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从2011到2021,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如何打造保护样本?
十年间,西湖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
2021年06月24日 04:37:1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张彧 孙磊 郑梦莹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彧 孙磊 郑梦莹)夏初西湖。飞来峰下的景观小品中,12个大字掩映在花红柳绿中:为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喝彩。

  十年前的6月24日,西湖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成为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那一刻,杭州沸腾,无数人心潮澎湃。

  十年间,西湖世遗的保护和杭州城市发展如何相辅相成?插上“数字翅膀”的西湖,如何实现越来越精细的管理?在新发展阶段,西湖又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树立何种样本?

  记者走进这一湖锦绣深处,聆听十年来,它背后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
  从面子到里子
  内外兼修靠“内功”

  在郭庄遇见孙小明时,这个刚刚获评杭州市高层次D类人才的摄影师正在为一朵含苞待放的碗莲调试着镜头。

  这十年里,他的相机记录了“后申遗时代”下西湖这个活态遗产不断演进的模样。“从2011年开始,照片里的西湖水越来越清澈了。现在的西湖水画面表现力很优秀。”孙小明电脑中的上万张照片,就是一份西湖水质改变的影像“大数据库”。

  在景区工作了30多年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陈林则这样评价着这十年来西湖的变与不变:“从三面云山的整体格局和景观分布来看,西湖看似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但这十年里,我们始终通过修炼‘内功’,实现内外兼修。”在他看来,申遗成功以来,西湖之变,主要是生态环境之变、管理手段之变和保护理念之变。

  生态之变,是最显性的。上午10时,记者来到西湖南山路的小南湖入水口,放眼望去,雪浪激流。西湖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工作人员徐骏告诉记者:“申遗成功之后,为了提升西湖水质,我们实施了一整套系统的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植物群落优化、钱塘江引水降氮等创新手段都一一用上了。”

  “怎样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体会到近千年前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优美意境?”陈林说,“‘照顾’西湖的水,可不止是让它变清这么简单。”

  为了让西湖水生态更加稳定,技术团队在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地,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为了让各个区域都有活水流动,西湖搭起了“水动脉”,每天从西里湖引水2万吨到北里湖、引水7万吨到湖滨;为了改变传统水文监测模式,2019年,西湖水域还尝试使用5G无人船,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水质;为了不让泥沙水排回钱塘江,景区还进行脱泥干化,废泥装车外运……

  陈林透露说,西湖水质的平均透明度已经从十年前的约7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2.8厘米,部分水域像小南湖、浴鹄湾甚至能达到150厘米,“可以说清澈见底”。

  “如果仅仅依靠工作人员的双脚和双眼,那么对于西湖的保护肯定就会落后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吴涛告诉记者,在这十年间,西湖保护的理念和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化改革更提供了坚实保障——

  申遗成功至今,景区管委会对整个西湖遗产区的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及文物史迹都进行数字化严密监测。在景区综合指挥中心的驾驶舱可以看到,体现西湖文化遗产价值的关键点已全部纳入了监测范畴。一旦监测对象出现水平移位、沉降、风化侵蚀等现象,甚至某个景点游客太密集了,系统都会自动报告。

  吴涛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介绍着西湖的“体检表”:“我们给西湖周边山林做了全面测绘,利用物联网在宝石山试点智能防火系统,在六和塔上安装有130多个感应器来捕捉温度、湿度、倾斜度、游客登塔的震动等细微变化。”

  西湖世遗监测管理的创新,为国家制定世界遗产预警监测标准提供了“杭州样板”,一拨又一拨的遗产管理机构前来西湖“取经”。

  “杭州对西湖遗产区保护管理的先行一步,也让大运河、良渚等遗产区有了对标的范式。”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物遗产局副局长余洪峰透露,杭州的三大世界遗产均属于文化类遗产,因此在申报文本制定、遗产管理法规制定、监测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杭州从保护西湖的实践中提炼了经验,为遗产地出台相应保护管理条例、设立监测中心也成了标配。
  湖城融合
  从硬杠杠到软实力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杭州在申遗成功时作出的“六不承诺”,十年来成为湖城融合坚守的底线。

  今日的西湖,早已不是十年前世遗家族的“新生儿”,十年来它用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已是“先行者”:2011年7月,成立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2年1月出台《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2014年提出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 2020年管委会机构改革时,机关内部设置了文物遗产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翁文杰认为:“香格里拉东楼降层,就是富有全局观的远见之举。”

  站在西湖东岸的湖畔居放眼望去,北山街78号的香格里拉饭店东楼“变矮”了。10年前申遗时,这幢灰白色的7层楼曾经引发争议:专家认为,它突破了西湖天际线,对景观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彼时,杭州作出“东楼降层”的郑重承诺。

  记者走入香格里拉饭店东区,从2019年“降层”开始,这里的改造一直在进行着。未来,楼体外立面将调整为青绿色,和遗产区山水景观更为融合。

  “东楼是香格里拉饭店景观最佳、盈利最好的楼,接待过很多重要客人。”香格里拉饭店党委副书记周旭平说,2019年1月饭店接到“降层”任务,这意味着整幢楼的运营必须暂停,虽然当时正值春节订房高峰,但“没有什么比世界遗产的价值更重要”。香格里拉饭店迅速落实启动“降层”,一周之内就把东楼内近百个房间全部腾空,妥善处理400多份签约合同。同时,饭店分批送160多名员工出国培训,学习遗产保护区的相关知识。

