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日讯每年的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对“五四精神”(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继承与发展。
1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05年前,27岁的李大钊写下了这样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青春》,点燃了中国青年立志改造中国、打造一个新世界的信念和热血。
写文章的时候李大钊正在日本,做什么?在给中国寻找一条救亡之路。
这个时期的中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正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混乱不堪。大家一看,这国家境况和以前的清朝也没什么两样啊,不平等条约照签,列强特权依旧,军阀割据依旧,人民境遇并没有改变。中国到底该怎么办呢?
2
在上一期“时事开讲”中,我们提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它在思想上,彻底打醒了中国人。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工农业确实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当时的北洋水师在亚洲都是最先进和规模庞大的,大家以为中国虽然比不上西方列强,但在亚洲还能当当老大吧。
谁曾想,甲午战争一战惨败,日本从此在世界列强中冒了头,中国的国际地位却一落千丈。大家看见,一个表面上庞大的帝国,连一个曾经不断派遣使者前来学习的岛国都打不过——原来清政府这么腐朽,制度这么落后,这样下去中国要完了。
越来越多的青年东赴日本,去寻找它崛起的答案,看看能不能作为救中国的药方;也有许多人去西洋,学习先进科技,看看世界上那么多的治国理论里,有没有一条适合改造中国的道路。
李大钊就是这其中一员,他24岁时入读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青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份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他曾5次东渡日本,一部分原因是躲避通缉,更多原因是去“找路”。第一次前往日本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时候,他才22岁。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记录的就是那段“寻找中国道路”的历史。主创人员说:我们要反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背景,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的源起。
在最后一次从日本归来后,陈独秀有了一个成熟的念头:办杂志。他想用杂志来“让全国思想为之改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些人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办杂志,辨析、选择、验证出一种当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改造中国青年和社会的指导思想,来探索出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
这本杂志就是《新青年》,在近代中国影响非常大。它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一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可以说,它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因为我们熟知的“五四精神”核心内容,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许多参与“五四运动”的青年人,都是看着《新青年》成长的。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18岁念中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是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他牺牲的时候,才27岁。
我们过五四青年节,就是在纪念“五四精神”,这一精神直到今天都是应该发扬和继承的。
3
了解历史的同学们会疑惑:“五四运动”是由一群青年爱国学生为主发起的,为什么它的影响会这么大?
这个问题确实问在了关键点。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五四”?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看表面,实际上,“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次由青年学生为主发起的运动,它还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特别是在后期,工人阶级的全面加入,让“五四运动”因此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就是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在时事开讲《两个辛丑年,换了人间》这篇文章里我们讲过,作为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屈辱。后来虽然中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实质仍是俯首于列强。
至于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受到的殖民压迫则更是不用说。语文课本里的《包身工》一文,反映的就是这样的压迫场景。虽然夏衍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但是他们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工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工人、农民都纷纷热烈响应、支持“五四运动”。事实也正是如此。“五四运动”开始后,先是全国各省市学校纷纷响应北京的学生罢课抗议,到了6月5日,上海工人首先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随后,唐山、汉口、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许多大中城市商人罢市。
“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时候,《新青年》又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
1921年7月,一个年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那一年,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28岁。最为年长的“何胡子”45岁,最为年轻的刘仁静19岁。
4
28年后,在这个年轻政党的带领下,一个全新的中国诞生了。这是一个无数青年人曾经期盼的青春中国。
陈独秀,这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是中国共产党员,最后都牺牲了,牺牲时年仅29岁和26岁。很多人是通过《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了解了他们。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同志走出牢房,走向刑场,笑着跟狱友们告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如今这句话,就刻在他牺牲所在地,上海龙华烈士馆陈列室墙上。
同学们去拜谒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时候,如果留心会发现,那个年代牺牲的革命者,年纪都很轻,20多岁的青年比比皆是。
如果说当年那一代青年,寻找的是青春中国的“怎么做”,那么新中国建立后的年轻人们,则是在探索青春中国的“这么做”。一代代的年轻人,继承了前人披荆斩棘的精神。
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支老年合唱天团火了。他们是平均年龄超过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在央视网络春晚上挽起袖子演唱了一曲《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他们的火,并不是歌唱得有多么动听,而是团里的每一位校友都“有故事”。他们是一群为了让国家焕发出青春活力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人。
团里有一对夫妇张利兴、朱凤蓉,清华毕业后双双选择了“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从此隐姓埋名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参与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17岁离开,70多岁时两人重新回到上海居住。朱凤蓉说:“说实话,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合唱团成员,国产大飞机C919的技术顾问、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读的是航空系,一心想为中国造最牛的飞机。因为1937年的时候,刚满7岁的他开始了逃难生涯。从山东,到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日本人打到哪里,他就得搬家。初中的时候,这个亲眼见过日军飞机轰炸、在桂林防空洞里亲历美日空军空战场面的年轻人决定,长大后一定要造最牛的飞机。
27岁时,程不时就设计了初教-6国产小飞机。这种飞机非常适用于飞行表演,2001年时还卖出了200多架。今年,72岁的他,应邀去了一趟美国,站在自己快半个世纪前设计的小飞机旁,他得意地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登在美国一家报纸上,并配文章《He came,He saw,He conquered》(《他来,他见,他胜》)。
那个年代,有太多这样的年轻人,是他们,让新中国从建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模样;是他们,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不再是连一根火柴都要被叫成洋火;是他们,让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体系,不再被他国随意欺辱;是他们,研制出超级稻,让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老百姓吃饱了饭。
5
如今的中国,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关键处,再一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这次,不再有那么多的彷徨、忧愁和迷茫,而是每一个青年胸中涌起的豪情和责任感。
2020年,中国全面脱贫。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而正是有许多青年参与其中创造了这一奇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技员、支教老师、农创客……许多年轻人,扎根乡间扶贫攻坚,甚至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生命。
前几天,是壮族“三月三”节日,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教学点,驻村干部郑昌昊身着苗族节日盛装向支教老师吴晗求婚。这一对相恋八年的95后青年,如果不是因为驻村支教,早就应该完婚了。
在郑昌昊驻村的时候,两人身处异地常常“失联”,当吴晗来到村里看到郑昌昊忙碌的模样时,深受感动。于是身为小学老师的吴晗,也踏上了扶贫支教的路。在基层忙碌的他们,交流基本上只是每天早上说一次“早安”,每天晚上说一次“晚安”。
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中,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的青年英雄?这份责任感不言而喻。
武汉疫情暴发时,24岁的医生甘如意正在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过年,距离所在单位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300公里。由于湖北各地交通管控,沿途客车停运,家里没有私家车,甘如意向父母提出,骑自行车回武汉去抗疫。她怀揣着村委会开具的疫情防控临时通行证上路。通行证上写着: “车牌号:自行车”。从1月31日出发,沿途经历了骑车、步行、搭车后,她在2月3日回到了化验工作岗位。
习总书记赞扬青年人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就在前天,中国将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发射上了太空,在中国的航天领域,年轻人挑大梁更是不鲜见。未来,终属于青年。
6
五一假期的时候,同学们有空不妨看看《觉醒年代》,这是一代青年人为了中国未来的奋斗史。
最后,以鲁迅说过的一段话,送给各位同学们。它因《觉醒年代》的热播而被大家重新阅读和记诵,对当下的我们仍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是时代的希望,也是青春中国的期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