燕带队去莲都慰问家庭困难的青少年,与叶祥根相遇。一个长大成人,一个笑容依旧,两代团干部聊工作、唠家常,田野上留下的都是青春的足迹……

  要么不做,做了就得做好

  熟悉张春燕的人都知道,她身上有着一股子执拗的劲儿。从杭钢的仪表工到团委书记,再“转战”希望工程,每一件经手的事她要么不做,做了就得做好。

  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全面发展,各种项目需求也更加个性化。

  2020年通过省青基会资助,建德市三都梓里小学的每名学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葫芦丝,民乐不仅是校民乐队的特色,也成为全校的特色。当年11月,校长邀请张春燕去观看孩子们的演出。

  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近几年来,类似葫芦丝这样的个性化需求项目越来越多,每次都是“一事一议”,费时费力。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一套非标准化项目的募捐模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你再过不到4个月就退休了,要不算了吧?”有人“善意”提醒。

  可张春燕认准的事,一定会做下去——这早已不是她第一次拿制度“开刀”!

  2013年,省青基会面向大学生、中小学生、农民工子女等不同学生群体的助学项目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制度,她首先提出将它们合并到同一个管理办法中。同事们面露难色,都说“现在这样就挺好”,她却反复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按她的说法,“几乎是硬推下去”。

  2015年,经过两个学期的磨合实践,《浙江省希望工程学生资助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成型,学生资助项目实现了一套流程一个办法一贯到底,项目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这一次,她又和同事们一道迎难而上。一块数字黑板、一支红领巾鼓号队、一个多功能教室、一条校园文化长廊……零散的软硬件个性帮扶项目如今都有了共同的管理办法,也有了共同的名字——“希望工程·筑梦基地”,有需求的学校只需通过当地团委按章向省青基会提出申请。

  “做公益不是收钱、发钱这么简单。在规则与现实脱节时,要找到平衡点予以创新,每一步都做到有理有据。”张春燕深知规范透明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所以极为重视制度建设,力求每一个项目都有规章制度、每一个专项基金都有据可依。

  在精益求精的态度之下,省青基会在规范透明方面屡获行业认可,连续两届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连续三轮获评5A级社会组织;去年的抗疫筹款中,被《公益时报》评为筹款达千万元的12家信息公开五星级基金会之一,也是浙江唯一一家。

  年纪大了也要有数字化思维

  确定制度、梳理材料、完成交接……今年3月1日,张春燕正式退休。原以为迎来了清闲的养老生活,却发现干了几乎一辈子的事儿,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她时时关注着青基会的新闻,每当“亲青筹”上线新的公益活动,都要抢先体验一把。前几天,青基会上线“3小时公益”,与另一家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她立刻在上面捐款体验流程,向单位负责同事反馈了“页面跳转速度能不能更快点”的建议。

  “如果像我这样的‘老年人’都用得惯,公众接受度就差不了。”她说。

  起初,张春燕不适应网上公益,觉得线下更“靠谱”。直到有一次,单位小年轻在组织生活会上“批评”她“互联网知识技术应用不够”,她一时有些失落。

  年轻时,她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8年,她在杭州组织了一场上街劝募活动,在全国公益组织中算是很前卫的做法。人流量大的地方,随处可见穿着“希望工程”红马甲的志愿者,2个小时一共募集到6万元;

  2005年,全国首家地域性互联网捐赠平台“浙江希望工程在线”上线,基层团组织不用再递交纸质版材料,直接传到网上,工作效率大为提升,这也是她主推的工作……

  难道年纪大就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吗?她较起了真。

  2016年,团省委、省青基会联合发起搭建“亲青筹”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这是全国青基会系统中第一个网上众筹平台,目前已众筹5500万元,捐款人次近100万。去年抗疫期间,3个月里就众筹到1000多万元。

  从项目孵化的第一天起,张春燕就“盯着”部门同志基于互联网设计项目,重构工作流程,打造一个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同时她也尽己所能,扮演起“用户体验师”的角色。怎么把筹款链接转发朋友圈、如何在支付宝端捐款……张春燕不断请教、体验、对比,再提出改进方案。

  如今,省青基会的互联网小额众筹占比已近70%,筹资总额超过1.36亿元。公益项目也从原来单一的助学,拓展到助医、助困、助就业等多个领域,“向阳花少儿医疗救助”“希望小书房”等公益项目在网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张春燕告诉记者,“年纪大了也要有数字化思维”。

  退休了,与希望工程的缘分就终结了吗?

  张春燕的答案是否定的。二十七载默默奉献,因为与希望同行,她依旧是年轻的模样。

  2020年8月,张春燕(右二)走访纳入“2020年度大学生助学计划”的大学新生。


标签: 希望工程;众筹;孩子;公益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给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