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繁花似锦;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刚过立夏,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杭嘉湖平原到瓯江两岸,青山葱郁,碧水迢迢。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明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
这是浙江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建党百年浙江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将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特别在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方面,在推动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方面,在创新引领先富带后富政策体系方面,在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方面,要开展先行先试。”
担任如此重大使命,浙江信心何在?底气何在?
100年来,浙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筚路蓝缕、实干担当、砥砺奋进,特别是2003年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大地发生了精彩蝶变,实现了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从对内对外开放到深度融入全球、从基本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跃升。202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6.46万亿元,在疫情防控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仍然增长3.6%。
经过不懈奋斗,今天的浙江成为百姓感受最安全、最具幸福感的省份之一。浙江还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人均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的省份,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全覆盖。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6万元和3.19万元,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收入比进一步降至1.96∶1。
新发展阶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浙江,提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这张充满温度的蓝图上,以过往的高质量发展为底气,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落笔方向,浙江正努力书写出“生活和美、文化和润、社会和序、生态和谐、百姓和睦”的民生图景,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
1、党建引领,当好“红色根脉”传承者
100年前,在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最后议程,十几位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叶扁舟里,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第一步。
赓续不绝的红色基因,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历程中最鲜明的底色。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为红色基因注入特别的力量,是浙江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保存着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走进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家乡——宁波市北仑区霞浦镇霞南村,各项惠民工程开展得红红火火,拆迁工作稳扎稳打,干部群众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感。
谁曾想到,霞南村曾是换届选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基础薄弱,矛盾不断,“脏乱差”的帽子长期扣在头上。通过全面加强党建引领,仅仅5年时间,霞南村成功逆袭,被授予“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作为村干部,我们就要为‘张人亚红色小镇’的建设做好支撑,不能给霞南村的红人张人亚丢脸,要以最佳的精气神传承红色基因。”霞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伟说。
赓续勇立潮头的传统、擦亮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初心,浙江党员始终在行动——
在台州市三门县城西村村委会三楼的“初心馆”,收藏着从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35本会议记录。翻开泛黄的纸张,一笔一画记录的都是历任党组织为民办事的初心。从1957年建立党组织,通过八任村支书的接续奋斗,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明显增强,以优良的党风醇化了民风、汇聚了民心,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美丽蜕变。
每年有80至100天的时间在基层乡镇,每次行程来回1000多公里,13年中跑了20多万公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员教授汪自强自从当上科技特派员,一顶草帽、一身下地装、一双解放鞋成了他的随身装备。“只要农民兄弟需要,我就会一直守望在这片土地上。”他连续10多年坚守在泰顺山区,为当地引进1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成了农户交口称赞的“自家人”。
在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电力大数据当起“智慧卫士”,监护起51户独居老人的起居。家庭智能电表的一个个读数,汇成电力大数据,接入杭州“城市大脑”,每隔15分钟自动刷新。一旦“关爱码”预警,国家电网浙江电力(杭州)红船党员服务队和社区人员就迅速上门。
小康路上不能漏一人,共同富裕没有旁观者。如今浙江肩负起守好“红色根脉”的历史重任,以“红色根脉”的传承者、守护人的使命担当,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确保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浙江党建之窗展现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
2、创新实干,打造共同富裕标杆
共同富裕,根本靠发展,关键靠统筹。打造共同富裕的标杆,从城乡协调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浙江一直在探索和创新。
借运河之便,得蚕丝之利,江南古镇南浔,历史上曾富甲一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南浔人均生产总值达9.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62:1,是全国城乡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2021年1月,南浔区因势利导提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行动方案,成立了专责机构。按照行动方案,南浔区围绕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路线图包括“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体系,涵盖“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城乡均衡、精神富有、社会和谐”五方面内容,实施“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工程,并细分为57个项目。时间表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共同富裕示范样本。
为此,南浔区制定了打赢产业规模、商贸繁荣、万户收入、村集体经济四个“倍增战”的发展任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大共同富裕“蛋糕”。“过去的浔商之富,是少数人之富。今天,我们要实现人民群众人人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共同富裕。”南浔区委书记杨卫东说。
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库区水源保护政策所限,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产业收入几乎为零,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为了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地推出了“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在东部筛选出部分没有污染的来料加工项目,进行西扩带动周边数百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浙江省政府公布第4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中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行政村——花园村,一个坐落在浙中腹地东阳市的村庄。花园村的富裕,不是“被人均”的富裕,而是货真价实的“共同创富”——2004年以来,花园村相继合并周边18个村,并带动它们共同富裕;2020年,全村1.4万名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4万元,还能享受30余项福利;5万多外来人口共享着花园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山海互为支撑。按照“八八战略”的部署,浙江率先探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破解之道,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成为发展最均衡最协调的省份之一。“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区等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海”主要指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