  陈林透露,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上,香格里拉的降层,让与会专家们看到了浙江杭州对世界遗产地的珍视。

  为了保护湖城天际轮廓线,杭州还有不少创新。余洪峰告诉记者,《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在遗产区范围的所有建设动土项目,都要先进行景观影响评估,来确定能否建设。2012年至今杭州共审理了38个项目,其中有3个被否决。

  保护,除了规则明确的硬杠杠,还有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

  6月17日,西湖景区首次展出烟霞洞全新发现的造像题记,为历史文化长卷又添一笔。“西湖是中国第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它的岛、堤、寺、塔都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意境。”杨小茹说,申遗成功后,杭州不仅努力讲好西湖景观的本体故事,还不遗余力发掘文化“增长点”。去年以来,杭州全力推进宋韵留芳、爱情诗路、苏风流韵、北街梦寻、忠义传奇、金石魅力等“六大文化项目”落地。

  有“挖下去”的毅力,还有“走出去”的魄力。十年间,杭州开展了多次与中国澳门、意大利维罗纳等国内外遗产地间的交流,不仅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断桥相会等“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还促成了爱情之都的跨界合作。“中意爱情专线”、1314路公交车等,串起了万松书院、苏小小墓、秋水山庄等著名爱情故事发源地,也串起了中西方文化的共情表达。

  加法,并不仅仅停留在文物史迹的地标中,更体现在蔚然成风的城市文明中——

  10年来,西湖边建起了6座微笑亭,聚起了10000余名“红马甲”,还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0多名年轻人成为“西湖文化特使”,向世界展示西湖之美。“我曾经听见外地游客说,这么好的西湖还免费,哪里还舍得扔垃圾。”断桥上的“红马甲”刘韶说,零距离的西湖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世界遗产,也催生了更多的责任感。

  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就能给西湖的“文明力”做个侧面的量化:2011年景区垃圾清运总量为33756.81万吨,十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攀升,2020年,垃圾清运总量却下降了2200万吨。
  共生共荣
  守护共享初心永不变

  在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原主任杨小茹看来,从申遗成功开始,要重新定位的,从来不是西湖本身,而是人的理念。“共同富裕是近期的热词,可在西湖,这样的理念实践其实早就开始了。”

  顺着杨小茹的话,记者再次回头翻看西湖的发展史,会发现西湖对于“美好生活”的探索由来已久:从2001年底谋划启动西湖综保工程,到2002年提出“还湖于民”,从景区的免费开放到景中村的改造,这一系列的决策都与浙江“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的战略定位分外契合。

  走在西湖遗产核心区域的景中村阔石板区块中,白墙黛瓦、绿荫葱茏、阡陌有序,一派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跃然入目。

  “你肯定无法想象,在2018年以前,这里还曾是一片房屋破旧、管线乱架的景象。”西湖街道南山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高渊告诉记者,2018年,西湖名胜区管委会对多处景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产业导入,实现统一运作管理,“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村子变美了,环境像公园一样干净又整洁。”

  记者走进双峰村村民章美英的民宿时,这位42岁的老板娘正一边处理着网上的茶叶订单,一边跟着平板电脑学着英语对话。“西湖申遗成功后,我们村总是能见到外国游客,生意好很多,我也得学几句英语才行。”章美英的笑意里满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记者从西湖街道了解到,通过景中村改造,这里农民的人均收入已从2011年的18000余元提升到2020年的40000余元。由于地处西湖遗产区核心地带,阔石板等景中村区块还吸引了不少国际知名品牌,一些深度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如今,西湖景区对梅家坞、茅家埠、翁家山、龙井村等全部9个景中村开展整治,尝到“共享红利”的村民开始从“生活者”转为“守护者”,主动保护起风景资源和文化遗存。

  “原住民本身就是西湖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他们能与管理者和谐相处,并共同担负着遗产保护的责任,这是很难得的。”西湖申遗的主考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朴素贤在杭州考察“景中村”时曾这样评价。十年间,这一“共享”模式也早已“走向世界”,吸引了数百批次的国内外代表团前来考察交流。

  与景区共生的,还有每年3000余万人次的游客。通过数字化改革,杭州让游客感受到智慧西湖的魅力与便利。“西湖一键智慧游”、十秒入园、线上导览平台、游客自助服务区……这些“数字景区”的应用已经在西湖边全面铺开。如“西湖一键智慧游”项目,不仅全面呈现了西湖十景的全貌,还通过西湖实景手绘地图,让游客实现一键导航、一键导览、一键导游。去年底开始,西湖景区全面推行“无杆”停车,车辆进出实现“秒应”。

  让西湖发挥更大的带动力和影响力。2020年6月24日,杭州启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作,短短一年间,西湖和西溪已初步实现“一票通游、一船通航、一路公交通联”。“双西”的“数字”感还在越变越强:景区旅游服务一体化智慧应用正在构建;通过智能监管景区公共资源,构建“平安一张网”;构建湿地“生态环境资源一张图”,建立野生生物物种数据库……杭州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数字第一景”,让“双西”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坚定不移推进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

  翁文杰说:“无论技术手段如何迭代、规划布局如何调整,杭州保护世界遗产区的初心不会改变,我们要与世界共享美好西湖西溪的愿景,同样也不会改变。”

标签: 西湖;杭州;遗产;香格里拉;世界遗产;景区;景观;风景名胜区;监... 责任编辑: 冯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十年间,西湖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