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聚焦太湖流域治理,沪苏浙皖联合开工重大项目 长三角,携手共护太湖美
2021年05月27日 07:32:2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翁杰 金梁 全琳珉 徐坊

  苏浙沪三地的保洁船在太浦河水域联合清理水面浮游植物(资料照片)。 

  来自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和嘉兴市嘉善县的三位河长在联合巡河时交流讨论(资料照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发 

  浙江在线5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 金梁 全琳珉 徐坊)5月26日上午,江苏无锡,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拉开了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帷幕。本次集中开工的9个项目,清一色都是生态环保类项目,且多数跟太湖流域治理有关。

  作为长江水系最下游的支流水系,太湖流域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河网如织、湖泊棋布,面积更是横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

  上世纪90年代,一篇名为《为了太湖不再“倾斜”》的文章,曾引发人们对太湖两岸经济发展差距的广泛讨论。如今,透过这一批新开工项目可以看出,“让太湖不再倾斜”有了新目标——三省一市治水同频共振,让太湖流域水质好转早日迎来根本性拐点。

  根本性拐点

  还未到来

  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5月的太湖,烟波浩瀚,水天一色。

  但让人烦恼的是,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蓝藻问题再次悄悄“浮出水面”。在无锡贡湖湾湿地公园,记者看到,一艘艘加压控藻船正来回作业,一排排沿岸推流设施不断向外喷水,目的只有一个——防止蓝藻在岸边聚集。

  位于太湖西北角的无锡,夏季处于下风向,一旦太湖蓝藻暴发,无锡就会沦为蓝藻聚集的重灾区。

  “到了最炎热的时候,无锡几乎每天都要投入上千人力以及大量机械设备打捞蓝藻。”无锡经济开发区华庄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毛培新告诉记者,清理出来的蓝藻,一天最多可达两三千吨。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太湖大面积暴发蓝藻,无锡全城自来水被污染,造成生活用水、饮用水全面短缺,超市里的矿泉水一度被抢购一空。

  也正是在那一年,“二轮治太”正式开启。相较1991年开始的第一轮治理,这轮治理不再以防洪工程建设为主,而是将目标转向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通过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太湖渐渐开始恢复本来面目。

  “二轮治太”共有12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中浙江涉及5项,4项与湖州有关,太嘉河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组成了湖州“二轮治太”四大重点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发挥了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如今,在湖州,东苕溪、西苕溪入湖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以上。从去年的太湖流域杭嘉湖区域的监测断面数据来看,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3.2%,比2013年上升52.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

  这些年来,江苏无锡已累计投入上千亿元用于太湖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也因此有了明显改善。毛培新介绍,当初他们这里的湖水是Ⅴ类水,现在改善到了Ⅳ类水质以上,局部区域达到Ⅲ类甚至Ⅱ类,水体透明度在70厘米以上。

  但整体而言,太湖治理尚未迎来根本性向好拐点,蓝藻问题依然困扰着沿线百姓。

  协同治水

  渐成常态

  年年都治,为何太湖的蓝藻问题依然存在?

  “只有控制好各区域上游原水的水质,太湖整体水质才有望彻底好转。”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分析:蓝藻打捞处置能力再强,都始终偏重于末端治理,要根本性改善太湖水质,必须从源头发力,从入湖河道开始治理,从岸上生态修复着手。

  问题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分析,太湖每年入水的总氮、总磷等指标,总量仍然超过太湖自身消纳能力。即便“引江济太”工程每年为太湖“换水”约50%,但太湖北岸原水的Ⅳ类水质,依然“拖了后腿”。

  “太湖流域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的压力不小。”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些年,无锡、苏州、湖州等城市关停了数以千计太湖沿线的化工企业,但相较十几年前,周边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无锡为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当地常住人口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08万;与此同时,无锡的GDP总量也增长了足足一倍有余。

  在这样的发展节奏下,太湖水质能从Ⅴ类水提高到Ⅳ类水,已实属不易。专家分析,2020年太湖湖体氨氮、总氮、总磷较2008年分别下降80%、51%、10%。

  治理并非一家之事。太湖治理的突破口在一体化协同治水。太湖流域面积广、涉及省市多,太湖流域面积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苏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随着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如果仅是“一地治水”,想要彻底治理好太湖,难于上青天。如今,沿湖各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号角下,正打破行政界限,成为“联盟军”。

