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公开通报新一批典型案例。这中间有非法开采痼疾难消、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系统完整性等生态环保问题,也有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应付等态度作风问题。可见,“督”与“察”的对象不止于生态环境保护,政治生态的修复与治理也同样覆盖。
这一轮督察中,有两则新闻颇引人注目。今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督察时,刚到地方,车牌就被盯上了。督察人员刚到一个排水口没多久,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来打招呼。而就在新一批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某地处置环境污染问题敷衍了事,却在应付督察上颇费心思,实属本末倒置。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道考题时容易出现偏差,恐怕与地方领导政绩观不端正、新发展理念没树牢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但仍有地方存在认识误区,一些领导舍不得原有坛坛罐罐的短视现象依旧存在,“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却挂空挡”。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过分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而不愿在周期长、见效慢的“潜绩”上下功夫,这正是大账、长远账算不清楚的表现。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在树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或许不可避免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承受短期的阵痛,但换来的往往是澎湃的新动能和新增长。谁能在发展思维上转变得更快,谁就能越早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谁能在治理方式上转变得彻底,谁就能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后劲。
这善于算“长”“短”账的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党员干部举一反三的工作思路。在经济发展上,增加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升级,正是为了后续更强劲的增长力;在民生冷暖上,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只粉饰表面,都是善于算大账、长远账的聪明之举。只有在新发展格局中提高站位,懂得多算着眼长远的“划算账”,才能真正萌发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