多年来,浙江着眼于山区与沿海优势共同发挥、造血与输血功能共同增进,推动建设了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共建平台。衢州市柯城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利用保障余杭建设发展的土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资金,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块打造了柯城“柯创园”,引进孵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冷链物流、服装时尚、智能制造、乡村直播等优质项目,培育出了18家科技型企业。
如今,这张覆盖市、县、镇、村的“山海协作网”进一步完善。据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浙江把山海协作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多轮驱动,助力26县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久久为功,高标准建设“诗画浙江”
鸟鸣窗外,唤醒了安吉县余村的清晨。这个位于浙北的小村庄,关闭矿山修复生态,办起采摘园、民宿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板。
余村发展起来后,天荒坪镇统筹余村和周边四个村,打造余村示范区,构建“1+1+4”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先进村带后进村的“余村模式”。串联四个村子的余村大道贯通,全长15公里的沿河绿道建设完工,把中、南、北部沿线美丽乡村、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建成别具一格的绿道景观。余村与周围各村抱团发展、共建共享,实现利益共赢,美丽乡村共同体初显面貌。
乡村美不美,主要看生态;乡村旺不旺,关键看产业。坐着红色的小火车,穿过稻田、灌木林,依次经过花海农场、中药农场、高山牧场……鲁家村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18个特色农场差异化经营、科学分布,农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村集体成立乡土农业发展公司,与家庭农场抱团形成“村+公司+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实现三方共营共利,打造出一个美丽乡村的新样板。
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奉化市滕头村怎么在全域旅游方面继续发力?“从能源入手,真正做到生态、绿色!”村党委书记傅平均一锤定音。村党委和奉化供电公司联手建设当时宁波市唯一的全电景区。在滕头美食园的鹤鸣年糕饺摊位,厨房是开放式的,老板忙着打粉蒸粉,看不见明火的灶头热气萦绕。电“靓”村庄,全电的推行让滕头村既美丽又安全。
为解决村共同富裕问题,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建设集民食民宿、文化体验、茶产业深加工为一体的全域景区。依托径山寺坐落地、径山茶原产地两大核心资源,借助山顶54户农户和5家茶企整体搬迁安置的机遇,打造“中国禅茶第一村”,引导村民施展手艺,办民宿、农家乐,开茶馆。目前径山村已成立村级旅游运营公司,通过招募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以大径山旅游资源为背景,多点联动、业态融合,专业团队轻资产合作运营,探索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新模式。
绿色,是浙江的底色,也是浙江一直悉心守护的颜色: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0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浙江先行先试,以人为本走出了村美民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先进村带后进村,一村一景、一镇多景,村村不同,处处有美,逐步形成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
如今,美丽乡村成了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18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5%,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标。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是25微克/立方米,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到了94.6%。
“经过百年奋斗,今天的浙江建设了全域美丽大花园,整个浙江就是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袁家军说,“我们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构建常态化GEP核算应用体系,科学制定并启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加快建设天蓝水澈、海清岛秀、土净田洁、绿色循环、环境友好和诗情宜居的诗画浙江。”
温州端午赛龙舟。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4、绘制蓝图,续写新时代文化篇章
推开一扇门,从书架上选一本书,落座后享受清凉和阅读的快乐。这就是温州“城市书房”带给市民的福利,步行不出15分钟,基本上在身边就能找到一家文化“加油站”。
点亮城市阅读之灯,温暖幸福整座城。温州构建起“1+10+N+X”高质量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网,即1个龙头驿站、10个特色文化驿站、N个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驿站,X个乡镇、村级文化驿站,在服务领域上实现从城市到乡镇、村社的全覆盖,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102家,接待读者1000多万人次,获得了全国首个“全民阅读示范城”称号。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如何将殷实的精神家底传承好,并化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八八战略”中可以找到路径。10余年来,从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到对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出部署,再到建设文化浙江新目标的提出,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社会发展打造起强大的精神引擎。
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下一代。这是新时代浙江对“美好生活”的新注解。在浙江城乡采访,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里不仅富庶,而且和美。
浙江成为首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满堂红”的省份,文明创建正向全域文明拓展,“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推动每个浙江人成为文明的代言人。
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共建共享”原则,浙江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惠民利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已经率先实现,打造了大运河文化带、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之江文化中心等。
浙江素有“人文渊薮”之誉,今天的浙江正在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郁达夫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等学术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内高水平奖项;
浙江影视产业已形成从研发到发行、播映等完整的链条,《外交风云》《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王阳明》《绝密使命》等浙产影视精品产生了较大反响;
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成为重要标识;
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2位,当前正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赋能文化建设……
共同富裕,浙江用均衡与发展做好“富”之文章,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裕”之要义上,不断拓展其内涵。用高质量发展创建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共同铸就浙江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说,按照“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总体目标,浙江以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理论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身、四治立信、精品立世、数智立新、融合立业、改革立制,努力打造思想大省、精神富省、最美之省、诚信之省、文艺原创强省、数字文化强省、现代传播强省、文化活力之省,构建文化发展战略格局,建设高水平文化发展重大平台,培育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推出标志性文化成果和文化标识,努力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充分彰显浙江的人文之美、山水之美、道德之美、风尚之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