  今年3月,湖州治水办就通过江苏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聚集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蓝藻”泛滥区域进行协同“围剿”。

  共享的不仅是数据信息,两地间的人员、船只也实现了“共享”。受季风影响,无锡和湖州暴发蓝藻的时间正好错位,一旦出现防控能力不足,上半年湖州就会把打捞船开往无锡、帮无锡打捞,下半年则反之。

  近年来,太湖沿线城市达成联防联治的相关协议,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生态治理格局。

  去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湖州和无锡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建立“十项机制”:统一规划、项目准入、联合执法、生态修复、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检查等十项机制,通过共建共治,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

  “在协同合作机制下,湖州借鉴无锡的蓝藻治理模式,制定了蓝藻防控方案,并在沿湖设置围隔阻挡、藻水分离站,引进加压控藻船等装备,提升自身治理效能。”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说。


  湖州市吴兴区“水韵湖城”太湖流域湖溇河漾水生态系统项目开工现场。记者 徐坊 共享联盟吴兴站 沈旭奇 摄 

  绿色发展

  探索新路径

  太湖流域治理,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正因此,今年座谈会联合开工项目的主题就是围绕太湖水环境治理。”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陈建忠告诉记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有必要率先探索和形成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开工项目中的太浦河共保联治先行工程,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筹划已久的关键性项目。

  流经沪苏浙两省一市的太浦河,西起太湖、东至黄浦江。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贾更华介绍,它不仅是太湖洪水的主要下泄通道,更是下游嘉善、平湖、上海的饮用水地。

  沿着两省一市交界点逆流而上,太浦河上游江苏吴江段河道繁忙,两岸布满厂房;如果顺流而下,进入浙江嘉善段和上海青浦段,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树木和植被。

  如此重要的水系却依然面临治理难题——上游要发展、下游要喝水,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沿线地区对太浦河的定位不同,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一位嘉善县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上游关注防洪,下游在意水质,跨界水体治理就会遇到观念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推进,沪苏浙对太浦河的态度正悄然发生转变。这两年来,江苏吴江启动了一项环境治理工程——蓝带计划,腾退了大量太浦河周边的“散乱污”企业。同样的,浙江嘉善也先后取缔了近千家钢铁经营户。

  贾更华介绍,为保障供水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建立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大家不再相互指责,而是想着如何通过联保共治实现多赢。

  如今,随着太浦河共保联治先行工程的启动,太浦河将迎来全新面貌。目前,在太浦河下游,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已经落户上海青浦区金泽镇,预计将吸引3万名科研人员入驻。上海吴江和浙江嘉善正在共同规划太浦河沿岸腾退土地、共建现代产业园,将在产业转型上实现联动发展。

  太浦河的共保联治也并非个案。细看这批开工项目,上海开工的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浙江启动的祥符荡环境保护提升工程等,很多都涉及跨界水体。

  这意味着,三省一市之间的共识越来越强烈,协商越来越频繁,实践也会越来越丰富。

  在江苏和上海的交界处,有一片湖泊名为“元荡湖”。站在新建的元荡慢行景观桥上,吴江区汾湖高新区建设局副局长胡迎东告诉记者,跨界搭桥早已达成共识,但双方审批需要的材料不同,一度连审批主体都找不到。

  去年两地多部门携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建立起跨界多部门‘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最终,元荡桥项目由苏州市委托上海市审批,按照最优标准报送材料。行政审批许可盖上海和苏州两个章,实现了共同审批、共同监管。这一次启动的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其实是去年基础上的二期项目,涉及整治的元荡岸线更长,开展水生态修复的面积更大。

  联合治水走向纵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共振的频率,已空前强烈。

标签: 太湖;蓝藻;太湖流域;治理;湖州;治水;浙江 责任编辑: 陈雷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5/W020210527271275229617.jpg

聚焦太湖流域治理,沪苏浙皖联合开工重大项目 长三角,携手共护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