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省农科院果树育种专家施泽彬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嘴刁”的他每年要尝2000多批梨
2021年04月30日 07:17:5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珍珍

  编者按: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今起推出一组先进典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属于劳动者的价值。

  浙江在线4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里谁嘴巴最“刁”?在办公楼里问一圈,答案都不约而同指向一个人——施泽彬。“你别看他人很随和,嘴可挑了!要是能得到他的肯定,水果品质一定没话说。”同事戴美松偷偷跟记者“八卦”。

  56岁的施泽彬,是省农科院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嘴刁”,是他从事果树育种三十多年养成的“职业病”。

  “优质梨外观要大小适中、色泽如玉无锈斑,吃起来甜脆无渣滓,还要耐储藏。”聊起梨,施泽彬滔滔不绝。1987年,他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就与梨结下不解之缘。

  果树新品种选育,是农作物品种选育中耗时最长的工作之一。 “从杂交育种到开花结果,再到稳定投产、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一般需要15年以上。” 施泽彬说,为了培育新品种,他与同事们每天都忙着育种、观察,每年要尝2000多批梨,常常会尝到嘴角发酸、失去味觉。

  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一位果树研究人员来说,一辈子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就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头发花白的施泽彬,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施泽彬与团队一起研究育成的“翠冠”梨,实现了熟期早、品质优、丰产性好、栽培容易等四大优良性状的同步跨越。如今,“翠冠”已成为南方梨的第一大主栽品种,占全省梨栽培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国栽培面积已超120万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被外国沙梨品种主导的格局。

  虽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嘴刁”的施泽彬毫不自满,反而做起了“检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翠冠”梨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果面有锈斑,经不住储藏,常温下放不到一周就蔫了。

  之后十几年间,施泽彬与团队经过大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选育出无果锈、耐储藏的“翠玉”“新玉”等新品种。

  这些优质品种深受果农欢迎。为了实现让科技成果和知识转化为果农财富的理想,施泽彬奔走在浙江、重庆、四川等地乡村开展技术培训,根据当地土地、气候等条件制定不同方案,并免费赠送自己编写的技术书籍、手册。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水果的需求也更多样化。” 施泽彬说,从有水果吃到水果要好吃、好看、更有营养,果树品种选育也要与时俱进。眼下,外观亮丽的红皮梨选育工作正在开展,施泽彬满心期待。

  施泽彬在观察新品种梨的生长情况。(受访人供图)


标签: 选育;锈斑;水果;果农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嘴刁”的他每年要尝2000多批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