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作为“革命老区县”,泰顺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要战斗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南特委诞生地、浙南核心革命根据地,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为持续擦亮“红动浙南”品牌,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红动浙南看泰顺·百年故事”系列报道,书写百年荣耀,记录泰顺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彩瞬间。
今年4月,泰顺县米塑非遗传承人张甜清用米塑做出三星堆黄金面具,让他火速红遍全国。前不久,央视网联合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共同发起“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1世界博物馆日直播活动,张甜清在活动中展示“米塑微缩版”三星堆博物馆,介绍泰顺米塑文化历史及用米塑还原三星堆面具的过程缘起,与网红丁真现场共同制作“米塑版”黄金面具并赠送丁真小马珍珠的米塑作品。该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45亿,直播观看量超1000万。
“出圈”背后,是张甜清十几年来默默的坚守和努力,也与泰顺县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各类非遗技能人才的做法密不可分。
兜兜转转再续前缘
1970年,张甜清出生在泰顺县大安乡下塔村。地处全县中心腹地的大安乡,是泰顺县非遗活态传承的聚集地,拥有米塑等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下塔村的米塑工艺传承有近三百年历史,全村光米塑师傅就有十多位。
米塑以蒸熟的米粉团(温州方言叫“馍糍”)为原料,掺以各种色素,用揉、捏、掐、刻、印等手法,捏制成人物花鸟等不同造型的工艺品。小时候,泰顺一带逢年过节、寿庆都会捣“馍糍”做米塑,寓意吉祥美好。
“小时候除了喜欢,这方面还有点天赋,捏的小兔子、小猴子,大家都说特别逼真。”儿时看到村里米塑师傅用年糕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造型,张甜清也特别好奇,有时会用剩下的边料,模仿米塑师傅捏出一个个小动物,想不到这之后会成为张甜清一生的追求。
当时,农村一带的米塑手艺人,除特殊日子捏捏米塑,平时还得靠种地谋生,张甜清也不例外。1990年,中专毕业后的他到温州市区从事建筑行业,一干就是20来年。2012年,因为大安有个建筑项目,张甜清回老家呆了一段日子,发现整个乡村都变了样,连小时候喜欢的米塑也变了,不再是不值钱的“米团子”。
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泰顺县在非遗文化挖掘传承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让张甜清看到希望,传承米塑将大有可为。他开始拜师学艺,跟温州市级传承人包能桃老师系统学习米塑技艺。甚至跑到广东、西安等地学习,到北方学习面塑,“材料不一样,手法一样。”张甜清博采众长。
为了捏出的多肉能“以假乱真”,张甜清买了十几盆多肉养在家里,细心观察多肉的生长变化。“像做米塑人物,最难的地方在于人物的表情。”张甜清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物表情,不知要重复多少遍。
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鲍厚济这样评价张甜清:他特别勤奋好学,白天无法集中精力制作米塑,就选择晚上一个人默默研究做米塑,甚至因为长期过度用眼,导致视力下降。
做非遗文化传播者、践行者、弘扬者
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中央宣传部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培训项目——全国民营文艺机构业务骨干培训班……张甜清发自内心道,“我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培养。”
张甜清说自己是泰顺县推出“带薪学徒”制度的受益者。该制度鼓励年轻学徒拜师学艺,泰顺县非遗中心、传承人和学徒三方签订协议,学徒拜师学艺一年,考核合格后给予学徒一定的资金补助,张甜清就是2018年签订协议的学徒。如今,他自己也通过“带薪学徒”制度当起了师傅,成立泰顺县张甜清米塑工作室,免费带了6位学徒。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他多次接受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邀请,在县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驿站开展泰顺县非遗米塑体验分享会,累计开展各类分享30多场次,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参与泰顺县“三月三”“传统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泰顺米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年,身为党员的张甜清,花了3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了《红灯记》《挺进师》等5件红色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要自觉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承、弘扬、守护、宣传的时代重任,才能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感应时代脉动。”他表示,两个女儿都已参加工作,自己可以安心扎根老家大安,继续学习、从事米塑文化,做一个传播者、践行者、弘扬者。
在泰顺,还有不少像张甜清这样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工作者。近年来,当地持续抓好非遗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工作,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增强非遗项目的自身活力和造血功能,促使非遗厚植乡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截止目前,该县拥有6项国遗、15项省遗、106项市遗、172项县遗项目,其中“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24人、市级65人、县级379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